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侧重点论文范文写作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侧重点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侧重点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1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侧重点,该文是关于侧重点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侧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侧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杂志社语文天地杂志社高中德育论文

摘 要:要将文本解读转换成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际,就要分析和把握课堂文本解读的两个侧重点:在尊重学生解读初体验又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对现今的中学语文教育具有更直接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本解读 侧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11-01

学生在文本解读初期会产生情感性的初体验,但他们并不确定这个体验是否正确,如何证明;而教学就是教师还原结论的过程.基本上教师的结论是较为全面、深刻,所以教师希望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初体验和初疑惑往往不受重视.而新课改的核心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以学定教”还是翻转课堂或者启发式教学,都是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些改革虽然将重心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只不过是让学生说出原本教师要说的话,学生的思维依旧要求沿着教师的预设走,他们的初体验、初疑惑和灵机一动都很难得到重视和回应.[1]这种牺牲教学效率来换取学生活动的改革在师生双方都只能获得有限的掌声.所以在高中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要把握文本解读的以下两个侧重点:

1 如何既尊重学生初体验又落实教学目标

当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更依赖最新的科研成果.当发现了阅读和表达的思维差异后,我们教学的起点就不应是传统的“引出话题,引发兴趣”之流,也不仅仅是重视发展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已经懂了什么”,而应以学生的初体验和初疑惑为起点,重视并围绕学生在阅读文本后的情感体验和疑虑困惑来制定教学计划,经过层层启发和诱导,既回应学生的阅读初体验、解决初疑惑,又灵活地完成教学目标.[2]

1.1 初体验对于文本重点解读

郑朝晖老师上曹文轩《前方》一课之前,他调研了学生读完文本后是否被感动,感动的点在哪里,不感动的原因是什么.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活动就是讨论文本如何制造感动的效果,以及如何理解不感人的细节.另一位老师在上《段太尉逸事状》前征集学生看不懂的地方,课堂上以有人评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作为切入点来实施教学.这两堂课的设计就体现了充分重视学生初体验和初疑惑,并以此为起点设计教学过程,启发和引导学生该注意哪些细节、该查找哪些资料,一步步还原出结论,最终达到证实或证伪初体验的效果.

学生们的初体验是难以预设的,初疑惑水平差异也很大.教师要剔除大量低水准和无价值的体验、疑惑,筛选出有讨论价值的体验和疑惑,还要善于归纳和分类.如果按照备课时间三倍于上课时间来计算,以学生初体验为教学起点和教学重点的模式恐怕要耗费更多的备课时间.为了回应学生各式各样的体验和疑惑,教师必须更深度理解文本,更广泛掌握新旧科研成果.不同班级学生的体验和疑惑几乎不可能相同,这使得教师无法复制他人的设计和流程.因此对教师的眼界、思维和勤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学生阅读初体验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

1.2 初体验对于把握文本朦胧情感处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主要是在于课堂呈现的内容的生动性和不可预知性,只有在学生、文本、教师间制造和维持适度的期待,才能让教学有梯度和纬度.[3]由于学生认识上的个性差异和阅读经验的不同,教师不应武断的排斥学生文本感知的那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文本感知的朦胧处”,要有耐心的运用辩论或观点碰撞的方式来实施教学,这会让课堂更有深度.以我观摩过一节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晖教学《荷塘月色》为例,学生通过阅读通感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老师并没有花大量的功夫指导学生纠结于通感本身,而是组织学生围绕“高楼”一词展开讨论:这不是现在的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也不是学校的教学楼,更不是富人区的小洋楼,而是李白“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煜“无言独上高楼”的富有中国古典意蕴美的“高楼”.这就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诗意地体会到朱自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的古典朦胧美.“情感”是文本解读中隐藏最深的一个层次,而学生对于文本的初体验只有和文本的语言、形式的分析和定位联系之后才能够进行分析和解读.在《荷塘月色》中,“情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本传达出的情感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都是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的产物,所以,在分析文本情感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对于文本的初体验.

2 调整和完善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策略

大学教授在论欧阳修的论文中,对《醉翁亭记》中一连用出21个“也”字的精彩,可以不提,但是中学教师解读《醉翁亭记》对21个“也”字不加解释就成明显的缺陷.要把这样的问题解读到位,就要求中学语文老师微观分析文本,在一个“微”字上下功夫.而这个“微”字显然是大学教学的弱点,但应该是中学教学的文本解读的侧重点.[4]所以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文本解读的策略,来达到培养 体结构和局部细节的分析能力的目标.

2.1 从结构入手,把握整体构架

比如我们在解读叙事性的文学文本时,要分析文本的艺术形象、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线索.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是一首乐府诗,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解读这首篇幅较长的叙事性诗歌时,要深入解读,本来按照教学设计用书从“闻琵琶——听琵琶——叙琵琶——叹琵琶——哀琵琶”五个情节入手,但是常熟省中一位徐老师将上述传统的教学架构调整为“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这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切入点巧妙,教学脉络变得简洁清晰,和这首诗的双线结构——以歌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相契合,很有创意,值得学习和借鉴.

2.2 从关键词入手,理解文本细节处的内涵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5]这个关键词句就是文本的细节.例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样”一词在第5、6、8段句首分别出现.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关键词:“这样”指代了哪些发现.教师要告诉学生通过这样的重复,即在每段的相同位置使用同一个关键词,清楚地介绍了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和运用理论指导的革命运动.这种关键词是作者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重复,使文本在结构上统一,突出表达的自己对马克思的评价和认可.

郑朝晖老师在上《荷塘月色》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文章4、5、6段中“却”,“且”等几个细节处把握作者内心的变化,感受从一个学者再到一个中年文人内心的纠结.他提示学生:所有的情感都不是单纯的,是有层次变化,不是单调单一的,而感悟的文章的美就在这些细节中.这样学生就能从细节处把握文本的核心,而不牵强附会.

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应该分析出每篇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等等,而且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文本解读的策略,引导学生解读出文本的创作者如何将文本的内容传达出来的样式,并将这些表达样式植入学生的写作中.

参考文献:

[1] 吴学先.燕卜荪早期诗学和新批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P29.

[2] 克罗.兰色姆著,王腊宝等译.新批评[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P121.

[3] 蒋济永.文本解读和意义生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P21.

[4] 宋建玲.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09.P45.

[5] 于红艳.关于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思考和探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P88.

结论:适合侧重点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论文的侧重点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高中诗歌文本解读策略
就诗歌的创作而言,它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对诗歌的研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诗歌。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切入视角试析
文本细读是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对文本内容、结构、语言、情感、主题等展开学习体味,深度挖掘文本的文学价值。教师在具体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操作。

借助文本解读,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阅读是重中之重,阅读文本也占据了教材的绝大部分篇幅。这些内容精彩、主题各异、形式多样的阅读文本为学生的英语阅读提供了丰富。

语文教师眼中的文本解读
摘要: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备课时就要思考“我将教什么”“对这个问题我是怎么理解的”,也就是先进行文本解读,即教学过程构建。教师进行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