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儒家论文范文写作 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师德养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儒家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7

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师德养成,这篇儒家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儒家论文参考文献:

儒家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摘 要:加强师德建设,对规范师德行为,提高师德水平和端正教育行业风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师德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其内涵也非一成不变,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中有关“师者”诸多内容可堪当代师德树立之经典,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回首师德建设之历程,丰富其内涵,促进当代中国教育领域师德之养成,必将对当今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 教育思想 师德 养成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2-211-03

2005年,教育部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号文件确定下来,至今已近10个年头,师德建设在不断地进行中不断完善,“师德”的内涵也愈加丰富充实.师德,简而言之,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和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被誉为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中国,自古以来对师者皆抱有崇敬之情,尤其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崇尚贤者,而儒家思想中有关教育领域的内容,权可作为我们讨论当代师德养成这一问题可资借鉴之素材.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师者”

何为师?《周礼·天官·冢宰》中有中国较早的关于“师者”的论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大意是:要采用九种统和的方式,维系上下关系的通顺.第一是君主,以占有的土地得到臣民的拥戴;第二是贵族长官,以尊贵的地位使臣僚尊重;第三是师长,以贤德使受教者敬爱;第四是儒士,以道学使学生信服等实际上是提出以九对关系为纽带维系社会人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九种统和方式主体地位来看,师和儒仅次于“牧”和“长”而居三四,地位处于中上,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也曾解释说,“师,有德行以教民者,儒,有六艺以教民者”,即师者重道德品行的树立,而儒士重文化知识的传播,可见古人对于师者和儒士都怀有崇敬之心.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儒为名,创立儒家学派,将“儒”从之前所简单理解为以相礼为职业的人升华为教育者,及至后来,师和儒则取消界限,可和并称师者.

古代思想家对于师者无不心怀敬仰之心,对于至圣先师孔子就曾用“既圣且贤”加以评价,荀子在《礼论》中曾提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后人根据《礼论》总结荀子礼治思想中重要一点即为“尊君师”,君和师可并谈,可见师者在古人意识中地位之高尚.虽然师者地位崇高,但纵看古籍经典中有关师者的论述中,应如何为人师这一问题,却极少有系统记载,这恐怕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鼓励国人行中庸之道成内敛之气的思想有关,即品行高尚之人不应好为人师,遑论妄谈师道就更是妄自尊大,遭人耻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以道统继承人自居的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著书《师说》,纵论师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究其深意,不单论为人师者若何,为人求知者应若何,更有师者求知的豁达之言,一石激起千层浪,韩愈的《师说》招来时人的猛烈抨击.韩愈同时代而和其政见相左的柳宗元,当论及师道时,未有著述,也未对《师说》加以评价,但却用实际行动支持了韩愈的师道观点.可见二人虽政见不和,韩趋向保守而柳更为激进,但二人对于师道的认知却是几乎一致的,二人皆符合前面所提“圣且贤”中“贤”的标准,即持有相同的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标准,推崇道理求大同而存小异,这也是师道中所提的成为师者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

二、师者“贤”的具体内容

何人可为师?即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方可为人师呢?我们这里所说的为人师,并非“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学有所长者,而是《周礼》中所提到的以师为职业的授人以业者.对于师者的评价,了解孔子的人评价其“既圣且贤”,而“贤”则可以被我们看作是师者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论语》中有提到孔子对教育的目的,立己立人内容的总结——“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则可以被视为“贤”的具体内容.

1.志于道.“志于道”,孔子作为一代圣贤“十有五而志于学”,也就是说孔子在15岁的时候就立志求道,即将做学问作为毕生的追求,而所做的学问主要围绕的就是穷究天地间的道理.一般人说孔子说的是人道,不讲天道,因为天道渺远,属于形而上的范围.但我们看孔子在《易经》中所讲的学问,他绝对懂天道宇宙的来源.“天道远”并不是说和我们的空间距离远.这个远实际上是高远的意思,指距离人类的知识程度太远.因此孔子在这里所讲“志于道”的“道”,我们不能硬性替它下一个范围,说他只讲人道,不讲天道.这实际上是启示我们贤者立志,做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心胸开阔而眼光不有所局限.

2.据于德.“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贤者的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为人师者不单将道存于心中,还应该通过存于心中的道指导自己的行为,以存乎内见于行,当二者形成一致则道德合一,高远的志向必然指引作出高尚的行为,而求得几近完美的结果,德现则贤显.

3.依于仁.“依于仁”,仁,就其本身及具有其的主体——人,从内在来看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表现于外的则是爱人爱物,比如墨子思想“兼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彼此之间相互亲爱相互帮助;西方文化的博爱则讲究大爱世间众人对众人皆有感情的付出.而贤者“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和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作为贤者,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结论:关于对写作儒家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儒家思想害了中国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当前语文教育
摘 要: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有很多契合点,以“史”的眼光观照传统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透视其逻辑体系与思想构架,对我们批判地继承。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之
我国古代音乐最初源于人类的劳动、祭祀、生存等多方面,而最早的音乐教育是从人类音乐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了。在人类的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音乐是不可缺少。

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资源
摘 要 本文立足于《中国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选读》,对先秦诸子在王霸之辨、交邻之道、自然状态及社会国家起源说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同时,对诸。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