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王阳明论文范文写作 论王阳明心学对当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内化问题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王阳明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7

论王阳明心学对当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内化问题,关于免费王阳明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王阳明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王阳明论文参考文献:

王阳明论文参考文献 生物信息学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摘 要 在新形势下,党性要求如何才能由外到内,将党性原则“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形成高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是党员干部自身改造、巩固、提升的重要一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角,尤其是阳明心学对当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内化路径的构建提供了诸多启示.

关键词 党性修养 内化 王阳明心学 党员干部

作者简介:吴路珂, 开封市委党校讲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党建、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5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总书记为核心的党 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新要求,并成为中国 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强党的队伍建设,要抓好关键少数.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问题事关全局和根本,在新形势下,党性要求如何才能由外到内,将党性原则“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形成高度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是党员干部自身改造、巩固、提升的重要一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角,尤其是阳明心学对当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内化路径的构建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观点

(一)心本体论

王阳明的心本体论主要阐述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阐释了心和物的关系,二是阐明心和理的关系.王阳明认为,“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损坏,那么心就是一切万物,一切真理的源头.而这里的“物”并不纯粹地指客观事物.在王阳明眼中,“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主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事亲,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仁民爱物,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视听言动,视听言动便是一物.”“物”更多是指人类的主体活动,物由心意生发,意附着在物上,这就引发出主客体关系问题,即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统一、相结合.

(二)致良知论

王阳明对“良知”的阐释源自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所谓不虑而知,其良知也;不学而能,其良能也.孩提之时,无不知爱其亲者也.” 由此可见,良知具有先验性,并暗含了王阳明对于“人性本善”的人性论的体认,此其一;而《答陆原静》书中又提到“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是以良知具有普遍性,不论古今圣贤皆有良知,亘古不变,无差无别,此中又暗含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可教化性,此其二;《陈九川录》中还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做贼,他还扭捏”.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良知”的固有性,可遮蔽而不会消殆.

也正是由于“良知”所具有的善性和道德法度的特点,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就成为“致良知”的必然要求和价值体现.作为王阳明心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良知”的要义就在于在正确理解“良知”的内在要求之上,以“致”使达.

(三)知行合一论

王阳明心学理论中的知行合一有别于今日我们普遍意义上理解的认知和实践相统一.王阳明这里主要强调良知和行为之间不可割裂.正如他所言,“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行脱节或纸上谈兵都不能算得真知.此外,知行合一还主张人的行为总是伴着意念而来的,任何行为之前必然会有一个相应的想法——“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这里的知行合一之“合”在于强调由主观意识(良知)对行动的指导力,行动背后总有动机所存.知行合一因其所蕴含的辩证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王阳明心学的内化品质

(一)“心即理”赋予内化前提

王阳明的心学学说建立在心本体论这一立论基石上,因而也就带有天然的眼光向内、主体向人的内化品质.王阳明将普遍的、先验的道德律和人的意念、认识结合在一起,成为天地万物的法度,在这一点上王阳明和程朱理学貌似如出一辙,但仔细辨析我们不难发现,王阳明所说的心还具有经验性的一面.“耳目口鼻四肢,身也,费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吾心则吾身,无身则无心.”心之理便和耳眼口鼻的感性存在合二为一.如此一来,在心理关系中,个体之外的天伦王道就和个体内在的意识行为结合在一起,外在的社会要求也就找到了一条内化于个体认同的通路.

(二)致良知秉持内化要求

王阳明在论述“良知”的时候常会提到普通人只因被外在物欲牵弊才不能遵循内心良知.而心理一体,要想遵循,唯有向内找寻,才能扫除物欲障碍,保持良知本体.这是对孟子存心养性、反身内省的道德修养论的继承.良知存心之中注定了道德标准有心而生,内化于心.不独如此,王阳明将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视为人心应有之义,先验的客观标准和个人感性经验结合起来,内化过程也就更加具有人性化和烟火气.在“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要求之后,王阳明心学的内化品质使得感性情感在理性世界中得到一些自主自由之呼吸.

(三)知行合一彰显主体性向度

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知行合一的“知”既为良知,那么知行合一本身就连带着良知的内化;“行”是致良知的工夫,也是用以检验获得良知、祛除蒙蔽的途径.这种行必然要求亲身体验、躬身亲为.在致良知的道德修养中,通过反求诸己,建立主体自觉.在道德内化的过程中,王阳明并没有过分压抑、无视或贬低主体,或单方面要求外在标准去形塑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正是因为道德规范和主体意识在本源上是統一的,所以知行统一才有可能达成,道德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悦纳的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摒弃了道德规范和主体意识的两分状态.从这个角度看,王阳明的道德内化也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主体性彰显.

三、王阳明心学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内化路径的启示

(一)注重内心体悟,激发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的主体性需求

结论:关于王阳明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从王阳明未发之中看阳明心学特质
[摘要] 阳明认为未发之中既指心体纯是天理,即“有”的一面;也指心体鉴空衡平、无滞无染,即“无”的一面。心体廓然,无所偏倚,不牵于一理,不蔽于一。

陈献章学脉对王阳明思想的影响
[摘要] 从根本上说,王阳明的思想源自对儒家经典《孟子》、《大学》等的解读与发挥。就近处而言,王阳明的思想则来自朱熹思想的刺激,如果说朱熹思想的。

王阳明心学探源
摘要: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学轨迹中,宋明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古代是中央集权制,宋明理学一直是官方文学,因而其发展的尤其迅速,占据主导地。

王阳明心学思想当代价值
摘 要:王阳明传奇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所创立的“心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本文从王阳明心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深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