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农业生产论文范文写作 农村金融和农业生产协同路径选择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农业生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3

农村金融和农业生产协同路径选择,本论文可用于农业生产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农业生产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农业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农业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农村金融杂志安全生产论文关于金融的论文

摘 要:推进普惠金融,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型发展,是新常态下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必由之路.文章从供给侧角度,分析了建立普惠农业金融体系的制约因素,包括金融体系不完善、信贷资源配置失衡、金融产品创新驱动力不够、农业生产主体分散、农业生产力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农村金融和农业生产协同发展的各参和主体视角切入,从政府、农村金融主体、农业生产主体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金融和农业生产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建议,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金融资源和农业生产更好地相互结合,改善农业生产融资环境,加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型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业生产 制约因素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15-03

世界银行扶贫小组在2006年正式将“普惠金融”确定为:“为社会所有群体和阶层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手段和方法”,至此,普惠金融成为一国为低收入者以及贫困人口解决金融服务问题的重要实现方式.2016年2月,《2015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确定“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普惠金融总体發展思路,强调在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拓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建立普惠农业金融体系,是新常态下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在推进普惠金融,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侧的结构性不足,根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要求,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路径,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领域,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造血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金融的融合和协同发展,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同时,加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发展.

一、农村金融发展供给侧制约因素分析

(一)金融主体

从金融主体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偏好驱动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引致了”城乡金融二元结构”,导致金融机构忽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农村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需加强.根据《2015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农村金融网点数量12.17万个,其中,县级银行网点平均55.12个,乡级银行网点平均3.75个,村级银行网点平均0.22个{1}.但从金融机构覆盖率的角度分析,全国仍有大约3000多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这些数据粗略地反映出农村地区金融普及度的提高仍有较大空间.且多数网点提供的金融服务仍以传统的存、取、贷、汇为主,金融产品单一、同质问题突出.同时,信贷主体之外的保险、担保、证券等金融服务机构建设,也有较大敞口.

2.金融资源配置失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3.95万亿元,同比增长14.3%,环比增长0.6%;全年增加11.72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2015年末,本外币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2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环比减少1.2%,全年增加2.23万亿元,同比少增2251亿元;农户贷款余额6.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8%.虽然农村地区贷款得到了较高的增速,但是县域以下贷款增速低于全国贷款增速.农户贷款仅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6.5%,考虑到我国城镇化率在54%左右,这就意味着大约46%的农村人口仅获得了6.5%的贷款资源{2}.且银行给予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主要集中于流动资金贷款和短期贷款,银行对于农业中长期贷款的审慎态度,也使得农业经营主体想要获得银行中长期贷款较为困难.

(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角度分析,“三农”的现实特点也导致了农业产业金融资源的难获得性.

1.群体分散化.需要金融服务的农村群体居住比较分散,受到这种地理位置的制约,农村群体的信息较难被准确搜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在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的同时,也造成农村承包土地分散,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尚未进入市场化、现代化运作轨道,导致农业生产力不高,国内粮食成本过高.且农产品加工基本都停留在初加工、粗加工的阶段,经济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低,政策托市矛盾凸显,库存过高,质量不高,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进口粮食优势显著,进口数量增加,结构性失衡突出.

2.信贷抵押稀有.农业生产弱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又导致农业产品作为抵押物的低价值性和不固定性,也就造成了金融支农的高成本和高风险.市场化经营的金融机构在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和农业公益属性的取舍中,势必会倾向于规避风险更大的农业领域.

事实上,信贷抵押作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核心问题,土地处置权和所有权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主要产权归属不明、流转不畅,使得抵押受到极大的限制,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

3.征信体系发展不健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发展的另一瓶颈在于征信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征信意识薄弱,信用档案资料不全,征信信息共享不畅,征信体系建立困难.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得金融主体的供给意愿更加审慎,也就导致农村地区的信贷配给、贷款交易萎缩,贷款难度相应加大.

二、农村金融和农业生产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互联网+农村金融”的创新模式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达1.95亿,年增长率9.5%,农村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8.4%,较2014年增长了0.9%{3}{4}.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普及率在城乡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但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在近十年间一直在增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势必不断攀升.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农业生产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农业生产包括哪些内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和改革路径选择
摘要: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转型,带来了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金融改革及其制度变迁也极大地改善了农户和中小型企业金融服务的供给状况。但是。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历史变迁和路径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发展还是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然后分。

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关系
摘要:本文使用相关数据,使用平稳性的检验,以及协整的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和中国农村经济稳定。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