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孟子论文范文写作 孟子注释辨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孟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7

孟子注释辨析,这篇孟子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孟子论文参考文献:

孟子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怎么写注释论文注释论文注释怎么写论文注释的标准格式

摘 要:《孟子》中的语言比较接近先秦时期的口语,和我们今天的语言存在着一些差异.要想顺利地读懂这类古书,我们一般都需要参看注释.注释对于读者阅读和正确理解古书有很大帮助,因此精确的注释尤为必要.然而由于版本和注释家的不同,注释也会有所差异.为了更好地理解《孟子》,笔者选取了宋朱熹《孟子集注》和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两个版本的注释为例,试考论不同版本注释的正误.

关键词:《孟子》 注释

《孟子》中的语言比较接近先秦时期的口语,和我们今天的语言存在着一些差异.要想顺利地读懂这类古书,我们一般都需要参看注释.注释对于读者阅读和正确理解古书有很大帮助,因此精确的注释尤为必要.然而由于版本和注释家的不同,注释也会有所差异.为了更好地理解《孟子》,笔者选取了宋朱熹《孟子集注》和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两个版本的注释为例,试考论不同版本注释的正误.

现以《孟子》当中的某些字在不同版本当中的注释为例,具体阐述不同之处.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戒”词义辨析

《孟子·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朱熹注:“戒,告命也.”“告命”在古代的意思一般有这几种:(1)请命;(2)犹天书,上天垂告下民的文书;⑶帝王的诏令;⑷特指告身,授官之符.如果按朱熹将“戒”注为“告命也”,“告命”在此的意思应为帝王的诏令,即景公将自己愿学先王之道号令全城,昭告天下.如此解释并非孟子的本意.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篇是言孟子在会见齐宣王的时候阐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观点,表现了君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孟子举了晏子和齐景公的故事来向宣王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发兴补不足”是说景公在听了晏子的话后先在都城内做好准备,然后驻扎郊外,拿出钱粮,救济贫穷的人.景公是想以此举动来效仿圣贤之君的巡游,即和工作相结合的巡行而不是只知自己快乐地流连荒亡.由此看出,“戒”在此的意思应该不是“告命”.如果理解为“告命”的话那就是齐景公只号令全城百姓或颁发诏令,而不付诸实际行动.这样就违背了孟子的本意,所以“戒”在此的意思理解为“告命”不太恰当.

那么,“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的“戒”应该怎样理解呢?杨伯峻《孟子译注》:“戒,旧注云:‘备也.’这不是‘戒备’之意,当读如《诗·小雅·大田》‘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之‘戒’,‘准备’也.”

《说文解字》:“戒,警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戒,言部曰警,戒也.”由此我们知道“戒”的本义是“警”,并无“告命”之义也无“准备”之义.看来,从它本义出发来解释它在“大戒于国”中的意义似乎也不恰当.这样,我们只能从别的文献记载来寻找合理的解释了.

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注:“戒,备也.大修戒备于国.”宋孙《孟子注疏》注:“戒,戒备.”清焦循《孟子正义》注:“郑康成注《礼记曾子问》、高诱注《淮南子精神训》,皆云:‘戒,备也.’大修戒备,谓预备补助之事,即《晏子春秋》所谓‘命吏计公掌之粟,藉长幼贫氓之数’是也.景公将身亲振给,故出舍于郊,示忧民困也.”再者《康熙字典》:“戒,又告也.《仪礼·士冠礼》主人戒宾.《注》告也.《聘礼》戒上介亦如之.《注》犹命也.又备也.《易·萃卦》戒不虞.《注》备不虞也.”(“不虞”的意思是“出乎意料的事”,“戒不虞”就是“准备好以应对出乎意料的事”.)在此,“戒”既有“告命”的意思也有“备”的意思,但前面已经论述过它作为“告命”的意思在“大戒于国”中说不通,而“备”的意思却符合“大戒于国”的解释.

上述文献对于“戒”的记载和杨伯峻先生对于“戒”的解释基本相同,因此可见,“戒”解释为“备”比较恰当.

二、“许”词义辨析

《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朱熹《孟子集注》将“许”解释为“犹可也”,“犹”在朱熹《孟子集注》里多次出现,这是朱熹注释的一个特点.“犹”的意思其实就是“相当于”,即“许”的意思相当于“可”,表赞同.杨伯峻《孟子译注》将“许”解释为“信也”.

东汉赵岐注《孟子》将“许”解释为“信也”;宋孙注《孟子》将“许”解释为“信”;清焦循注《孟子》也将“许”解释为“信”.由此可见,无论是时代早于朱熹的还是晚于他的人都将“许”解释为“信”.

如果将“许”解释为“可”,则在情理上讲不通.《齐桓晋文之事》篇是齐宣王向孟子请教有关怎样统一天下的篇章,在谈到齐宣王在祭祀时“以羊易牛”这件事情时,老百姓认为齐宣王是吝啬的,而孟子认为齐宣王是不忍,以此来证明齐宣王是有可以统一天下的好心的.至于百姓为什么会误解齐宣王吝啬,孟子便举了“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即“我的力气能够举重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看不见.您肯相信这种话吗?”用这一例子,来向齐宣王解释百姓误解他的原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好心足以使动物沾光,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所以就像他不相信一个人能够举重“百钧”而不能举一根羽毛一样,百姓也不相信他是“不忍心”而是觉得他吝啬.那么如果在此把“许”解释为“可”即“赞同”,那么意义便不通顺了,而且也缺乏说服力,不符合孟子本来的意愿.但是如果解释为“信”的话,意义便通顺了许多,也更具说服力.

此外,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许,听也”;王力《古代汉语》注释“许”为“应允”;《文言常用八百字通释》注释“许”为“许可、答应”;《新华字典》注释“许”为动词,本义应允、许可,并且下面附有这样的话:同本义的有“许,听也”,即表示“许”的本义应是“许可”.而《说文解字》中“可”的本义是“唱”,引申义是“许可”;《新华字典》中注释“可”的基本义就是“允许、许可”.可见无论是上古时期还是现在,“许”和“可”的意义都大致相同,它们就是一对近义词,可以互用.所以朱熹只简单地注“许,可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在《新华字典》中“许”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相信”,如“则王许之乎?”可见,“许”在“则王许之乎”中应当理解为“许”的引申义“相信”,而不是“许可”.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孟子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会计主体和会计客体概念辨析
摘要:本文从会计本质这一基本概念出发,结合马克思哲学主体客体原理,剖析了会计主体和会计客体这一对基本概念,对会计主体和会计客体进行了重新定位,进。

多视角下商业模式和战略关系辨析
自商业模式成为研究热点,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便引起巨大争议。本文在辨析商业模式与战略内涵的基础上,从框架及互补两种视角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新常态下会计和经济效益关系辨析
摘要:会计是市场经济主体发展规划、市场竞争以及控制评价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决策依据,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组织在国民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断取得核心优势。。

基于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关系辨析
摘要:管理控制作为管理者执行战略、实现目标的工具,是管理者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的过程。财务管理是企业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组织企业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