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实践逻辑论文范文写作 中国道路的实践逻辑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实践逻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8

中国道路的实践逻辑,本文是一篇关于实践逻辑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实践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实践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畜牧杂志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摘 要: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标志着哲学的实践转向.从分析视域的角度来看,实践哲学体现了对实践逻辑的遵循.以实践哲学作为分析视角去考察中国道路,可以发现中国道路的出场、运行和反思均源于实践逻辑.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坚持实践逻辑才能科学阐释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是中国道路出场的实践逻辑;实践哲学主张社会发展的逻辑应该是“实践”,而不是“原则”,这就是中国道路运行的实践逻辑;实践哲学主张从实践出发理解理论的演化,从而对社会发展进行总结、纠偏和指导,这就是中国道路反思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实践哲学;中国道路;实践逻辑;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8-0130-07

作者简介:李双套,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北京 100091)

在对中国道路的哲学考察中,主要有现代化视角、世界历史视角、东方道路视角等几种理路.其中现代化视角是从“传统—现代”这一维度去分析中国道路,当然,在这种分析视角下,学者们也强调现代化的多样性和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钱乘旦教授就指出,即使在西欧,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道路、政治制度、经济和社会制度也存在差异1.陈伯海教授则直接指出中国道路“既不能学步西方,又不能回归传统,剩下唯一的方案,便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努力探求并走出一条不同于或不尽然相同于西方以往,又能切合于东方民族自身需要的现代化道路,以建成东方世界特有的(同时也是更具普世效应的)现代文明”2.世界历史视角则从“局部与整体”这一维度去分析中国道路,马俊峰教授就认为应该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审视和谋划“中国道路”3.东方道路视角则从“特殊与普遍”视角去认识中国道路,认为“五形态”学说不足以解释中国道路,必须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从东方社会的角度去认识中国道路,俞吾金教授认为“马克思东方社会形态演化的理论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4.这几种分析视角对于理解中国道路来说大有裨益.但是從马克思哲学本身去分析中国道路同样意义重大.中国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而马克思哲学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同样为我们分析问题提供了考察视角,是我们认识问题的一个工具.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标志着哲学的实践转向.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考察,在西方,源于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在中国则起步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近年来,学界重点关注了实践话语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马克思实践观对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实践观的继承与超越,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建等问题,鲜见将实践哲学作为分析视角的研究,未见有将马克思实践哲学作为分析视域来认识中国道路的尝试.从分析视角的角度来看,实践哲学体现了对实践逻辑的遵循.以实践哲学作为分析视角去分析中国道路,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道路的出场、运行和反思均源于实践逻辑.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坚持实践逻辑才能科学地阐释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是中国道路出场的实践逻辑;实践哲学主张社会发展的逻辑应该是“实践”,而不是“原则”,这就是中国道路运行的实践逻辑;实践哲学主张从实践出发来理解理论的演化,从而对社会发展进行总结、纠偏和指导,这就是中国道路反思的实践逻辑.

一、中国道路出场的实践逻辑

认识中国道路,必须认识中国道路的出场,也就是中国道路为什么会形成.基于哲学的高度而言,这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逻辑息息相关.长期以来,人们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抽象的、超历史的理论,完全忽视了其内在具有并且反映其本质的实践逻辑.而中国道路就是马克思哲学实践逻辑的产物.

首先,马克思哲学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根本矛盾,这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这一规律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主体变革社会要服从这个规律的要求,也就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就是按照这种模式来阐释马克思哲学的,这种阐释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当然很有价值.因为从对经典著作的阐释来看,这样的理论框架是符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阐释的.例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就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而且从宏观层面上来讲,这种理解方式对于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为人类认识社会发展、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因为,尽管人类社会纷繁复杂,但是不能排除其所具有的共性,这种共性的根源就在于凡是人类社会一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人类实践活动本身是具有共性的.这种共性体现为重复性,所谓重复性就表现为社会发展所蕴含的普遍规律,这种普遍规律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自从人类社会以来,就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普遍规律适合于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发展中.这种规律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最抽象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规律.

其次,马克思哲学蕴含着实践逻辑.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认识人类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走向很有意义.但是普遍规律与具体工作是有距离的,普遍规律可以提供原则和方向,但是不能用之直接指导具体工作.因为普遍规律大多以极具概括性的话语呈现,但概括性的话语又是以大量个别事件为依托的,如果剥离了个别事件,普遍规律可能会蜕变为得不到认可的、抽象的、空洞的、无法用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实的口号.实际上,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既有普遍规律,也有个别事件,现实的社会发展都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构成的,不能因为对普遍规律的强调而否定个别事件的价值和意义.规律阐释的是普遍、一般,但是规律本身也是分层次的.在个别事件和普遍规律中间还有一个过渡点,这就是较之普遍规律层级稍低的特殊规律,特殊规律只适用于特殊时段或者特殊地区.马克思认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都各自在不同时空中产生影响,同时,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又会相互交叉,互相渗透,在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既受普遍规律的作用,也要受特殊规律的作用.但他更强调的是特殊规律,也就是“从实践出发”,这就要求我们联系事物发展的各个特殊阶段来研究它们的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殊规律,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逻辑.在既有的对马克思哲学阐释中,我们习惯于将实践逻辑理解为从个案出发,从个别事件出发,从具体工作出发.这实质上阉割了马克思哲学实践转向的本真含义,把马克思哲学对实践的强调等同于对个案的强调,对规律的忽视.这就混淆了马克思哲学和具体学科的关系,导致把马克思在哲学转向上的贡献置换成了马克思对哲学的消解.马克思一方面强调要研究普遍规律,同时,他认为不能将普遍凌驾于特殊之上,不能认为作为概念的“果品”优先于具体的苹果、香蕉等水果.这就是说哲学研究既要研究作为“实践”本身这一最高层次的普遍对象,也就是对人类所有实践活动的抽象的、概括性的研究,也要研究特殊时段、特殊地区、特定群体的特殊实践活动,这也体现了“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1的思想方法.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实践逻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实践逻辑方面论文范文。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新逻辑
【摘 要】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过去经济增长时代结束、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开启的新常态,这是中央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基本判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互构性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2-000-02摘要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承载着维持社。

中国道路独特性
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道路,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辛努力,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和平发展道路。独立自主,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

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逻辑和政策建议
摘 要中国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大量学者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存在价格泡沫,本文将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讨论脱离市场基础的房地产价格如何形成,以及对如何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