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网络谣言论文范文写作 网络谣言的心理成因与治理路径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网络谣言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9

网络谣言的心理成因与治理路径,关于免费网络谣言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网络谣言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网络谣言论文参考文献:

网络谣言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杂志大学心理论文网络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

摘 要:近年来,网络谣言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公害.在某种意义上网络谣言是由多种不健康心理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健康的互联网世界需要一大批具有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意识的网民的参与.要有效地治理网络谣言,就要从促进广大网民的理性精神、道德自律意识的培育和提升来展开路径.

关键词:网络谣言;不健康心态;社会心理建设;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3-0062-04

收稿日期:2014-02-19

作者简介:王锁明,男,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中国国情.

近年来网络谣言的滋长和蔓延,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严重的危害性.那么,什么是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泛滥的心理因素有哪些?从社会心理视角来看如何治理网络谣言?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深化认识和有效治理网络谣言有所裨益.

一、网络谣言的概念界定

在中文语境中,对谣言比较权威的解释有《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两者都认为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不过,有学者从与谎言相区别的角度指出谣言“是众人传播虚假事件的行为,但多数传播者并不认为它是假的.因此,它和谎言不一样,说谎者意识到说的是假话,一个人或少数人造谣生事仅仅是谎言.可见谣言是指众人无根之言的传播,又称谣诼、流言、谣传等”[1].这里指出了谣言的三个构成要件:没有事实根据,群体之间的传播,极大的迷惑性.

什么是网络谣言?从现有研究来看,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传播媒介的角度,认为网络谣言是以网络媒介进行传播的谣言[2];第二种观点侧重于内容真实性的角度,认为网络谣言是在网上传播的虚假不实言论[3];第三种观点侧重于受众兴趣的角度,认为网络谣言是在网络发布、传播的网民感兴趣的事件或问题的不实消息[4];第四种观点侧重于社会影响的角度,认为网络谣言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负面影响的网上舆论[5].这些看法和观点对认识和理解网络谣言有着积极意义,但笔者更认同美国学者桑斯坦的观点.桑斯坦认为,网络谣言是个人或集团为了实现特定需要,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在没有事实根据或虽事出有因但在传播过程中严重失真的情况下,恶意对某位公众人物进行诬陷、攻击和诽谤或蓄意散播某类虚假信息而引起社会恐慌的传言[6].桑斯坦对网络谣言的界说,相对而言更完整更合理,也更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网络谣言的认识和把握.

由于网络谣言借助了互联网的匿名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技术特征,所以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社会危害性也更强,它不仅侵害公民名誉、影响社会稳定,严重的还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当前对网络谣言进行一定的集中清理十分必要.但为了有的放矢地打击网络谣言,必须对之合理界定,把握好度,以免执行中滥用信息和跑偏主题.一是不能简单地将“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都定性为谣言而加以排斥.当然,我们不提倡在网上随意发布尚未弄清事实真相的信息,还有,网上也确有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后来证明是谣传.二是不能轻易地将网上发布的“与事实有出入”的信息全部纳入谣言范围.诚然,此类消息在转发中确会带来“以讹传讹”的负面影响.三是不能粗暴地将自己“不爱听”或“逆耳”的网上言论,一概说成谣言而予以打击.对于建设性的网上批评意见和监督则必须予以保护.否则,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四是不能草率地认为,当前打击网络谣言就意味着要打压网络.这里,有必要把建设性的批评建议与造谣生事行为加以区分.必须明确,当前治理网络谣言不是为了使整个网络舆论场“失声”,而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互联网舆论走向正常化和建设性.

二、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因素

在现实中导致网络谣言泛滥的不健康心理因素复杂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种:

一是八卦心理.在当今网络时代,快节奏的生产、生活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单调乏味,而八卦谈资犹如“佐料”,增添了平淡生活的情趣.一般来说,谣言的主要话题是有关公众人物、影视明星的私生活和高层人士的“秘闻”,有些网民也以为传谣好玩,谣言制造者正是利用了这一部分网民的低级趣俗,将道听途说来的消息,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这一特殊渠道加以发布和传播,以吸引受众眼球,追求高点击率,希望制造轰动效应.这在主观上并无多大恶意,但在客观上却造成了各种小道消息充斥网络的不堪局面.

二是质疑心理.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蔓延,与权威信息的缺失、滞后或模糊,以及部分网民对信息不信任也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有些媒体总是以报喜不报忧或少报忧的方式处理突发事件信息,以致在部分网民中的信任度大打折扣.而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当权威媒体进行报道时,公众却普遍持不信任的态度,更有甚者从反面解读.此外,有些网络谣言的传播,也跟政府部门对消息发布与公众对信息需求存在较大脱节有关联,尤其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有关部门不是及时发布或公开信息,而是习惯于封锁信息,这就有可能使部分网民产生负面的心理感受,以致相关信息“大道不走小道走”.事实上,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特定事件,当此事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时,而权威媒体不作为或作为不够,就在无形中给传言提供了生成条件,并为其网络传播预留了广大空间.

三是焦虑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其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个人也很难为自己的未来制定出清晰的预期,这就难免会产生一些迷惘、急躁和焦虑心理,进而衍生出猜忌、不满、逆反和攻击等负面情绪,而在虚拟的身份隐蔽的网络空间,这些不良心理和情绪极易酝酿膨胀为一些谣言的诱发因素.当然,这些因素不是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却是谣言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

四是恐慌心理.当今我国社会面临深刻转型,利益格局发生急剧调整,一部分公众极不适应,随之产生不安全感.应该说,一些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恰好迎合和加剧了这一部分公众内心的不安全感.在现实中,瘟疫、地震、“世界末日”等灾难性事件与广大网民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一旦发生,人们本能的应激反应就是震惊或恐惧.如果此时主流信息缺失或模糊,就可能导致一部分网民对突发事件的进程产生种种不祥猜测,进一步增强了对谣言的依赖.例如,近年来的“抢盐风波”和“世界末日预言”就在当时引起一定程度的局部的社会恐慌,也为一些网络谣言的产生、蔓延创造了社会条件.

结论:关于网络谣言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网络谣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网络虚假新闻的成因与治理
【摘要】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点,可以说是其生命。但是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虚假新闻提供了完美的传播环境。虚假新闻凭借着传播速度。

网络信息技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作用路径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了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四方面路径:推进农村系统治理。

网络谣言成因、危害其治理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为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提供了良好平台。近年来,网络谣言呈现激增趋势,造成了恶劣的社会。

试分析网络谣言刑法治理立场
摘 要:现代社会通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极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范。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