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写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本文是一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企业文化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阐述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语境 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09-03

文化遗产和民族历史发展密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不只是传统的技艺和实物,更是民众的非遗意识和思想的传承,是非遗“主体”实践,保持非遗本质的“生命力”.因此,高校非遗教育实质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的基本素质教育.

一、非遗内涵和非遗传承

关于非遗的内涵,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遗定义来看,它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非遗的无形文化,包括文化思想、观念、精神、技能等,反映着地区性的群众心理、性格特征,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和自然和历史的互动、发展、创造中,能够为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这是非遗本质的部分、最有价值的部分.二是非遗的有形文化,诸如各种社会实践、知识、技能的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是非遗的无形转化为有形的主要载体,体现和展示非遗存在的部分,并构成了非遗的完整性.就非遗本质而言,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品格和美德等宝贵的思想文化,是其独特发展及形态形成的内在动力.非遗的精髓不是物化的技艺,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特殊的表达方式、情感和创造力.比如壮锦,经典的图案和精湛的技术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审美、特殊情感、表达方式等,承载着壮族的各种风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如少数民族的歌舞,承载着民族生活生产情景、民族思想文化,是民族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记载着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非遗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大部分植根于农村社会.在农村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传统文化受到切割,非遗碎片化现象明显.碎片化不仅体现在非遗构成要素及发展方面,也反映在非遗调查、研究、保护、传承及管理方面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比如壮锦,作为礼品和旅游商品,只看重其造型、图案、色彩等外在的东西,而对其内在的工艺质量、文化内涵不太关注.又如侗族大歌,其逐渐走向“舞台化”,逐渐剥离出侗家日常生活,创作动机、创作热情、创作机制受到制约,发展空间日趋萎缩.各种非遗的调查、研究也基本上局限于表面、肤浅地介绍知识,研究人员缺乏耐心和时间和人们进行情感沟通和深层感受,深入地了解非遗和当地人的情感联系,挖掘非遗所蕴含的深层精神文化.如安徽芜湖铁画,人们更多的只是欣赏其题材、构图、技法、笔意,而对其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以及艺人们的创作心态、人画互动、审美价值等缺乏关心和了解,无法体悟一种源自生活的艺术表达和文化体验.

在民俗学视阈下,非遗的注意力应该关注民俗的主体“人”,关注负载着“俗”的“民”和他们的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异彩纷呈的“俗”.民俗传承不是理论上概括出来的行为特征,而是来自人在实践中的具体行为,理应关注传承人或传承者、民俗传人的主体位置,不能只见“俗”而不见“民”,见“物”而不见“人”.非遗保护在传授传统技艺、艺术的同时,更要挖掘非遺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促使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民族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激发人们文化自觉意识,确立“主体”的地位,只有建立这样动态文化传承系统,非遗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永续传承、发展、繁荣.简言之,非遗是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观念等,并在实践中以人的口述、身传、心授等方式表达和传承,非遗研究、保护和传承不应该只是工具、实物或表现形式等内容,而是非遗“主体”实践,保证非遗核心内容的“生命力”.

二、高校非遗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明确了国民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高等院校开始主动参和研究探索非遗保护,比较典型的做法有:一是建设特色专业,将非遗技艺引入高校相关专业教学体系,设置相关课程,编写教材,聘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培养传承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工作室为载体,聘请非遗传承人教授技艺、研发创新、培育人才,推动非遗技能传授、产品创新、行业交流、成果展示等.三是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积极参和校企合作,开展非遗项目的教学、培训、交流,收集、研究、展示有关的原始资料、实物等,建立非遗交流展示平台和窗口.四是建立非遗传承研究中心,高校积极发挥学术优势、智力优势,多学科参和、整体规划,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积极参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搭建良好的非遗学术环境和发展空间,等等.在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高校通过建立各自不同的非遗传承机制,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当地区域文化遗产的传承、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

文化的目的是人本身,非遗保护面对的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心理、精神问题,而不是挖掘、研习几种绚烂的艺术文化符号.更多的更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文化和艺术种类,口头的、非文字的无形文化形态,构成了民众日常的文化艺术生活,体现了文化和艺术的价值,这才是非遗的本初意义,也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些遗产被传承或被废弃的命运.非遗本是和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生存环境,如各种民俗活动、民俗习惯以及和之相关的知识、技艺和实物、器具、手工制品等,生动再现了我们祖先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遗存下来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智慧,人民世代相承.非遗教育实质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的基本素质教育,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根脉,了解民间百姓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培养人们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祖国.所以,非遗保护的基础是传承,传承不只是传统的技艺和实物,更是民众的非遗意识和思想的传承,传承也不只是学校教育,应是家庭、社会整体教育的共同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实现文化强国梦.

结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摘要]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文章提出,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以让非遗走进校园、让。

以人本理念促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摘 要:高等教育的主题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培养真正自由的人、培养丰富的人、培养敢于担当责任的人。回归人本理念,能更有效地促进高校人文素质。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
摘要:我国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报道不断增多,也逐渐加深了人们对其的保护意识和向往之情。在高校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对其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分析
摘 要: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没有对文化的传承,就没有国家和社会的长足发展。继承精华,并发扬光大,是积淀民族内涵的重要途径。因此,。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