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经济体制论文范文写作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政治动员机制探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经济体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政治动员机制探析,本文关于经济体制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经济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体制改革期刊经济体制改革杂志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农村经济和科技杂志

摘 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协调式政治动员有其独特的动员机制.形成结构上看,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动员的主客体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认同度的构建促使了动员功能的发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动员机制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动员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4.014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4-64-06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政策的落实程度,就是怎样让群众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从理论上需要建立一种协调式、互动式的政治动员模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但从总体上可以说是一场成果显著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于以往的协调式动员模式可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以往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关于动员机制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大多数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研究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单方面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得失进行分析,很少提及外部环境、思想观念变化等因素,仅仅认为是制度本身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对于社会动员的研究是把动员分为行政动员、经济动员、思想动员等方面,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是基于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往往会忽视了对重点因素的探讨.第三,从动员机制中寻找某个切入点,比如动员产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探讨、社会动员的成效研究或者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单独选择一个来研究,这种研究方式虽然提高了研究的深度,但缺乏一定的整合性.本文通过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动员的形成结构、功能发挥以及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整合研究,从政治动员的机制入手,来分析协调式动员模式的实现路径,聚焦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一、农村的困境及体制弊端的显现

1976年到1978年,党在思想上不仅没有改变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在某些方面更甚于前,在政治动员上依旧沿袭建国初期的强制式动员模式,所谓强制式动员模式,就是在国家一元化政治结构之下,在制度安排上有着高度统一的权力运行结构以及强意识形态的功效.在这种动员模式下,加之自然环境的催化,农村经济变得更加困难.

(一)农村的困境

“”被打倒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扭转了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但在政治动员上采用的强制式模式渐渐失去了它以往所展现出来的政治效率.在经济上,号召实行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动员政策,这种动员策略的问题在于,其一,客观上的不切实际,的战略布局没有兼顾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其二,动员过程缺乏主客体的互动;其三,自1976年后,老一辈领导人相继去世,使得强制式动员模式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因此,在经济政策上的政治动员收效甚微.在“左”倾思想影响下,采取的一些措施非但不能实施有效的政治动员,甚至出现了逆动员.

低下甚至逆向的政治动员以及十年“”动乱给农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原本就落后的农业生产更加艰难.1966年到1976年十年间,我国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品的数量上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见表1).

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农业生产滞后的问题更为严重,比如安徽省“全省只有10%左右的生产队能够维持温饱,大部分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困苦.集体经济成为空壳,全省大约有25%的生产队难以维持简单的再生产;8%的生产队即使把全部资产,包括耕牛、农具、房屋全部变卖了,也还是负债累累.”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是当时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1978-1979年30年中,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了78倍,轻工业增长了18倍,而农业只增长了2.41倍.”这导致了消费品、工业原材料的不足,在根源上限制经济的发展.另外,自然灾害以及政治运动导致农业生产极不稳定,产量波动大.

(二)弊端的显现

建国初期,由于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加之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在各方面都借鉴苏联模式.强制式动员模式适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此为代表的人民公社制度为我国的工业化起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强制式政治动员的实施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工业的发展,人民公社的经营模式把农业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产品统购统销,以牺牲农业和农民为代价发展工业,我国得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强制式动员模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步突显出来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限制是最大的弊端.社會主义工业体系建立后,国家非但没有改变这种经营模式,反而扩大了这种不符合生产力水平的集体化程度,农民长期在自己的辛勤劳作中得不到与劳动价值匹配的物质资料,生产积极性逐渐降低.其次是环节僵化的问题.生产环节的僵化体现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上,没有体现因地制宜.在分配环节上的问题是最突出的,首先是干多干少一个样,按劳分配的原则被破坏,基层的群众则动员不起来;其次是分配过程中的价值浪费,由于统一划拨,在运输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资源浪费,降低了效率.“左”倾思想错误,在政治上的最突出的是“两个凡是”,经济上也不例外,一方面是经济模式非但没有放宽,反而不断集中不断僵化,农民的收入几乎都来源于集体,生产力没有得到解放(见表2).

另一方面,在整体方针上大搞“洋跃进”,大量引进外资、设备,妄图跳跃式发展,结果导致设备不匹配,经济比例更加失调的问题.政治和经济政策上的“左”倾思想错误反映到政治动员上就是固执地坚守强制式动员模式.

结论:适合经济体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经济体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摘 要: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从集体经济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新旧福利经济学角度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摘 要]對当代农村生活影响最大的农村经济体制, 毫无疑问是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种制度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文从新旧福利经。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眼光
摘 要:本文从土地承包和二轮承包关系、乡镇配套改革、发展市场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等几个问题阐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

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自2003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阶段,到目前为止改革阶段性成果显著,为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基于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