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人民文学论文范文写作 冲突和交融人文学和人民文学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人民文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0

冲突和交融人文学和人民文学,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人民文学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人民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人民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学刊物投稿关于文学的论文

中国当代文学贯穿性的内部矛盾冲突,可以看成是“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的冲突.“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分别是五四文学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展的产物,都形成于新文学的现代文学阶段,二者的冲突可谓由来已久,它贯穿于20世纪直至今日.旷新年在对“人的文学”话语进行历史考察时就指出:“‘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构成了新文学内部重要的对立和冲突.”①这两类文学,都是西方思想资源和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追求相结合的产物,是服务于社会历史变动的启蒙意识形态.它们总是以话语先行的方式通过文学理论的面目来表现不同文化主体的或个人或社会的主宰意志,因此,在不同文学话语冲突的背后,是社会力量的交锋,有时候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不过,这两种文学发生碰撞时矛盾双方的力量并不均等,尤其是文学被群体性的社会运动所征用时,以多数人的名义宣称的文学理论及其实践因为*上的优势而变成压倒性的力量,使对手不堪一击.20世纪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斗争、社会主义革命,都是群体性行为,它们用以动员群众的“人民文学”对少数人主张的“人的文学”具有很强的排斥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未必是正常现象,而“人民文学”成为理论思潮和文学运动恰恰是在社会历史的非常时期.也正因为如此,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的当代文学给人“一体化”的印象就不奇怪,因为当代中国“新的人民的文艺”的发展伴随着一个接一个的文艺批判运动,而遭到批判的就是新文学里“人的文学”的一脉.“人民文学”和“人的文学”矛盾冲突的非正常态并不是这两类文学本身存在问题,而是社会历史的矛盾运动偏离了人类生活意志,造成文学的功能遭到扭曲.文学史的写作如不对此加以辨正,就不可能将规律的寻找建立在可靠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50—70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若要寻找当代文学的重述方式,以化解对当代文学历史运动认知上的矛盾,就有必要对动态生成的“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历史性冲突的过程及性质再次加以反省和甄别,这样才能认识并本不矛盾的二者如何成了矛盾,从而调整研究视角,为当代文学史重写找到新的起点,构建新的文学史秩序.

近年有不少学者致力于“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历史发展线索和相互关系的梳理和研究,代表作有旷新年的《“人”归何处?——“人的文学”话语的历史考察》、《人民文学:未完成的历史建构》,刘小新的《人的文学》,刘卫国的《论“人的文学”文论体系的内在特征》,师会敏的《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话语转型研究》《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的比较研究》,冯宪光的《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彭萍的《努力促进“人民文学”的不断发展——周扬关于“人民文学”的论述》等.这些梳理和研究,以丰富的史料呈现和学理化的分析使中国新文学以“人的人学”和“人民文学”两大思潮为主线的总体特点得以显现,它反映了新世纪新文学研究领域文学观念的调整,文学理解已经走出了80年代中期横空出世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学史观.但是,这些研究仍然受讲述话语年代文化语境的规约,无论是隐形的还是显性的价值判断,都未能做到向再次拂去了历史尘埃的文学史知识致敬,因而在处置这些知识时缺少探求文学史真相的科学态度和学术勇气,实际上尚未完全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无法建立起真正突破“断裂论”的述史原则.“50—70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关联研究力图在思想史和文学类型学视野里检讨“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历史冲突过程中在功能实现上出现的误区,结合理论生成和文学史实践分析理论主体的文化性格因素在话语建构中的作用,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新世纪宽松的思想环境里,协调“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的关系,在多元选择中求和谐,以更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面貌.

正如有论者考察分析所指出的,“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是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追求道路上的重要成果,是现代性道路的不同选择在文化上的体现②.的确,现代性道路的选择呼唤出了不同的文学思想,它是晚清以来落后的中国学西方求更新的文化自决.从起源看,“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表现了不同的社会思想,前者是人文主义思想,后者是阶级革命思想,他们都来自先于中国更新了人类思想的欧洲,但又都是中国化了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是中国谋求现代化而发动革命的话语建构,一个属于思想革命,一个属于社会革命.思想革命止于言论,社会革命付诸行动.正是这样的差异,使得五四以来“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的话语之争会演变为“政治”对“文学”的批判和“制度”对“个人”的裁制.回顾这段历史就可发现,“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理论的发明者分别是周作人和 ,他们是五四以来思想革命派和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有对“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进行阐发的理论工作者都分属这两个阵营,他们的命运都和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运动相联系,同时个人的成败荣辱也和他们自身的文化性格有关.以前的理论探讨和文学史写作往往对后者关注不够.

周作人在1918年12月《新青年》5卷6号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了“人的文学”的主张,为五四文学革命确立了思想革命的目标.在这篇文章里,周作人说“人的文学”就是人道主义的文学,“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之人的文学”,这是他对“人的文学”内涵的基本的界定.周作人是以彻底的反传统的态度提出“人的文学”口号,针对专制中国的“非人的文学”而呼唤文学革命的.因此,这篇宣言式的文章,被另一位五四文学革命的领袖胡适看作文学革命的一面理论旗帜,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说,文学革命的中心思想不外两个东西:“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他又说:“周先生把我们那个时代所要提倡的种种文学内容,都包括在一个中心观念里,这个观念他叫做‘人的文学’.他要用这一个观念来排斥中国一切‘非人的文学’,来提倡‘人的文学’.”③显然肯定了“人的文学”这一文学主张的思想革命性质.有人将“人的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看成是文化观念乃至知识体系的现代转型,将其判定为对西方美学思想的接受,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教功利主义文学观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经学主导下的文学只有工具意义没有本体意义.20世纪初,随着知识界对传统文化和经学知识的检讨,文学知识作为反省的焦点开始进入学人的视野.此时,西方现代美学对这一转型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康德的科学、*和审美的‘三大划分’,不仅区分了三个各自独立的知识领域,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确立了一种知识分治的观念,从而为知识分类的专门化,以及自身的独立价值提供了合法性依据.20世纪初,正在寻找新的知识取向的中国知识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选择了追求文学独立价值的西方现代美学思想”④.而周作人接受的这种现代美学思想,可以在两个层面上看待它的文化意义:“从审美层面来讲,西方现代美学标举文学独立和审美精神,正好迎合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需求,在其作用下审美开始成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最高价值.从人生层面来讲,一切现代性问题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现代性’除了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知识秩序的更新以外,也是对于作为群体的人类和作为个体的自我的一次重新认识.因为,归根结底人是现代性工程的承担者人的现代化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⑤也有人从思想的阶级属性上把《人的文学》看成“实际上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关于‘“人”的真理’在文学上的一种表述”⑥,其依据是周作人自己在这篇文章里所作的解释以及后来的补充:“欧洲关于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两个结果.第二次成了法国大革命等中国讲到这类问题,却须从头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更不必说了.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去‘辟人荒’.等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便是这个意思.”⑦据此可以判定“周作人在《人的文学》等文中借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关人的思想和知识,把‘人’作为现代的发明,建立了一种有关人的神话叙述”⑧.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思想,的确承袭西方人学思想而来,在具体表述上有自我修正和补充完善⑨,的确使五四文学革命获得了灵魂,“直到周作人《人的文学》一文发表以后,新文学才有了思想理论的建设.‘人的文学’口号的提出,为新文学树立起了思想理论的纲领,引起了文坛普遍的重视和呼应.”⑩从旷新年对“人的文学”话语所作的梳理来看,自现代到当代,胡适、罗家伦、李大钊、傅斯年、王任叔、梁实秋、钱谷融、巴人、王淑明、朱光潜、何西来、刘再复、王若水和晚年的周扬等,都参和了这一理论话语的建构,他们的观点不尽一致,但对于文学必须从个人和人性出发这一基本原则有相近的认同.也正因为从个体出发,他们的表达都带有个人性和自我本位色彩,言语对象囿于知识阶层,所以话语主体在全社会里是少数人,尽管在他们的眼里,个人的就是人类的和社会的.

结论:关于对写作人民文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人民文学在线阅读2017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文学冲突四大主题
纵观世界文学,我们可以看到有一种宏观的大趋势,这就是文学主题从表现“一般世界情况”开始,逐渐凝聚于某种“情境”,继而致力于表现各种“人物性格”,。

交融中文学和出版
无论是战火的洗礼抑或经济的动荡,都没能让中东欧的读者对于阅读的热爱有一丝减退,那里的出版业也在经历了“摧残”后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继续茁壮成长。。

中国文学之城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推进策略
摘 要:文学历史资源的积淀与当代作家群体的孕育,及其文学产业化的成熟运作,是“世界文学之城”建设的共通特征。绍兴市在2014年提出建设“中国文学。

女性意识看90年代女性文学
在90年代中国文坛,“女性文学”及相关讨论是最为醒目的文化现象之一。由于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中国文化的转型中,中国女性文学形成了以女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