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模板>材料浏览

关于儒门论文范文写作 儒门论学三题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儒门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6

儒门论学三题,本论文可用于儒门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儒门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儒门论文参考文献:

儒门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就“学”与“思”的二元性思考而言,儒门重学.纳学于思、以学制思是儒门处理二者关系的两种机制.与尚学相应,儒门崇尚学术的传承.学与传承的同一在中国古代具有历史实在性.“同一”的根源是二者的逻辑结构和学产生的历史渊源:学本身即是指对前人已经形成的知识的接受;在中国古代,“学”源出于“官”.

[关键词]儒学;思;传承

[中图分类号] 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6—0116—05

一相对于对“思”的关注,儒门重“学”

儒门重“学”.《词源》释“学”,含义有四:1)仿效、学习;2)学校;3)学问、学说、学派;4)诉说.就思想史的关注而言,“学”的古汉语涵义主要是两个方面:作为“活动”形态的“学习”和作为“成果”形态的“学术”.儒门对二者都极为重视.儒门的重视可通过与对“思”的关注的比较看出.

首先,“学”作为话语为儒者乐道.从《论语》首章首句的“学而时习之”,到荀子的“劝学”,《中庸》的“博学”、扬雄的“好学”、[1](P1201)《后汉书》乐羊子之妻的“积学”[1](P1202)、虞溥的“亲学”[1](P1203)、颜之推的“勤学”[1](P1204)、刘勰的“学而鉴道”[1](P1203)、张载的“学所以为人”[1](P1206)、二程的“学贵乎成”[1](P1207)、朱熹的“学为无疑”[1](P1212)、陆九渊的“学之无穷”[1](P1211)、方苞的的“学以济用”[1](P1215)、李颙的“学贵博不贵杂”[1](P1215)、康有为的“学者,效也”[1](P1217),关于“学”的论说盈千累万;相对而言,“思”的讨论则少很多.其二,在儒学视野中,“学”的内涵丰富、功能极多、地位极高.在语言学上,学指学习、仿效,或学问、学派.在思想层面上,学有知识论的含义,有*学的含义,有准宗教的含义,也有实践生存论的含义.知识论上,学指阅读、了解、探索诸种心智活动及其所获得的成果.《白虎通义》言“学”时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故学以治性,虑以变情.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然“治性”、“变情”、“成器”、“知道”已超出知识论的范围,但“觉悟所不知”首先应该是知识论的或包含知识论的阐释.*学上,学指个人品德的修养.张载“学所以为人”,扬雄“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1](P1201),虞溥“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P1203),把“学”的*学内涵作了清晰的揭示.“学”的准宗教含义是中国传统赋予“学”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功能,指的是“学”具有终极性的安身立命的作用,它意味着人能因之而获得最终的归宿、获得最大的幸福.刘勰说:“至道无言,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也.”[1](P1203)陆九渊言:“道广大,学之无穷.”[1](P1211)“得道”是中国古人心目中最高的人生境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圣人之言对此作了明确揭示.“学”即是“得道”,可见“学”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类似于西方人的进入天国.此外,学对于像颜元、康有为这样的学者,还是人生实践能力的获得与落实.康有为说:“学者,效也.有所不知,效人之所知;有所不能,效人之所能.”[1](P1217)相比之下,“思”没有这样多的含义、功能,没有这样高的地位.思一般就是指思考、思虑.孟子所谓“心之官则思”,即此含义.虽然也有个别学者如程颐,说过“思曰睿,睿作圣.才思便睿,以至作圣,亦是一个思”[1](P1209)这样一类高扬“思”的意义的话,但此类情形极少.而且,这样的高扬实际上并不是在“思”与“学”的区别性上谈的,它强调的是“思”与“学”的内在同一,其内在实质仍是在扬“学”.

其三,在“学”与“思”的相关性上,儒门的主导性思路是“以学统思”、“纳思于学”.所谓“以学统思”是把“思”看做内属于“学”的一个要素、一种功能,“思”不具有整体上与“学”相对的意义.思是为了学,促进学、服务于学.学是目标、目的;思是途径、手段.思从属于学,受制于学.张载说:“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谓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1](P1206)这里讲的“思”与“诵书”、“通贯得大原”一样,都从属于“学”.“思”和“诵书”是具体的“学”的手段,“通贯得大原”是“学”的最终状态.程颐说:“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实得也.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尝有人言‘比因学道,思虑心虚’.曰:人之血气,固有虚实,疾病之来,圣贤所不免,然未闻自古圣贤因学而致心疾者.”[1](P1207) 程颐此论在于区别“思虑有得”,和“思虑心虚”两种学习状态.从他的论述可看出,无论哪种“思虑”,都是指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的思考活动,“思”都从属于“学”.不过,也应该指出,因为思可以从属于学,有助于学,中国古代因此有对于思的重视,《孟子·告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也”,即是对于“思”之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宋明理学亦多有同类论述,前引程颐的话就是证明.但不管思之地位有多高,因为是纳“思”于“学”,相对于“学”,“思”的地位仍然偏低.

其四,在思与学相对的意义上,儒门对于学和思的取舍有两种立场:重学轻思和以学制思.思和学作为活动形态有两个层面的区别:第一,一般语言学上所指的“学习”和“思考”的不同;第二,理论上所注重的“接受前人知识”和“独创自家新说”的差异.关于第二方面的区别可看王夫之的论述:“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惟先觉之是效;思则不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1](P115)王论精警而且也应该说符合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学、思第二种区别的主导性看法.王论有强烈的价值学意味,从纯知识论的层面还原,可以认为其包含了下列内涵:“学”是接受既有的知识,“思”是生发出新的思想;“学”是效法古人,“思”是个体独创;“学”关注的是过去,“思”重视的是当下和未来.在第一种区别的层面上,中国古代取重学轻思的立场.《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劝学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即是此立场的言说.葛洪是道教徒,但下列论述可同时看做是儒门观念的表达:“知徒思之无益,遂振策于圣徒,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进德修业,温故知新.”[1](P1202)在第二种区别的层面上,儒门强调以学制思,扬学弃思.虽然如王夫之一类的论说是学、思并扬的,但大面积的中国传统有明显的扬学弃思的倾向.王阳明说“只存着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之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1](P1174),郑玉批评朱熹陆九渊后之学者“不求其所以同,惟求其所以异”,[1](P1336)陈确责斥“舍其所已明,而日求其所未明”[1](1337)的明末学风等等,都含有扬学弃思的倾向.“以学制思”、“扬学弃思”是就学和思的对立情形而言的.不能说在儒门观念中二者总是对立,前论“纳思于学”已明其有同一,但有对立也是无疑的.孔子就已注意到二者的对立.“诗三百思无邪”的名言潜在地表明“思”有“邪”的现象.针对着邪恶之思,儒门要用“学”将其制止、排除、消灭.“扬学弃思”即此之谓.虽然从现代学理上看,可以认为儒门所谓的“邪思”当指特殊的思之“内容”,与思之“机制”有别,但在当时,二者不分,“现代学理”所谓的思之“机制”(如个体性独创)在儒门那里也属“邪思”,也被制止.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儒门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儒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企业管理会计两题
摘要:管理会计在当前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中大有可为。文章在简单厘清企业管理会计边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僵尸企业”处置中。

中国破题之道
中国正在实施更为长远的发展战略,以期在科技上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在一系列产业领域里实现更高的生产率,并从某些特定领域技术前沿的推进中获取商业利益。

尴尬的混合动力汽车如何破题
要让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市场化中破题,还需要企业对混合动力的技术革新,以及政府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视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的主要方向。在新能源汽车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