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中亚论文范文写作 中亚和东亚的国际关系:历史和现实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中亚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19

中亚和东亚的国际关系:历史和现实,本论文可用于中亚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中亚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中亚论文参考文献:

中亚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国际关系的论文国际关系论文如何写历史论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摘 要:中国的和平崛起,向世界证明:历史非但没有终结,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明不必冲突,更可以包容互鉴.这其中例证有东方外交的典范——中俄关系、中亚与东亚国际关系新趋势——和平发展等.

关键词:东方外交;历史与现实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历史的终结”到“文明的冲突”,西方世界不断用自己的话语权向世人解读着历史发展的潮流.然而,西方中心论成为他们不可逾越的局限.从9.11到金融危机,从乌克兰困局到安倍修宪,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危机重重.中国的和平崛起向世界证明:历史非但没有终结,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文明非但不必冲突,更可以包容互鉴、交融交汇.古老的东方文明在现度的催化下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新型大国关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极具东方特色的理念为地区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此时的“东方”概念已无法再用西方话语体系解释,构建属于东方的外交史学术话语体系已刻不容缓.我们的邻邦俄罗斯,一个钟摆于东西方千年有余,有着浓重西方情结的欧亚大国,如今在西方制裁的逆境下,其学术界如何看待东方外交,如何理解中亚与东亚的历史问题、如何认识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对于中国东方外交史的学科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有鉴于此,第七届东方外交史国际学术会议秉承前六届“辨同异,合东西”之传统,以东方学者之话语建构东方外交史之学术体系为宗旨,围绕“中亚与东亚的国际关系:历史与现实”主题,邀约俄罗斯学界参与对话.

2015年6月28日至30日在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中国外交学院东方外交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澳门大学历史系的共同努力下,第七届东方外交史国际学术会议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成功召开.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托木斯克国立大学、俄罗斯内务部东西伯利亚学院、布里亚特国立大学、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圣彼做到堡国立综合技术大学以及中国外交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澳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北华大学、廊坊师范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交流.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政府科学与创新发展署署长、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校长、中国代表团代表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当地主流媒体“叶尼赛电视台”和《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报》对会议实况进行了跟踪报道.

一、中俄关系——东方外交的典范

本届会议系中国东方外交史学科第一次踏出国门开展交流,而这第一次即是与中国现在最重要的“外交伙伴”进行对话.中俄关系,从最初的民间交流到新型大国关系,可谓东方外交的典范.关于这一主题,西伯利亚联邦大学达旗生教授在自己的报告中指出,历史上中俄两国之间最初的交往并非始于两国政府,亦非两国的官员或其他社会精英,而是始于普通的西伯利亚哥萨克,正是这些普通的哥萨克人使做到西伯利亚地区成为俄罗斯与中东亚国家间建立沟通与交往的窗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建华的报告“冲突年代苏联电影中‘中国形象’的隐喻与中国的反应——以《德尔苏·乌扎拉》为中心”,以一部描述小人物的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体验着大相径庭的历史命运为研究视角,通过普通人的“小”来见证中苏关系这一历史背景的“大”,以史学家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眼光考察审视了历史大树中的细枝末节,将被精英历史所遗忘的普通人设为历史舞台的主角,为后辈史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角.圣彼做到堡国立综合技术大学青年学者古列娃则通过对苏联时期的《鳄鱼》杂志中所刊登的“中国友谊”主题系列漫画的研究,展现出1922至1949年间苏联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及期间中国日益变化的面貌,为历史上的中苏国家形象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春生在其文章《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和前景》中指出:中俄新型国家关系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之上,两国间的合作不断拓展,成为该地区大国关系的典范.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和中俄共谋发展的国内目标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提升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外交学院杨闯教授坦言:中俄两国的改革都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俄罗斯自普京执政以来的政治治理和梅德韦杰夫的政治改革,尤其是在官员财产公示、不允许公务员在国外有不动产等败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做到中国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李晓如认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历史久远,对中俄两国乃至亚太地区来说都意义非凡.进入21世纪,中俄先后提出了“振兴东北”和 “开发远东”两大战略,中俄区域合作正式上升为双方的国家发展战略,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强化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对中俄两国边界地区的繁荣振兴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发展——中亚与东亚国际关系新趋势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甲午战争结束120周年,日俄战争结束110周年.正视历史、反思战争已成为东方外交史学界的共识.中亚与东亚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政治外交的竞技场,与会学者以史为鉴,在总结了该地区多个世纪以来冲突与纷争的历史教训后,一致认为:和平发展才是地区的未来.外交学院陈奉林教授的文章《东亚历史上围绕朝鲜半岛问题的大国较量——以中、日、俄为中心的考察》对东亚历史上朝鲜半岛的大国博弈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世界各主要大国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利益分享者,也因此使做到朝鲜半岛至今没有实现统一.朝核问题牵动着各国的敏感神经,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是关系东亚各国福祉的大事.要实现持久的和平,首先要建立安定人心、维系国家与民族的思想纽带,增加南北双方的相互信任、对话与合作,其次要减少外部大国的渗透与过度干预.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从“思想中的外交史”、“制度中的外交史”和“实际发生的外交史”三个角度反思了历史上的大国外交史,提出了大国外交所蕴含的三个重要原则:文化传统原则(以信仰为轴心)、利益至上原则(以国家安全为轴心)、实力对比原则(以综合国力为轴心).同时提出:大国外交应将这三个原则有机整合,为建构公平、和谐的国际政治格局做出应有的贡献.澳门大学魏楚雄教授通过对朝贡制度这一东亚传统的国际安全体系与结构的研究,做到出结论:东亚历史上传统的朝贡制度尽管具有不平等性,但仍然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由中国及其邻国建立起来的这种国际安全体制体现了仁政的价值倾向、共建共享的安全利益,以及和平主义.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毅教授分析了日俄战争后日本满洲经营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俄国因素,认为:20世纪初,日本作为新崛起的东方帝国在向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扩张过程中,同俄国发生正面的冲突与对抗是两国扩张型外交战略的必然结果.从日俄战争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俄国因素在长达40年间始终是日本对外战略中的第一假想敌国,俄国对日本而言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回避的存在.苏州科技学院教授祝曙光通过对《日苏北京条约》的研究揭示了苏联的东亚政策,指出:1925年《日苏北京条约》的签署正式宣告了十月革命以来日苏两国敌对关系的终结.但是苏联并不以此为满足,要求加强双方的政治关系,其目的就是确保苏联东部边界的安全.但是,日方对苏联充满了不信任,多次拒绝苏联提出缔结两国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日苏关系仍呈现出复杂微妙的状态.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史桂芳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东北一直是日本、俄国争夺的焦点.日本提出了以“连带”、“平等”为旗号的亚洲主义,实现其向中国大陆扩张的目的.日俄战争时期,亚洲主义曾经在中国、印度等国引起共鸣.然而,日本却在“同文同种”的幌子下,不断对亚洲进行扩张,其危害比沙皇俄国更有过之,引起了亚洲各国的不满和警惕,也暴露了亚洲主义牺牲亚洲邻国、维护日本利益的目的.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婉莹提出:从漠视朝核危机到积极参与六方会谈的过程变化,反映了俄罗斯的东北亚安全战略,即不仅要谋求自己东部的安全与稳定,而且要在经济等方面获得最大利益,以期重振大国雄风.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朱晓琦对2013年出台的日本新海洋战略进行了分析解读,认为该战略的实施给东北亚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也给东北亚地区安全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青年学者鲍里索夫,通过研究东汉对西部邻国的政策以及对汉朝经济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强大王朝与周边睦邻交往过程中的成败做到失.布里亚特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杜京所做的关于20世纪30-40年代蒙疆问题的报告以及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副教授瓦西连柯所做的有关乌梁海问题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们的热议,虽然大家各持己见,但交流与对话坦诚而真挚.

结论:适合中亚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中亚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亚投行成立和国际关系局势新变化
摘 要:现实主义视角下,亚投行的成立是在中国基于经济发展、实力匹配与形象展示考量以及亚洲国家基于发展困境与协同优势考量背景下的产物。亚投行的成立。

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话语
摘 要:全球公民社会,作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兴起的新话语,一方面,与国家中心范式不同,全球公民社会是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新的行为。

央地财政关系历史循环
近日的审计结果显示,地方四级政府的债务余额达到14万亿元。这个天文数字,引发人们对于地方债的担忧,专家们也纷纷建言献策,最有代表性的建议,无非是。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现象学关系历史和逻辑考量
摘 要:本文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考察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现象学之间不同阶段的历史联系,并从两者对实证主义的态度,意向性对人的行动理论的影响,两者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