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马克思论文范文写作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探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马克思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4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探析,本论文为您写马克思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马克思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题目马克思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哲学论文

摘 要:马克思曾言,其博士论文对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等三派哲学的研究不仅是出于“哲学的兴趣”,更是出于“政治的兴趣”.这种“政治的兴趣”不在于现实的政治批判,而是在于实现自我意识哲学的实践转向,确立自我意识哲学的实践本质,并为创造新的历史时代奠基.

关键词:马克思;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实践政治

作者简介:朱学平,男,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和西方政治哲学、法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1BKS003

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3-0025-11

无论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本身,还是他为《博士论文》而做的笔记,即《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以下简称《笔记》),国内学界的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对于其《博士论文》,马克思后来曾经给出过简要提示:“伊壁鸠鲁(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怀疑论者,[我]曾专门研究过,但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1](P527)从马克思的这一提示可知,他的《博士论文》既有哲学的兴趣,更有政治的兴趣.马克思后来为出版而写的新序言也暗含了这层意思.该序言删除了“由于从事目前更具有直接意义的政治和哲学方面的著作”这样的话语,将其改为“鉴于我正在从事性质完全不同的政治和哲学方面的研究”[2](P103).显然无论是“从事目前更具有直接意义的政治和哲学方面的著作”,还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政治和哲学方面的研究”,均表明其《博士论文》是一部“更为间接的”或者“另一性质的”政治和哲学方面的著作或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种不尽相同的说法中,马克思均将“政治”置于“哲学”之前,表明政治的分量更重.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含义,不能脱离当时普鲁士的政治现实,更不能离开当时马克思所属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发展.因此,下文先从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的现实和思想背景出发,通过对《博士论文》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笔记》的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政治意义.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现实和思想背景

众所周知,马克思1836年转入柏林大学之后,开始逐渐与柏林的“博士俱乐部”接触,其思想也由康德、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向黑格尔哲学.[3](P5-17)而在他转向黑格尔哲学到他撰写《博士论文》之间的这一时期,是普鲁士政治风云突变的时期.在这几年中,普鲁士当局日益左转,保守的宗教势力和宗教思潮重回主流地位.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高压导致黑格尔学派内部急剧分化,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逐渐形成,其所遭受的压迫也日益严重.之前,施特劳斯因为批判基督教而被解除神学教职,鲍威尔1839年也因为发表《亨施腾堡先生书简》无法在柏林立足,只有在亲黑格尔派的普鲁士教育部长阿尔滕施泰因的亲自调停下,才得以转往波恩大学继续任职,但他在波恩大学神学系也遭到保守师生的敌视.

对于当局的政治高压,青年黑格尔派除了奋力反击别无退路.一开始,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还主要集中在宗教批判,批判的锋芒直指宗教、教会和保守的宗教思想家,但不指向基督教国家本身,如鲍威尔本人在《亨施腾堡先生书简》中批判亨施腾堡,科本在《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敌人》(1840)一书中批判教士阶层.鲍威尔1840年出版的《普鲁士新教国家教会和科学》一书也是批判教会,而非国家.鲍威尔在此书中希望威廉三世能够摆脱宗教的束缚(这很可能只是修辞),将普鲁士建成一个由哲学主宰的理性国家.1841年,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年.他们当中的三大主力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均出版了他们重要的宗教批判著作.因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于1839—1841年之间的青年黑格尔派来说,“政治”的最突出的含义就是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然而,这绝非当时“政治”的唯一含义.

1840年7月,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即位,普鲁士向更加保守的基督教国家方向发展(马克思在第一篇政论文章《论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就曾指出过这一点),学术争论最后必然演变成普鲁士当局对批判者的打压,从而导致批判的转向,即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鲍威尔的经历就是典型.1841年,鲍威尔出版《对观福音书批判》(卷一、二)后,即遭受当局的迫害,并于次年被普鲁士教育部长艾希霍恩解职,由此导致他由宗教批判走向政治批判.鲍威尔在1841年出版的《对无神论者和反基督者黑格尔的末日审判》一书中即开始倡导激进的革命理论,1843年的《犹太人问题》更是直接转向政治批判.

实际上,青年黑格尔派之前就已经开始转向政治批判了.1840年卢格率先发表《当前国家法和万民法批判》一文,首度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黑格尔法哲学,开青年黑格尔派政治批判之先河.卢格将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人宗教批判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政治领域,以其哲学共和主义的思想对普鲁士的君主制度进行批判,对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头所言的从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的转向,实际上就是青年黑格尔派1841—1842年间所发生的一个批判方向上的重大转折.

在单纯的思想层面上,则是随着黑格尔学派的分裂,激进和保守哲学派别开始形成并且在现实和思想两个层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激进派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保守派既存在于黑格尔学派内部,也存在于黑格尔学派之外.其中彰明较著者,为1840年受命接任柏林大学黑格尔教席的谢林以及备受青年黑格尔派攻击的施塔尔、亨施腾堡等人.前者为“自由派”,后者为“实证哲学”,这是当时德国哲学界对激进派和保守派的通称.实际上,除了上述宗教和政治领域中的斗争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政治”含义以外,青年黑格尔派对于“政治”的理解还有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只有了解了“政治”的这层含义,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言的《博士论文》的“政治的兴趣”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青年黑格尔学派对“政治”的独特理解与他们对黑格尔哲学的实践改造有关,即他们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其哲学的封闭体系中释放出来,使之成为改造现实的能动力量.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切什考夫斯基最早对对黑格尔进行这种改造.他对黑格尔满足于考察过去的历史不满,以“行动哲学”或者“实践哲学”取代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认为哲学的本质不仅是认识过去,而且还是面向未来的意志和行动,因此,他首次提出“实践”的概念,以弥补黑格尔哲学之不足.[4](P153-154)这样,正如科尔纽所指出的那样,切什考夫斯基就在马克思之前将哲学理解为“实践”了,但是他并没有“把实践看做目的在于直接地实际改造现存社会制度的革命活动,而是看做一种批判,这种批判应该通过对现存制度的原则和理论上的否定来改变现存制度”[4](P155).显然,切什考夫斯基的这种“实践哲学”具有通过“批判”而改造现实的政治意图,就此而言,它也就具有政治意义,从而是一种“政治哲学”,但是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前述卢格直接对黑格尔法哲学以及现实政治进行批判的政治哲学,因而只是一种间接的政治哲学.尽管如此,切什考夫斯基的这种实践哲学或政治哲学却对青年黑格尔派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鲍威尔、卢格,还是早年的马克思,都曾受其影响.鲍威尔曾多次提到“理论就是实践的”,他对实践的理解,限于理论的批判,而非实际的活动.卢格对“实践”的理解与切什考夫斯基更加接近.在1840年12月发表的《哲学与政治》一文中,卢格区分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的不同态度,从前者的立场出发对两派的本质做出了贴近于切什考夫斯基的解释.卢格指出,老年黑格尔派无论是在宗教、哲学还是在政治上都完全依附于黑格尔体系,换言之,他们已经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实证主义者”.青年黑格尔派则批判老年黑格尔派的这种妥协,甚至黑格尔自己的“适应和[理论和实践的]不一贯(Akkomodationen und Inkonsequenzen)”[5](P191).卢格与切什考夫斯基一样,揭发黑格尔辩证法和体系之间的不一致,指出黑格尔在理论中承认辩证法的能动性、创造性(甚至革命性),而在历史中、现实中(即政治中)却否认了哲学、辩证法的这种能动的创造作用.卢格认为,黑格尔哲学的实质并非如此,其所言的理念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把握,而是参与历史创造并在其中实现自我的理念:“这种洋溢着的精神,这种自我把握和自我形成的时代精神就是真正的理念,把握到的现实性或者发挥作用的概念.”[5](P192)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马克思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消防和保卫重组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摘要:2018年5月,河南油田消防支队与保卫处重组合并为消保中心,消保中心的成立进一步提升油田消防保卫能力。但重组也会产生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如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政治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灵魂,它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当代中国政治。

政治和政治稳定探析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社会转型正处于关键阶段,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我们要把坚持维护政治稳定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辩证看待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问。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 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相对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拥有着其专属的特点,在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明确隐性思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