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电大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双一论文范文写作 双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定位和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双一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0

双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定位和,此文是一篇双一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双一论文参考文献:

双一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论文查询系统生态经济论文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摘 要:生态“环境—群落”理论揭示生态环境与物种群落的互动规律,环境决定物种的行动选择,而物种定位又反过来影响环境的生态平衡.“双一流”建设坚持中国特色、动态竞争与绩效导向,致力于打破身份固化,营造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对发展原则的误读,高等教育系统生态位失衡,存在着价值取向错位、发展目标移位、发展主体缺位等发展误区.高等教育应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原点,培养理性守护社会生态,扎根本土培育文化生态,创新为源改善学术生态.当前,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强制度建设以营造宽松的生态环境,制定系统化政策以培育多样的生态群落,变革组织结构以畅通多维生态链接,由此推动高等教育系统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定位;绩效导向;中国特色

为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双一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事关“教育系统的发展水平”,更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及长远发展基础的奠定”.[1]“双一流”建设虽着眼于点,即“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但最终目标却指向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2],带动一流大学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因而更需要系统思维和生态关照.

一、理论基础:“生态环境—主体选择”分析视角的构建

生态学方法又称生态学思维,它遵循事物普遍联系与协调发展原则,以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理论视角观察现实世界.[3]与阿什比(Eric Ashby)的环境适应论有所不同,[4]生态学的“环境—群落”理论强调主体选择和主动作为,侧重于分析生态环境与物种群落的互动机制,即环境决定物种的行动选择,而物种定位又反过来影响环境的生态平衡.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高等教育系统由环境、生物以及两者之间的营养链接构成,具有多层系统结构.从社会层面来看(如图1),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高校分布于系统环境之中,不同类型、层次、区域的高校纵横交错,结成不同的生态群落;而在高校内部(如图2),学校的规章制度、资源分配、组织文化为学科提供成长环境,学科根据知识分类或问题结构组成学科群落或跨学科集群.它们并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营养资源的循环与流动,物质流为系统输送人、财、物等物质性资源;能量流主要侧重于精神、理念、权力等非物质力量;信息流则是指各组织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正是在资源营养的交流与循环下,生态环境与高校群落融为一体,环境资源决定着群落的发展方向,而群落的定位与布局又影响环境的生态健康,彼此息息相关、互为影响.

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既囿于国家价值愿景和评价导向,又取决于高校的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受政策环境与个体行动的双重影响.[5]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曾描述全球化进程中大学发展战略与国家政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各国大学都已卷入以欧美大学为主导的大学排名竞争中,非英语国家不得不随之调整政策支持不具备优势的本土大学(非欧美模式),以期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话语权,而政策实施又恰恰强化这一进程,巩固了欧美大学模式的主体地位,最终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终结.[6]“双一流”建设致力于打破传统重点高校建设中的“身份固化”机制,营造竞争有序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奠定高校群落发展的新秩序,但是仍不可忽视高校行动选择对系统环境的反作用力.有鉴于此,本研究从“环境—群落”理论出发,考察“双一流”背景下生态环境变迁与高校群落的行动选择,提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定位与发展策略.二、生态环境:“双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的环境变迁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可追溯至建国初期的首批重点高校建设.1954年,原国务院高教部发布《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提出建立中国人民大学等六所重点高校.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1959年至1960年教育部又先后追加64所重点高校,基本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1978年,我国刚经历十年浩劫,正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确立88所全国重点高校,将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作为提升国力的战略手段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先后实施“211”“985”等重点大学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均取得长足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高校间差距加大、阶层固化、发展趋同、动力缺失等问题,促使学界反思传统重点建设路径的得失成败.“双一流”是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方略,从中国特色、动态竞争、绩效导向三个维度改善高等教育生态,为高等学校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一)“中国特色”唤醒制度设计的本土意识

《总体方案》提出以中國特色为指导思想,“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7].我国大学发展历程以“后发外生”和“集权控制”为主要特征.梅贻琦尝言:“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8]移植组织制度虽易,传播精神理念却难,根植儒家文化的中国大学始终无法摆脱其“政教合一”的思想基因,制度与理念的冲突使中国大学“呈现出一种形同质异的学术价值体系”[9],区别于生长于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土壤之上的西方原型.囿于文化环境的局限,即使相同制度也难以发挥同样的功能,发展所循之路也不尽相同.但就大学的真谛而言,组织制度只为其表,自治与自由的理念才成其内核.“双一流”需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于形同中求制度创新,于质异中谋个性发展,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

(二)“动态竞争”激发高校主体的内生动力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双一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双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双一流背景下隧道和地下工程课程教学反思
[摘 要] 在“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学科建设如何抓住机遇是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从课程建设出发,以隧道与地下工程这门课程为例,阐述了。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加减乘除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基本载体和综合平台,在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本文从“加减乘除。

创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后勤维修工作
摘要:做好日常及突发情况下的维护、修缮工作,是保障高校教学、生活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后勤保障工作的重心之一。国家提出的“双一流”战略给高校后勤保。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