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反响焦虑论文范文写作 反响焦虑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反响焦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4

反响焦虑,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反响焦虑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反响焦虑论文参考文献:

反响焦虑论文参考文献

几乎很多作家都会表示,自己的作品一旦完成,公布于众之后,这个作品就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好坏任由他人评说.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需要境界.在这个众生喧哗的时代,作家除了享受书写过程的痛并快乐之外,另外一部分享受是来自作品的反响和动静,这是写作的虚荣,也是写作的一种动力.我也不能免俗.而所谓的反响,既包括读者的读后感,同行的点赞,更主要的一部分来自于批评家的意见.

写作若干年,我对于这些反响的认识逐渐有了变化.记得第一篇小说在《花城》杂志发表,用的是笔名.基于一种羞涩的心理,我害怕被人看出来是我写的.现在想来,这不是一种不自信,而是害怕自己不成熟的小说技法没能好好地隐藏里边“我”的那些部分.在某个场合,听到有人提及这个小说的时候,会有心如撞鹿的感觉,有被识破的慌张.后来,改回真名开始陆续发表小说,很奇怪的,那些害怕和慌张竟然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忐忑:这个小说编辑会喜欢吗?这个小说是不是写得不够好?这个小说批评家们会怎么看?是的,这些问题曾经盘旋在我把小说发送出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或轻或重地,逐渐有了一种我称之为“反响的焦虑”.

我毫不羞于掩饰自己的虚荣心,相信每一个写作者都会经历过这些阶段,甚至,对于有的作家来说,这些“反响的焦虑”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家的小猫特别爱舔毛,我咨询兽医,问猫咪痴迷于舔毛是不是一种病?医生回我几个答案,其中一条就是,猫咪在受到主人批评之后,为了缓解情绪的焦虑就会舔毛,将各个部位的毛发舔得清清爽爽,将那些打结的部分用牙齿和唾液梳理得顺顺溜溜.有的作家为了缓解自己“反响的焦虑”,也采取这种“舔毛”的方式,顺着批评家所好,甚至有为批评家而写作的倾向,他们下笔时就懂得在批评家必然会划波浪线的地方故意盘桓,他们也许不在意小说的留白功能,但绝对在乎为批评家预留下充分的阐释空间.这些有经验的作家,往往就能准确获得绵延不断的波浪线,籍此划着成功的小船乘风破浪,获得文坛一致叫好.说实话,我对这类作家是有点“服气”的,因为他们在写作表达自我的同时竟然舍得丢掉自我.

从某个角度来看,写作者在初期阶段,的确得益于批评家的关注,如同获得发表一样,获得批评家哪怕寥寥数语的点评,也会成为他写作的某种刺激.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需要判断力,作家对于批评文章同样也需要有判断力.我早期写过一个小说《暖死亡》,发在《十月》杂志上,当时,北大中文系邵燕君老师还在主持一个“北大评刊”的栏目,定期组织研究生对刊物作品进行讨论.《暖死亡》在讨论中产生了一些批评的声音,针对这个小说呈现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四不像”,他们做了有理有据的讨论.我看了之后,心里是接受的.当时写这个小说的时候就没想太多什么主义,但显然是对一些先锋作品的模仿,模仿得的确很“四不像”.判断力加上真诚的态度,是作家与批评家能握手的基础,无此,不是陷入恶意的“棒杀”,就是沦为无耻的“捧杀”,这样的例子,这些年在文学界并不少见.

但是,拥有准确的判断力谈何容易?思想深度、理解力、胸怀、勇气等等,都是构成判断力缺一不可的品质,正如法国作家约翰·拉布吕耶尔说的:“在这世上至为稀有的东西,除了辨别力,接下来就是*和珍珠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上才会出现那些“高于他的世纪的人”,即他的作品生前并没有得到重视,甚至一点反响也没有,直到他死去的一百年两百年甚至更久之后,他的作品才得以认可并被奉为经典.莎士比亚、梵高、培根等不胜枚举.从某个角度来说,时间才是最公正的批评家.

我曾经亲耳听到一个成熟作家对一篇评论他的文章鄙夷地说:“这篇评论写得太差了,夸都没夸对,他根本没读懂我的作品.”看起来,判断力不仅针对批判观点,表扬更需要判断力.我们时常听到作家在期待“到位的评论”.其中,既包括对作品真正到位的批评,也包括对作品真正到位的赞美.作家虽然不是批评家,但是,作家自持的文学观会随着作家越自信而变得越坚固,所以,自信的作家不會被那些绕来绕去的理论所蒙蔽,更不会被左右.批评家呢,更是有着他坚固可靠的一套,不管作家是否认可,他们常常认为作家是最“难弄”的,尤其是成熟作家,无论怎么表扬或批评,都不会让作家满意.所以,作家和批评家所持的傲慢与偏见,反而阻碍他们文学的通约.

在今天,作家看了某篇批评文章,第一个反应往往会是:某某批评家在“骂”我.人们平常使用“骂”这个词,多半带有斥责、贬低的倾向,被骂者多半带有不服气、抗拒的姿态,与它相连的形容词多为暴跳如雷、怒气冲冲、面红耳赤等是非理性的,“骂”不可能有理有据、彬彬有礼、严谨有序,只有辩论、商榷才能做到这些.作家认为批评家的批评是“骂”,本身也是一种非理性,除非他们的确认为批评家的批评完全没有道理,是一种非理性的批评.相反,批评家会责怪作家太脆弱,听不得批评意见,认为自己的作品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好的.

造成作家对批评家丧失信任,除了有的批评家不细读文本信口开河甚至胡乱“酷评”之外,还有大量的人情评论、红包批评、营销式的评论.因为批评家掌握话语权,如果不谨慎地使用这个权杖,其公信力就会渐渐下降.叔本华在《论判断、批评和名声》一文中说到:“某些批判家以为哪些作家或作品是好,哪些是坏是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玩具喇叭当成了可以远扬名声的铜管长号.”当作家认识到批评家不端正地使用手中的权杖之后,逐渐丧失了对他们的信任,他们对批评也开始了一种游戏精神,对于表扬的字词来者不拒地笑纳,将批评的意见一概认为是无理的谩骂.而造成批评家对作家丧失批评热情,在于批评家认为作家根本听不进批评的意见,稍作批评立即变脸,甚至牵扯进一些人际关系的问题,他们认为小说家最拿手的本领就是在小说中处理关系,在现实中也是如此.

说到底,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从来就不能达到皆大欢喜.基于文学的多义性、复杂性,审美体验的个体化、多元化,作家与批评家即使就同一段落的阐释都难以高度一致,正是这些歧义、纷争,构成了文学深邃的魅力.问题在于,现在我们少见这样的纷争,作家与批评家表面上维持着虚假的一团和气,他们礼貌地相互应酬,在研讨会上隔桌点头示好,就像两个生意人.此外,那些对二者之间偏激地秉持着“距离论”甚至“敌对论”的观点,我也不太认同.因为文学,作家和评论家成了同道中人,不存在谁指导谁,更不存在谁依附谁,他们都是“写作中的人”.在我写作有一段时间之后,遇到了自己的一些瓶颈,我尝试去咨询一个我信任的批评家,没想到,他并没有用惯有的一套套理论来试图解答我的问题,而是很坦白地说:“这些问题的确是你小说里存在的,但是,说实在的,如果我会处理,我自己都可以去写小说了.”接下来,他耐心地指出了我小说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并且列举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例证,就像一个内行的读者在讲述着他的读后感.我认识到,小说的问题还是要在小说里解决,要在伟大的经典作品里寻找解决的路径,而批评家所持的理论只是为了小说家更好地发现和归纳问题.这是一次平等而愉悦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本来就应该属于作家和批评家,抛开傲慢与偏见,抛开各种动机与杂念,真诚地对待文学,就像厨师与厨师在后厨品尝刚烧出的一盘菜.

阎连科在一篇谈作家与批评家的文章里说到:“因为理性和容让,就说他们会成为模范夫妻,却是决然的没有可能.毕竟,在这个家庭里,矛盾是他们相互认识的镜子,裂痕是把他们捆在一起的绳子.因为矛盾和裂痕的存在,他们才更愿意去探究对方;因为探究,也才能发现对方伟大的不凡和可笑的不齿.”我很赞同这个说法.这两种人,就应该相爱又相杀,始终保持着对对方的兴趣和探究,也是保持对文学热情的一种方式.就让他们一辈子相爱相杀下去吧.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反响焦虑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焦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网络、电视、报刊书籍,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及道听途说,现在大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对疾病防控、危害、错误的生活习惯方式等也有一定了解。比如在小牙科。

翻船体流行其实缘于压力和焦虑
最近,“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系列漫画风靡网络,微信朋友圈几乎被友谊的小船刷屏。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也成为新一代网络流行语,被简称为“翻船体”。

朋辈关系对90后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探究
摘 要:代表着活力与希望的90后大学生在社交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文章从朋辈关系的角度,在分析90后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基础上,从情感支持。

应势而动道不同谋共赢世界反响
摘 要: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中国怎么做”等现实问题,以及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成功对外开放并走向现代化同时,还能保持自。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