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摆渡人论文范文写作 以弗洛伊德结构模型分析摆渡人中的迪伦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摆渡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以弗洛伊德结构模型分析摆渡人中的迪伦,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摆渡人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摆渡人论文参考文献:

摆渡人论文参考文献 堂吉诃德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毕业论文结构建筑模型论文

摘 要: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迪伦由生到死再到生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超我、本我、自我三者之间不断变换斗争发展的过程.人性的回归使迪伦找到了真实的自我;爱情的力量,使她战胜了“超我”的限制,战胜了“本我”的自我放纵,充分发挥了“自我”的调节作用,使这三种力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对立,达到完美的和谐状态.

关键词:结构模式;本我;迪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1B-0071-02

弗洛伊德的结构模型将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自私部分,只与满足个人有关,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的主要目标是满我的冲动,在考虑现实情境的情况下满足个人需求.“超我”处于最高层次,它代表道德方面的需求,也由“道德原则”来支配,它不再关注快乐和现实,而是一味地追求完美.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作用、不断抵抗、共同发展的.

年仅十五岁的女孩迪伦,从出生起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家里和母亲终日无话可说,在学校又被同学欺负,只有一个还算说得来的朋友,却转学走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在这种绝境中,她想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父亲,在去往父亲所在城市的火车上发生了事故.等她醒来奋力爬出火车后,恐惧而又无助地发现自己可能是仅有的生还者,此刻的自己正处于一片荒原之中.迪伦远望看到一个男孩,而这个男孩也正在注视着她等命运也在此时,发生了变化等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以弗洛伊德的结构模型来看迪伦由生到死再到生的整个过程,你会发现这也是一个超我、本我、自我三者之间不断变换斗争的过程.

一开始迪伦处于“超我”的压制之下,学校的、母亲的价值观和标准对迪伦有过多的限制.迪伦从不联系母亲排斥的父亲,从不违背学校老师、同学的要求,因为每每有这种想法,“超我”就会使用它对付这种情境的武器——罪恶感.迪伦认为,自己在学校没有真正的朋友,没有人理解她,而与母亲的无话可说更让她缺乏亲情.在这种情况下,她开始思念父亲,思念这个也许可能带她离开这里,带给她改变的父亲.在这种长期的压抑之下,她终于踏上了火车去见他的父亲.此时“本我”终于崭露头角,她终于有勇气逃学,反抗母亲,逃避她所厌恶的一切,此刻她不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想要立即满足自己见到父亲的个人需要.然而不幸再次降临,她乘坐的火车出了车祸,她瞬间陷入了死寂和黑暗,挣扎着醒来的她不知道自己已然死去,艰难地爬出火车.此时迪伦看到了一个人,也就是那个要带她到另一个世界的人,不过这次带走的是她的灵魂,这个人也就是迪伦的摆渡人——崔斯坦.原来,上帝为每个人都安排了一个摆渡人,在他死后,他的摆渡人就会陪着他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直至到达他的目的地——天堂.

初遇崔斯坦的时候,迪伦刚刚冒出头的“本我”又被“超我”压制下去,崔斯坦作为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尽管当时迪伦并不知道他的身份,却也不敢违逆他的意思,尽管心中有各种疑问,也不敢表现出来,此时的迪伦,仍被“超我”深深地束缚着,由于长时间被社会的、特别是母亲和老师的价值观和标准所限制,已经形成了惯性,哪怕并不是社会、父母的标准,即使是一个带着指挥官口气的人的标准她也会默默地遵守着.于是他们就这样上路了.

经过了漫无边际的荒原跋涉,寻找一个又一个安全屋,躲过一次又一次的魔鬼追击,迪伦从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懵懵懂懂再到接受现实,迪伦终于知道了她并不是火车上唯一的幸存者,而是唯一的罹难者,此刻的她已经死亡,而这一路奔波是为了送她到达天堂,送她的崔斯坦正是她的摆渡人.这个被“超我”长期压制的少女,一如既往地默默接受,似乎看不出什么悲伤,甚至连一丝丝恐惧都没有,仍然按部就班拖着自己疲憊的身体继续跟着崔斯坦走.如果说之前她是被社会、母亲、老师的标准所限制,那么,现在迪伦是被掌握自己命运的摆渡人所左右.迪伦变得畏手畏脚,即使崔斯坦的行为不太友好,哪怕充满敌意,迪伦也不敢稍有怠慢.此刻“超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在迪伦和崔斯坦一次次共同努力躲过恶魔的利爪,艰难险苦地携手一起走过泥泞的沼泽地,并肩相伴走过那危险的湖区后等迪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她开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萌发少女该有的气息,此时“本我”不再被压制于无形,而是悄无声息地从潜意识中萌生出来.崔斯坦也不再麻木无情,他感觉到迪伦灵魂的与众不同,即使迪伦身处险境之中,却仍然对他人和世界充满好奇,拥有着无尽的同情心,还有少女才拥有的娇羞与悸动.然而,再远的旅程,终需一别.这朵爱情的火花才刚刚被点燃,却就要被现实无情地熄灭.终于有一天,迪伦到达了传说中的天堂,那个世界上最漂亮、最幸福的地方,而崔斯坦随即也要离去,继续摆渡下一个灵魂.

崔斯坦走后,迪伦对他的想念疯长,而此时“本我”也正大光明地“站”了出来,迪伦终于开始正视“本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认识到自己的——对崔斯坦的爱.迪伦终于认识到,天堂对于别人来说是一座华美的宫殿,那是最幸福的地方,但对于自己来说,如果失去了崔斯坦的陪伴,天堂不过就是一座散发着寂寞的荒凉的囚笼.

注定她的命运就是寻找,终生为爱而寻找,生前是父亲,死后是崔斯坦.她渴望崔斯坦的陪伴,如果可以找到崔斯坦,迪伦愿意付出自己的灵魂,即使跌入地狱粉身碎骨、万劫不复等那么崔斯坦呢?从外表看来,他仍然是一个尽职尽责、不苟言笑的灵魂摆渡人,可是他的心也早已随着迪伦的离开而逝去了.崔斯坦从未想过自己会拥有爱情,所以,这突如其来的爱情令他自责与矛盾.即使他对这份感情珍惜不已,但他却不敢踏出荒野半步,更不要说他的禁区天堂了,他只能把这份感情深藏心底,将所有关于迪伦的记忆尘封,继续他孤独漫长的余生.

但是迪伦不知道爱情的力量,他也不知道自己爱上的那个女孩——迪伦,她是多么的倔强而又勇敢,他更不知道在爱的支撑下,哪怕是了无声息的荒野,依旧可以焕发无尽的生机.迪伦现在只想满足自己的个人需要,她只想跟崔斯坦在一起,不再受任何物质、社会甚至死亡的约束.她只想满足“本我”,想为自己的爱活一次.她不再向往天堂的美好,而是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她渴望崔斯坦的微笑、陪伴与爱.

于是,她怀揣爱情再一次踏上行程,毫无犹豫地推开了天堂之门,开始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这时候“自我”也终于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它没有任由迪伦不顾一切、不讲方法的疯狂执著于爱情,而是恪守荒原的一切规则,拼尽气力与智慧,努力地回到了崔斯坦的身边,有目的、有计划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爱情.此时本我、自我、超我形成了张力三角形,三种力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对立.强大的自我再也不允许本我和超我过分地掌控人格.

终于,险象环生中他们再次相遇,摆渡人崔斯坦选择与迪伦一起面对,即使粉身碎骨、万劫不复、灰飞烟灭也要在一起,也要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于是,他们牵手共同回到了车祸现场,也许上帝也感受到了他们跨越生死真挚的爱情,这时候奇迹发生了,他们神奇地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最终如愿以偿地在一起.

人性的回归,使迪伦找到了真实的自我;爱情的力量,使迪伦战胜了“超我”的限制,战胜了“本我”的自我放纵,充分发挥了“自我”的调节作用,使这三种力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对立,达到完美的和谐状态.

参考文献:

[1] Jerry M.Burger,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2] Claire McFall,付强译.摆渡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摆渡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摆渡人方面论文范文。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奶娃人格成长
摘要:《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作品,描写了北方中产阶级青年奶娃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其微妙的内心世界和人性变化。本论文试图依据弗洛伊德的。

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视域下好人难寻
摘要: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 Connor,1925-1964)在其短暂的三十九年时间里,共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和。

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托尔斯泰小说复活
摘 要:本文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说为理论基础,旨在分析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主人公内心情感的阶段性变化,从最初的堕落到最后的升华,人格在本我与。

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色戒
摘 要:这篇论文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王佳芝最后匪夷所思举动进行解释,说明王佳芝为何在最关键时刻放走易先生。论文中穿插着分析,论述以及细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