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柴达木论文范文写作 柴达木的河向西流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柴达木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6

柴达木的河向西流,本论文为您写柴达木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柴达木论文参考文献:

柴达木论文参考文献 河洛文化论文关于河洛文化的论文

盛夏的那个中午,我静立柴达木盆地南沿红柳丛中一条河拐弯的地方,放眼四顾.雪停了,只有阳光,满山遍野的积雪闪闪发光.山洼里的阳光填得满满的,简直可以用勺子舀出来.我发现找不到自己,我已经被满眼的白雪融化.瞅着仿佛停止了奔腾速度的河水,我遥望它的来路,再望流向,能清晰地看到河面呈“S”形,规规矩矩地展示在雪山下,缓步向西流淌,随山势拐过那个弯就进入昆仑山了.

格尔木河.严格说这条拐弯西去的河是格尔木河的一条支流,源头在昆仑山中的瑶池.瑶池有美丽的传说,远古时期统治青藏高原的女王西王母,就是在这里会见西周第五代君王周穆王.大概有那么一天寂寞的瑶池不甘于卧在深山,便把一只胳膊伸出了昆仑山,漫成了今天的格尔木河.它出山后原本直直向东流去,流到山下遇到了这个多情的回水湾,一侧身,暂时改变流向,走了一段回头路.等它转身之后再东流时,便汇入更大的潮流.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也常常遇到这种突然改变前行方向的事吗?面对这种困扰,也许这正是活着的意义,也是写作的精妙处.此刻,我站在河岸,透过无声颤动着的河面,用目光跋涉它的深邃,可瞭见河床上亮晶晶的鹅卵石张着嘴好像要唱歌的样子.我推想,它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无星无月的夜晚,沉睡和晨醒,才在水势稍缓的这个红柳滩慢慢地回过头来,望了望岸上的群山,打了个转身,选择了又一个西去的流向.它带着身不由己的力量义无反顾地流回昆仑山.可以肯定的是,它回不了瑶池,出发的地方怎能是归宿!不管它走多少弯路,必然还会流回来的,大海才是它最终的家.但,它还是恋恋不舍地回一次昆仑山!我看见了,就在它回头时,地平线已经开始了弯曲.河岸的丛丛红柳苍翠着它的流程.

格尔木河也学到了我们这些终年西行奔向拉萨的汽车兵的性格,一路风雪相伴,内心却风雨暂息.我站在岸上巴不得马上过河,过了河就可以攀上昆仑山,翻过昆仑山又能上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西行路上有多少山,山上就流淌着多少西去的河.就整体而言,这样的河肯定不多,但是集合起来也是一支队伍!每条河有每条河的天空,它们的身体里有奔腾时留下的欢乐,也难免不留下伤疤.我要说的是,在它们拐弯西行时,带走的,也是留下的!

柴达木的河向西流.

多么可以让人上天入地肆意联想的一句话.那天,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它时,就像在大寒中吹出一口暖气,瞬间,立春就到了.真的,就是这种神妙的感觉!这句话我是从那本《可爱的柴达木》书中收获而来.我们汽车兵一天到晚扒着方向盘跑车,日子单调得连个说话的伙伴都难得遇到.那是一个寂寞的日子,我在长江源头楚玛尔河兵站食堂的阅览台上——砖砌的像农家火坑大小的一个平台,零散地摆着有数的一些报刊,一本《可爱的柴达木》被几张报纸遮掩得只露着“柴达木”三个字.柴达木?这三个字一下子放大了我的喜悦,不就是此刻我脚下的这块土地吗?我像饿极了的汉子,抓起这本书就读了起来.两只眼睛如同铧犁翻地般的快速插进字里行间,浏览,心神掉进书里不能自拔.这个中午为了多读几页书,我没有理由地推迟了出发时间,踩着催征的哨音,三进三出食堂.拿起那本书放下,放下又拿起.像是缘分,又像是无奈.有些明白,又不能一语道破.兵站管理员或许看出了点什么,笑我书呆子气,说,只要不带走,你多看一会儿是允许的.他在暗示什么,又像是挖苦的口气.当时我甚至很不讲理地想:这种人肯定不读书!

至今,我的那本磨掉封皮的笔记本上,还留着那天在楚玛尔河兵站从《可爱的柴达木》上摘抄来的一段内容:

“盆地有很多河流,人常说‘天下河流皆东去’,可是在盆地河流的流向却极不一致,有的向东,有的向西,有的向南,有的向北,它们从东西南北一齐注入盆地的各个湖泊或潜入地下.盆地河流的水源多是汇集四周山上的积雪溶化的水和夏季山洪的水形成的.”

读书很少能读到被触动的妙感.“柴达木的河向西流”,这样的句子绝对蕴藏着妙不可言的韵味.犹如一匹飞奔的白马,四蹄腾空,让人动情.它不仅是河流的苍茫,也给热爱柴达木盆地的人心里溅起多少可以抬上天空的浪花!河水向东还是向西流,当然是由地势决定的.但是当它上升为一种精神后,向西流的河流就深含的是异乎寻常的顽强、质朴和博大.我真正地理解或者说深层地认知了向西流的河流的本质,还是后来结识了行走在河岸上开发建设柴达木的人.

当年,青海省还没有一寸铁路,从祖国各地奔涌而来的盆地建设者,不得不在兰州乘坐去乌鲁木齐的火车,穿过大半个河西走廊在一个叫柳园的小站下车,然后倒上汽车(有时还不得不步行)取道敦煌,翻越祁连山进入柴达木.因为他们起程的地点、时间不同,就很难有统一的行动,总是零零散散地各走各的路径.每条路上却拥挤着有相同方向的艰难跋涉者.在这些西行的人中就有作家李若冰等

这是1954年初秋,西北大地已经呈现着一片超越季节界限的隆冬的萧索.李若冰背起在兰州准备好的旅途食品,锅盔、辣椒酱和5个勘察队员从敦煌出发,第一次闯进柴达木盆地,他开始用毅力打磨冬天的经历.这是他文学生涯中一段刻骨铭心之旅.5个人只能算是一支小分队,却浩浩荡荡.数十年后,我努力从他的散文集《柴达木手记》中寻觅,还原了当年他在沿途经历的一些被时光淋湿的陈旧隐迹.李若冰在他的这本散文里或留下的漫谈他在盆地深入体验生活的文章中,多次提及步行赶路的情景.这使我们感受到了作家不付出艰辛的跋涉,文学的路是绝对走不远的.那时候,汽车是通往盆地各处唯一的交通工具,可是许多刚开发建设的第一线还没通车,只能靠步行前往.他经常在平均海拔2000米的高原上走路,还得背着行囊,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意志和体力的考验.有时遇到上山路,就得手脚并用,猫着腰,双手在雪路上刨着移动.行走的姿勢已经变了,不是走,而是匍匐着一步一步地前行.尽管高原的寒风已经偷走了他的体温,可是他身上的衬衣仍然被汗水浸湿了.李若冰的未来在哪里?也许他很清楚,也许此刻还不十分清楚.不管未来在哪里,他一直“在路上”.

李若冰先后五次深入柴达木.第一次,1954年秋;第二次,1957年8月,他和李季结伴而行;第三次,1980年夏天;第四次,1987年盛夏;第五次,1993年.如果不是把炽热的胸膛紧紧贴在这块冻土地上;如果不是对柴达木热爱得眼里含满热泪;如果不是铁了心让文学之花在贫瘠的苍野盛开,他李若冰走一次柴达木就行了,大不了跑上两趟,足矣!他怀揣抱负只身在盆地的山川、湖河、草原、戈壁奔走.兴奋之余心里却怎么有一种说不明道不白的阴影,总觉得自己离死亡的距离很近,也离明天很近.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他没有恐惧.只在心里叮嘱自己:不必想得更多,坚持往前走,希望总归会实现.作家有一程山水,就会有一程体验.前面就是他采访的对象,只要找到他们,他就可以写出一篇散文.给人的感觉,他李若冰走进盆地,甚至他这一生,只是为了无踪无影.只要留下散文就好!可不是吗,不为文学他一次又一次来到这荒野大漠干啥呀!

结论:关于对写作柴达木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柴达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清清碧流河(外一篇)
作者简介李秀文 辽宁盖州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与大众传媒专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

西拉木伦河(外二首)
西拉木伦河你从草原深处走来,带来牧草的芬芳。老额吉亲手制作的奶茶香,勒勒车嘎吱的声响,蒙古汉子纵马地疾驰,也随你一起流淌。你从草原。

涡河半流诗歌半流仙
在中国地图上,涡河,只是一条又短又细,几乎可以视而不见的蓝线。事实上,它也不是一条很大的河流,她,西起开封市的黄河支流,东入淮河,流经十三个县市。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