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六十年代论文范文写作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戏曲电影繁荣原因分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六十年代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戏曲电影繁荣原因分析,本论文可用于六十年代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六十年代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六十年代论文参考文献:

六十年代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十二章翻译五年级数学论文人生十六七杂志五年级数学获奖小论文

[摘 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戏曲电影空前繁荣,这种状况是由香港这一时期特殊的历史状况、香港独特的制片体制和营销策略、香港电影人对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等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为香港戏曲电影提供了巨大的发展能量.

[关键词] 戏曲电影;受众;体制;创新

[作者简介] 许曲阳,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安徽 芜湖,241003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5)03-0054—0003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为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戏曲电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影片的质量有了巨大的提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内地电影工作者和戏剧名角南迁香港,给香港电影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香港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为香港电影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梁山伯和祝英台》这部内地越剧戏曲艺术片在港上映引发的巨大轰动,从而引发了香港电影界拍摄戏曲电影热潮.仅1957年至1959年三年间,香港制作的粤语戏曲片就达到了229部[1 ].虽然部分戏曲电影为了抢占市场而粗制滥造,但大部分的作品都在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的同时进行了积极努力的创新,并形成了具有香港特色的戏曲电影.

一、独特的历史背景

随着二战的结束和新中国的成立,东西方对立格局也日渐形成.由于香港特殊的英属殖民地身份,政治矛盾冲突的加剧也影响到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各种政治势力都试图用电影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这一时期伴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大众意识的逐渐觉醒,普通民众也不断表达满足自身精神娱乐的诉求.从更深层次来看,香港电影更是受到大陆和西方各种文化碰撞和影响.这些因素都使得香港戏曲电影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政治方面,20世纪50年代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实行特殊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相较于大陆及台湾电影的高度政治化,港英政府对于电影业发展施行“积极的不干涉主义”政策.虽然电影创作为政治服务的情况在香港社会中依然存在,但是电影作品并无附加意识形态的要求,这也为香港的电影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香港电影人在创作时较少政治顾虑,使得他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电影本身上,从而使这一时期的电影质量有了巨大的提升.

经济方面,二战结束后香港迎来了巨大的移民潮,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香港人口已达到了三百万.这为香港的经济腾飞带了巨大的资本以及廉价劳动力.利用南移的内地资本和劳动力,香港开始了经济转型,从一个转口港逐步发展成以制造工业为主的工商业城市.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工业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人们物质生活日渐改善,精神生活需求也愈发强烈.这也为香港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并且香港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带动了电影产业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制作公司纷纷以更具产业化的制片、管理体制取代曾经占主流的独立制片体制.香港电影的流水线式大厂制片体制、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及全球化的跨界发展进行的电影生产和经营使得电影产业发展到了全新层次.

政治、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香港文化也开始自身独特的演进.由于香港得天独厚的条件,岭南文化影响的不断加深,西方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此地不断交融碰撞,吸收着各种养分来发展自身.但其文化根本形态却不丢失,香港文化同时具备了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这一时期香港文化基本内核是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岭南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不断加深,三种文化不断碰撞形成,这也是香港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础.香港电影在这一时期“加速脱离中国电影传统的制作方式和华北、华中文化为尊、其他地区文化被边缘化的‘中原心态’,逐步走向现代化”[ 2].和此同时,香港电影文化也从50年代的难民文化逐渐过渡到了60年代的都市文化.

二、积极的受众策略

受众是传播学中的概念,指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收者,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3],在电影的传播过程中是电影的接收者,是视听综合体.贾克·瓦伦提说过:“电影制作是艺术和商业的联姻.”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香港电影的发展是离不开商业性那一面的.商业的目的就是盈利.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两个主体,在电影市场中创作发行方是生产者而受众是消费者.受供求规律决定电影创作发行方必须生产出适合受众的电影.纵观香港电影,商品性是其重要的基本属性之一,而商品属性恰恰决定了电影创作者必须重视受众.

一部电影是否注重受众决定了其商业命运,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黄金时期也是有佐证的.随着《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港热映引发轰动,香港电影的发行制作方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对戏曲电影的期待,于是内地粤剧电影《搜书院》、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京剧电影《杨门女将》、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也先后在港上映,并取得成功,票房均超过30万港币.而同一时期的香港市场上一些带政治教化色彩的电影却遭市场抛弃,市场不止一次证明忽视受众的电影注定失败.香港经典《黄飞鸿》系列电影之所以经久不衰获得巨大的荣誉和商业上的成功,和电影发行方重视受众是密不可分的.

心理迎合是电影创作者重视受众的一种策略.对故乡的思念是中国人的天性,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若非发生重大变故,绝不轻易离乡.故乡是所有中国人魂牵梦绕的所在.香港戏曲电影为了迎合受众观影,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一部描述民间故事的戏曲电影.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一个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熟知这个故事.它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心中.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观众大部分都是从大陆南迁而来的新移民.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躲避战乱而来到香港,来到香港之前他们饱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之痛,大众不断被生活所摧残.来到香港之后,他们迫于生计去工业制造厂谋生,用辛勤的劳动只换来微薄的收入,被资本家深深剥削.这些经历无疑都会让香港的新移民们深深思念故乡安静平和的生活.所以当他们在香港这个异地他乡听到故乡的乡音,便会引发内心的共鸣.

结论:关于六十年代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重生五零年代村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换子疑云看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女性身体规约
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教学团队”(编号:210 30733041)。摘 要:本文旨在探究《换子疑云》中美国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革命战争小同性社会性
摘 要:“同志”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具有浓烈权力特色与政治色彩的重要概念。在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同志情谊”与政治、国家、阶级、敌我等诸。

徐訏和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学批评
摘 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徐 的批评文章经常在港台文艺界激起较大的波澜。个中原因,排除徐 本人不事阿谀之道而屡屡与人不睦,则正是徐 敏锐深刻的。

地震预警系统在福建十五、十一五台网下应用
摘 要:本文利用“十五”、“十一五”福建地震台网的EVT数据,对福建地震预警系统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早期台网条件下,预警系统具备一定的时效。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