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课程改革论文范文写作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课程改革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5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本文关于课程改革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课程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心理健康论文题目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目前心理学中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以人的发展潜力和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倡激发人潜在的正向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大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关键词:积极 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 课程改革

积极心理学在199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首先提出,当时他意识到自二战以来,心理学在人类问题的解决和补救方面 了大量的精力,少了一些对美好生命的关注,忽略了对正常人群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观的积极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以及积极情绪和身心健康的关系等;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三是关于积极的组织系统的研究.

积极的主观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如何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他们有更多的积极体验,这是当今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必选的课程,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果能在课程中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无疑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一、积极心理品质

有人说,积极心理学有着短暂的历史,但却有着漫长的过去,奠定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主要有:以罗杰斯和马斯洛倡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尼尔乌托邦式的教育、由阿尔比和科文倡导的基于健康理念的初步干预计划等.

受积极心理学的影响,近年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改以往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这一趋势,而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大学求学阶段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期,期间可能会面临学习、情感、人际交往、择业等多种困惑,那么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应对这些困难就非常重要且必要.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

积极心理品质由“积极人格”逐步演变而来 ,Hillson将人格分为积极人格和消极人格.积极人格有着利己以及和他人的关系积极等特征,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对策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Seligman提出“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素质”,积极人格特质由主观幸福感、快乐、乐观和自我决定等构成,后Seligman将其正式确定为“积极品质”,并指出积极品质的核心是个体潜能和美德.

国内学者提出积极心理品质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提升主观幸福感有促进作用,并对心理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也有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有助于个体乐观主义态度的培养.尽管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进一步影响甚至决定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并奠定个体幸福人生的基础.

(二)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

国外学者从200多种人类美德中归纳出了6大类核心品质,即勇气、智慧、爱、正义、节制、超越,但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要测量它们实属不易.研究者根据积极力量的标准分析得出实现这些美德的24种“力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价值—行为分类体系”用来描述人类的积极特质.六大美德相对应的24种力量分别是:智慧包括好奇心、创造力、判断力、热爱学习、社会智力及观点见解等;勇气包含勇敢、正直、毅力;人性和爱包含爱和被爱、仁慈等;正义包含公平、忠诚和领导能力;节制包含自我控制、审慎、谦卑;超越包含对美和卓越的欣赏、感恩、希望、宽恕、幽默、热情和灵性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心理危机预防,轻学生个人发展

由于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形势严峻,高校担心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一些极端事件,因此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重点放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预防上,少数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耗费了心理工作者大部分精力,结果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惠及面受到限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学生如何调试自己的心情、如何走出心理沼泽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感知幸福、获得幸福.因此,课程中要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防治,更需要教师 大量精力的是学生积极人格和幸福能力的培养,以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目前的課程教学内容消极面较多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注重于心理知识的系统讲授,并经常以案例呈现的方式展开,讲述的案例往往多是消极的“问题案例”,包括各类教材上也充斥着各类心理问题案例,以及筛查心理障碍的量表,从心理问题的发生来教育学生如何应对心理问题.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和大部分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在课堂上,学生的体验比较缺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课程教学模式略显单一

近年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得到改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在课程中广泛运用.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还是以问题的发生为导入点,以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为终点,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和培养.

课程中,教师的重点放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强调通过课程学习从而掌握克服心理问题的方法.作为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会自我调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学生心理层面的积极因素,但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显然在这一点上做得还远远不够.

(四)高校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把它当作一门普通的选修课对待,课程教学课时少,而且还采用大班上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课后没有深刻体验,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选修课程.同时,专业师资缺乏,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由思想政治课老师及辅导员兼任,缺少对这些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要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谈何容易.

结论:关于课程改革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2017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摘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地研究智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连智力本身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在每个学生的一生中,他们的思维方式、活。

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摘要:本文針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不足的现状,以目前正在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思维品质的要求为理论依据,以一节高中英语阅读示范课为例。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三种方法
【关键词】个性化 多向拓宽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0039。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摘 要: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应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心理品质。在学科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