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救灾论文范文写作 20世纪30年代救灾机制转变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救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4

20世纪30年代救灾机制转变,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救灾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救灾论文参考文献:

救灾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30集新世纪周刊激励机制论文

关键词: ;水旱灾害;资源动员;应急响应

摘 要: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的特殊时期,战争救护需求迫切,而自然灾害频发,自身经费支绌.面对30年代接踵而至的水旱灾害, 转变救灾机制,在资源动员方面设立专门性的募捐机构趋于常态,募捐方式趋向单一,劝募策略运用呆滞,国际性求助范围及形式转变;在应急反应方面总会的统筹力度下降,临时性救灾机构大减,善款发放的主体转变,放赈形式“浮于表面”,放赈队伍踪迹模糊;在监督方面逐渐形成民众、内部和政府三层监督体系.这一救灾机制的转变是 历史演进中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社会组织历史嬗变的多样性和曲折性.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135(2016)05-0583-07

灾害救助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 在各个重大自然灾害中的救援行动,尚未深入探究其自身救灾机制的变化. 的灾害救助涉及水灾、旱灾、地震、疫灾、风灾、雪灾、蝗灾等等.近代中国水旱灾害爆发率高且持续时间长,危害大,是其最主要的救灾对象.本文以水旱灾害救助为中心,探寻20世纪30年代 救灾机制转变的机理.

一、救灾机制转变的时空背景

20世纪30年代接踵而至的水旱灾害创造了民国时期灾荒之最.1931年夏秋之交,“全国大部分地区淫雨不绝,江、淮、汉、运、黄诸水泛滥,肇百年未遇之大水灾.据全国水灾赈济会报告,此次水灾“不仅超过中国苦难历史中任何一次水灾,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中‘创记录’的大灾”.此后几年大范围水旱灾害不断.据《1935年中国经济年报》称:“1931年的水灾时中国过去最大的水灾,1934年的旱灾是中国过去最大的旱灾,1935年是把这两大最大的灾荒合流了等水旱灾荒双管齐下,竞把这过去的记录都打破了”.在这一时期, 救灾机制在时空转换的背景下发生了转变.

首先, 起源于战争救护,战地救护为其“最大的使命”.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之后1932年淞沪抗战、1933年长城抗战、1935年绥远抗战等接踵而至,且战事规模不断扩大. 秉承“博爱恤兵”宗旨,迅速展开救护行动.然“黑云压城城欲摧”,全面战争一触即发,为集中精力救伤兵、难民于水火,1934年,王正廷会长在第一次理事会第一届会议上正式提议“专注于 唯一目标救护工作”.在这一理念驱动下, 先后发动三次征求会员运动,储备救护人员;设立 救护委员会,训练救护人才等一系列救护准备工作.因而,在战争时局的笼罩下, 不得不、不能不聚焦于救护工作,而其救灾行动势必受到牵绊.

其次,和政府关系发生逆转. 自1904年成立以来,因“民办”“官办”之争,和政府一直处于张弛交替状态,但民间组织的色彩更为浓厚.1928年, 遭受南京国民政府“彻查”之后,官办色彩日趋浓重.尽管 于1930年召开第三次会员大会,按国民政府要求修改章程,然内政部对大会通过的章程并不满意,继交“立法院制定管理 法规”.1933年,国民政府径直公布《中华民国 管理条例》,要求“总会以内政部为主管官署,并受外交部、军政部、海军部之监督.分会隶属于总会,以所在地地方行政官署为主管官署”. 表示遵从,正式流为政府的附庸机构.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一则“彻查”之时正是1928至1930年三年大旱之际, 因“北伐”救护不力遭到“彻查”,于是在此次救灾过程中表现积极,

“极一时之盛.二则此次天灾是南京国民政府当政以来面临的巨大灾难;为收拢民心,稳固政基,国民政府于1929年成立全国赈灾委员会,统筹全国赈灾事宜,并在各省另立分处,原有之豫陕甘、两广、冀察绥三赈灾会均改为处,作为执行机构,隶属于全国赈灾会,次年颁布《救灾准备金法》,由 、省政府每年抽出一定比例的预算作为救灾经费.通過这种途径,政府加强了其救灾活动中的角色分量,包括 在内的慈善组织只能充当“辅助”角色.

再次, 因经费支绌不得不改变救灾策略. 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金、会员会费、经募款项、遗赠、经营性收入等.其中捐款和会费为最.然30年代恰逢世界经济危机, 大本营——上海作为对外开放商埠,首当其冲,经费募集较为吃力.会费虽稳定,然会员数量一直徘徊不前, 自1904年成立至1929年,20多年来会员一直未突破10万人的“钟罩”,故所收会费金额有限.于是,中国红十字于1934年至1936年发起三次大规模征求会员运动,旨在征求会员、造就救护人才的同时,扩充经费.然收效较做,会员仅增3万余人.和此同时,为增加经费,1934年3月, 特呈请内政、外交、军政、海军四部,“拟出售沪宁铁路公债票,充作经费”.四部调查后,虽然情况属实,但“碍难照办”(后“核复照准”).此后,内政部表示自1935年起,每月拨给红会经费3000元,但对于应对应接不暇的救灾、救护之需,实属杯水车薪.在经费压力之下,面对史无前例的重大灾害, 的救灾机制,包括资源动员、应急响应、监督机制,开始转变.

二、资源动员机制的转换

资源动员是救灾行动展开的前提和助力,可谓救灾机制的根基. 的资源动员机制主要涉及外部“资源”的聚拢和内部“资源”的扩散效应:一方面设立募捐组织、利用媒体等多种方式开展募捐行动,筹集款物,充实救灾经费;另一方面凭借自身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参和救灾行动.30年代,灾害频仍,灾区 各分会、赈灾会、赈济会、筹赈会等慈善组织纷纷函电 总会,请求救援. 于“步履蹒跚”中义不容辞开展筹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使其运行机制发生转变.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救灾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救灾棉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宣传战与其在华北沦陷区的新闻统制
摘要 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宣传战”概念提出的背景与经过,分析了“宣传”在总力战框架内的定位与功能。在此基础上,透过新闻统制这一关。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诱导下中国本位文化论战
摘要: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文化问题的论战。虽然这一场学术性的论争,但细考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这场论争中夹杂着官方的诱导,有着很明。

如东县2018—2018年20世纪70年代出生肺结核疫情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2014—2016年户籍为如东县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肺结核患者疫情分布情况,探讨形成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方法 从国家结核病。

20世纪90年代策展介入当代艺术领域
20世纪80年代,策展人(curator)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但是,80年代却是中国当代艺术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期,仅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