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人才培养论文范文写作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人才培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5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是一篇关于人才培养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毕业论文艺术设计论文艺术和设计杂志订阅机械设计制造与其自动化专业论文

随着各艺术院校的扩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呈现火爆场景.但我国虽是高等教育里的设计大国,但却非强国,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的水平,远远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平.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目前,很多艺术院校正在探索的“工作室制”或许能走出一条设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还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校只管关起门来教学,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不能随变化发展了的社会实际做出及时的规划和调整.结果是教育质量不高,设计毕业生不能符合用工单位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设计专业作为一个社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设计的整体水平.

其实目前我们艺术高校正在探索的“工作室制”模式早在德国的包豪斯时期就出现了其雏形.现在回过头去审视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我们不得不佩服先行者们超前的意识.包豪斯宣誓要让设计回归到“手工业时代”,开启了设计教育的革命,而我们可不可以让今天的高等设计教育回归到“包豪斯时代”呢?或许一直以来以高等教育自诩的大学设计教育不屑于将自己降低到“作坊性质”的教学体系中去,而殊不知理论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强项,而也恰恰是如今的高等教育不得不正视的缺陷.

距今 90多年的包豪斯教育理念,今天看来仍然有最重要的两点值做到我们思考和借鉴.那就是:艺术与技术统一以及自由创造.设计,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实用性的技术,那么,强调艺术与技术统一,强化动手能力,就变做到非常必要.自由创造,也即创新思维,艺术尤其注重创新,因循守旧不是艺术,创新思维的萎缩意味着艺术路途的衰亡.今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可以说是一种符合艺术规律的探索,也可以说是一种回归艺术设计正途的“再回归”.

那么到底什么是“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呢?“工作室制”是高校主动参与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它由大课堂、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向工作室、探索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工作室”既是课堂又是“作坊”,学生既是理论的学习者又是理论的应用者,老师既是知识的讲授者又是设计应用的引导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亲身经历、参与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并能亲眼见证设计项目的实施效果,从而获得直接、直观的认识和对“设计”的深层次理解.

高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软性实施条件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有两点必不可少,一是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二是双师型导师.这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缺一不可的软性条件.

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工作室制”模式具体实施的第一要素.“工作室制”模式下每一个工作室都是一个创作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为了项目结果的实现都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共同完成目标,而对设计专业来说,创新能力就是最重要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室把设计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划定的框框下去完成设计作业,学生所呈现的作品状态千篇一律,作品只是课业任务,它既不能实现其社会效果,也不能让学生通过设计过程加深对设计的理解认识.长此以往,必然会使一些学生在设计思想上没有想法、失去创造力,失去自我的潜能.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搜集设计资料带来了便捷,在设计创作过程当中,学生的潜能和思维方式被压制了,而是依赖电脑来快速地拼凑设计作业,在电脑软件的帮助下,追求形式和结果.一个好的设计者首先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工作室制”环境是一个自由创造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自主创新意识,人云亦云,必将被淘汰.“工作室制”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技巧,但前提是学生要有自主创新意识,有强烈的追求知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观能动性.

双师型导师是“工作室制”模式实施的必备条件.传统设计教育体系下,专任教师本身理论知识多于实践经验,而在“工作室制”模式下,导师不光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实际项目的主导者、监督者、参与者,“工作室制”模式的成败在很大意义上与双师型导师团队的构建密切相关.“工作室制”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项目、承担项目,导师既是学生学业的教授者,又是企业项目的设计总监.因此,推行“工作室制”模式,迫切需要高校构建自己的双师型导师团队.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长远意义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目前一些艺术院校的探索方向,实践证明它相较于传统的设计教育体系有了明显的提升,弥补了传统设计教育重理论、轻

实践,闭门研究、与社会脱节的缺陷.“工作室制”模式的实施能极大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联系,从而使高校设计专业毕业生拥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更强的求职就业能力.这是“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立竿见影的眼前优势和实际意义,但“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远不止这些,综合素质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双师型导师的创造力发掘是“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长远的,也是隐性的意义.

首先,“工作室制”模式下能培养拥有综合素质的设计人才.“工作室制”模式把课堂搬到工作室,学生也由被动转为主动,以实际社会项目为主导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及创造力.在这种模式下,自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必不可少;团队式的操作模式又使学生加强了团队意识,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社会实际项目的引进又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知识可以作用于实践,实践反过来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及拓展.

其次,“工作室制”模式能充发掘双师型导师的创造力.“工作室制”模式要求导师既懂理论知识又懂实际设计项目运作,很多导师是外聘的设计人员,而很多专任教师也到设计企业挂职、担任设计总监.这样一来,原先各自为战的学校人才与企业人才就多了交流,密切了联系.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专任教师可以在设计一线的实际操作中研发,利用理论优势创造新的生产力;而企业设计人员也可以在学生的互动中,在与专任教师的交流中,突破原先的设计瓶颈、拓宽设计视野、范围,从而也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韦宇航,陈群.目前地方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和改革探索[J].现代交际,2010(8)

2.

赵红玉.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立工作室制的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9.

3.

张荔.综合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6)

4.

张小容,邓成超.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6)

5.

周芳,吕春风.导师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形式[J].滁州师专学报, 2003(1)

6.

刘禹.高等学校工作室运行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 2000(1)

7.

朱崇实.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1)

8.

王颖.研究型大学校际教学改革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6(2007.中国大学教学, ]J[

9.孙莱祥,张晓鹏.以提高学生发展能力为目标分析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10.

谭平.关于美院设计教育的几点想法[J].美术研究,2003(4)

11.

廖军.来自澳大利亚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6)

12.

李亮之,李政之.谈设计 ·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4(1)

结论: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引入
【摘要】近年来,虽然国内很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纷纷效仿成立“工作室”并尝试引入到教学当中,但其成效还不尽如人意,归根究底,在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

众创空间视域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
摘要:近年来,各类“众创空间”快速兴起,其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特点符合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和培养创造了良好条。

创客教育下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制人才培养
[摘 要]随着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有创新意识的艺术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传统落后的艺术教学方法也有待改进,推动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制。

高校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产品造型设计教育的教学实践和应用的探讨,提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产学研合作,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