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高晓声论文范文写作 穷兄弟眼中高晓声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高晓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4

穷兄弟眼中高晓声,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高晓声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高晓声论文参考文献:

高晓声论文参考文献 期刊影响因子多少算高高会论文选题高电压技术期刊高被引论文

著名作家高晓声逝世13年了.1999年和2004年,我曾先后以《作家里的乡亲》、《高晓声存钱》为题,写了两篇怀念他的文章.今年10月回故乡小住时,正巧丁保林先生打电话给我,邀我出席高晓声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去年立冬那天,正是老丁陪我和家乡的几个文友一起去高晓声墓上祭扫的.记得一见面老丁就对我说:“我看过你写的《高晓声存钱》之后,就把你想在有机会回江苏时要寻到老高的墓地去烧点纸钱的话记在心上了.老高是逝世6年之后,由南京迁葬武进的.因此,常州城里的朋友大都不知道他的墓在什么地方.这次他们几个筹划成立高晓声研究会,说先要去看看老高的墓,我就想到,一定要设法叫上你这个难得回乡的作家朋友,好让你了却一笔‘心债’.”

1999年6月,《高晓声散文自选集》刚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高晓声收到样书没几天,就撒手人寰了.这是高晓声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交给我这个老乡来为他编辑出版的唯一一本书.为此,我在《高晓声存钱》文末愧疚地写道:“在高晓声逝世五周年之际,我从作家出版社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他那笔稿费却还封存在出版社的账上.这些天我整理二十多年来文朋诗友的信札,要数高晓声给我的信最多.我就想着,等我下次回江苏,一定要寻到他的墓地去烧点纸钱.倒不是我讲迷信,实在是觉得不了却这笔“心债”,一想起这位在农村受了多半辈子穷的作家老乡,胸中就堵得慌.”老丁这样热心地来帮我了却这笔心债,不仅令我感动,而且也足见他和高晓声的友情非常之深.为此,去年我就和他约定,待高晓声文学研究会成立之时,我一定回乡来,要听他说说他记忆中的高晓声.

一个土头土脑的人叫高晓声

丁保林是高晓声研究会的副秘书长,在他忙完成立大会的繁杂事务之后,我就和他约定见面的时间.如今他定居在常州市中心的玉带路居民小区,但当我从乡下乘车抵达他家附近的青山桥后,他却没有直接带我去他玉带路的寓所,而是上了停在青山桥堍的一辆他女儿丁婷开的小轿车,说是去他乡下的家——董村.从青山桥到董村有40分钟的车程.他说,他董村的家是高晓声复出后一个重要的写作“根据地”,带我到那儿去聊高晓声,睹物思人,自然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上车之后,我就问老丁:“你和高晓声是什么时候认识的?”他说:“我第一次见到老高是‘ ’期间,大约是1970年.不过我早在五十年代初就知道他的大名,用现在的话说,是他的一个小‘粉丝’.”

我原以为老丁年少时就是文学爱好者,喜欢高晓声的小说呢.听他一讲,才知道老丁从小是个戏迷,最爱家乡的地方戏锡剧.新中国建立之初,红遍江南的现代锡剧是江苏省锡剧团姚澄主演的《走上新路》,可谓一票难求.因当时剧场贴出的海报明文规定“每人限购两张”,所以连姚澄的公公叶圣陶先生1954年9月到上海去看此戏,据说都是自掏腰包,排队买的票.丁保林不仅在武进多次看过当地剧团排演的《走上新路》,而且在南京读书时,还慕名去看过姚澄版的《走上新路》.这出戏的编剧,正是高晓声和姚澄的丈夫叶至诚.当得知高晓声就是自己的武进老乡时,丁保林心里就生出一种莫名的崇拜感,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剧作家,很想见到他,拜他为师.

丁保林不仅自己是个锡剧迷,而且他的妻子玉芳,还天生一副好嗓子,是个农村业余锡剧团的台柱.为此,他曾经给村里的业余锡剧团写过小戏.他第一次意外地见到高晓声,是在郑陆区召开的一次业余戏剧创作会议上.会议地点是三河口中学,参加会议的文艺积极分子很多,临开会时,县文化局的苏少英对坐在大会场最后一排的一个土头土脑的人喊了一声:“高老师,您也来啦!请到前边来坐.”但只见那人摆了摆手,并没有到前排去坐.这个被县文化局的干部尊重的乡下人,立即引起了丁保林的注意.他悄声向苏少英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位“老师”就是他心仪已久的高晓声.因此,临散会时,他就一把拽住了高晓声,作起了自我介绍,表示要拜他为师,学着写戏.两人就亲切地聊了起来.高晓声说他从1958年回乡当农民后,就再也没搞过创作.1962年摘了 分子的帽子,才被派到三河口中学来当教师.“ ”开始后又遭批斗,被押到农村劳动改造了三年,刚回校当勤杂工.要不是这次会议在三河口中学开,是不会有人通知他来参加会议的.他只是来听听会而已,哪还会参和文艺节目的创作?至于教人写作,就更不敢当了.丁保林对高晓声的处境和心情深表理解,并告诉高晓声,他原先在南京交通专科学校读书,离毕业只有两个月了,1962年5月,学校突然接到了被撤销的通知,校长是位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干部,送学生们离校回农村时不禁失声痛哭等

因都是从南京回乡来当农民的,他俩心中便就顿生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高晓声对丁保林说:“那我们就交个朋友吧!”

反右中成了《探求者》反党集团的罪魁祸首

丁保林和高晓声结交时,他已进新安采石厂工作,活不是太累,仅是抄抄写写,整个材料什么的.可当了教师的高晓声,依然还得干力气活,天天要出一身臭汗.丁保林说,那时候农村卫生条件很差,每次见到高晓声,总能闻到他身上有一股刺鼻的发腻气味.于是,每隔十天半月,丁保林就约高晓声到厂里来洗一次澡.厂里有锅炉,烧好了水,两人就在大浴锅里一起洗澡,不只是赤诚相见,还相互擦背,什么话都说,亲如同胞兄弟.高晓声说,他从南京回乡时,连粮油关系都未转,因此他是直接下到最基层,彻彻底底当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巴佬,所有农民该干的活,他都会干,而且干得比别人还要好.每年插秧,生产队里他总是排在第一个.有次他让丁保林揑他的胳膊,问:“你看看我这胳膊上的肌肉多硬,在武进县能找到第二个人吗?”

高晓声告诉丁保林,他和陆文夫、方之、叶至诚等青年作家在1957年商量创办同人刊物《探求者》,要在中国文坛上创造一个流派,因《启事》是他起草的,反右运动中就被当成《探求者》反党小集团的罪魁祸首,遭到批判,而就在省文联正将批判的火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时,他却突然失踪了.有人以为他想不开,到燕子矶去投江自杀了.不料过了几天他却回来了,负责审查《探求者》的人厉声责问他到哪里去了,他竟回答说回家结婚去了.原来他和大学同学邹主平相恋多年,但因邹有肺病而不宜结婚.在大难临头之际,他便以这种闪电式的举动把关系确定了下来,以期患难和共,生死相依,想在被打入另册之后,窝巢里还有一位红颜知己.哪知新婚不到一年,邹主平便因肺病不治而去世了.更不幸的是,邹主平的肺病还传染给了他,妻亡后他自己的肺病也日益严重,幸亏得到当时在苏州文化局工作的一位好友的帮助,进苏州第一人民医院治疗,拿掉了三根肋骨,切除了两叶肺,才得以活了下来.他家三代单传,为了有人传宗接代,父亲一再催促他再婚.可是一个头戴 帽子的人,谁家的姑娘肯嫁给他呢?拖到44岁那年,经人撮合,他才和年轻寡妇钱素贞结了婚.钱素贞和前夫有三个女儿,带到他家两个.他和钱素贞结婚当年,就生了个儿子.这样一来,加上父亲和继母,七口之家,生活的重担几乎是全压在他一人肩上.为了养活这一家子,除了下大田挣工分外,他不得不起早贪黑捞鱼摸虾、编箩筐、育蘑菇、做小买卖等就这样累死累活地干,一家人依然吃不饱肚子.

结论:关于高晓声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陈奂生上城在线阅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梁晓声我们为什么总是对平凡人生充满恐慌
做一个“平凡”的人真的那么令人沮丧吗?我们的文化,以各种方式介绍了太多太多的所谓“不平凡”的人士,并且最终,这种肯定的评价总会落在他们的资产和身。

高晓声
高晓声于1928年出生于江苏武进。肄业于上海法学院,1949年又入无锡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历任苏南文联编辑,江苏省文化局文化科科员,江苏省文联。

当面对梁晓声我和你笔下知青不一样
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对梁晓声说,晓声我和你笔下写的那些知识青年是不一样的,梁晓声说自己先是一愣,习近平接着说,我这个人是要求自己。

读梁晓声的长篇小说知青有感
新最喜欢梁晓声先生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能引领着我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思考。《知青》讲述了与共和国共同诞生的那一批人,在60年代末背起“上山下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