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青春文学困局论文范文写作 青春文学困局和生机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青春文学困局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2

青春文学困局和生机,该文是关于青春文学困局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青春文学困局论文参考文献:

青春文学困局论文参考文献 青春文学杂志有哪些青春文学杂志文学刊物投稿关于文学的论文

我想从《思想史的写法》——这是葛兆光先生两卷本《中国思想史》的导论——开始谈起.这样一篇关于思想史写作的方法论长文,对于我们的议题有何启迪?

葛先生的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大意是:我们以前的思想史,基本上就是一部“精英思想史”,叙述、罗列的是少数思想天才的成果.比如提到宋代思想史或哲学史,就是这样一条线索:从周敦颐到邵雍、二程、朱熹,前后加上张栻、吕祖谦,左右加上陈亮、陆九渊,这条脉络似乎天经地义等但问题是:思想精英的思考,往往是“突出”于历史背景之上的,是思想史上的“非连续性”环节,就像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所说的“历史的断裂”,“断裂是与常规的轨道脱节,与平均的水准背离,它常常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无法确定其来源和去向的突发性现象”.可是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地提供给、作用于普通人去应对世界的那些知识与思想,并不全在精英和经典中.也就是说,少数思想天才的思想、过去思想史著作一再大书特书且加以编排谱系的思想,未必与普遍知识水准、一般思想状况相关(其地位确认往往出于“回溯性的追认”).反过来,有些并不占有突出地位的人或著作却有可能真的在思想史上深深地留下过印迹.总之,“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以上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9~1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其实文学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清末林译小说中品类最多的是哈葛德的作品,一纸风行;陈寅恪先生在《论再生缘》中提及“哈葛德者,其文学地位在英文中,并非高品”,今天即便我们中国人写的外国文学史上也不会出现他的名字.但这位“文学史上消失的作家”,却兴许恰恰塑造着国人对文学现代转型的理解.类似的,我们通常说19世纪40年代是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的时代,可是据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中提示:现在留存下来一些当时书店的畅销书榜和最受欢迎的作家名单,其中没一个我们认识的,他们的读者“不只是堕落的穷人,那些‘出身良好的人’也有此嗜好,至少是在乘火车旅行途中”(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第64页,倪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这些作者尽管进入不了文学史,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掌握当时人对文学的想象,其实离不开这些今天看来名不见经传的作者.

葛先生的启示非常打动我.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我一直有这样的困惑,我们不太理解,比如说一部青春文学畅销书,在普通人的感受与思维世界中是如何被接受的,很多文学研究的处理方法,永远得到的是“我”如何理解,而很少去体贴“我们”/平均数的大众是如何理解.

这样说来,今天在进入青春文学、类型文学研究时,不妨具备两幅眼光、两种笔墨.一种是传统的文学研究的方法.郭敬明的《爵迹》在《收获》增刊发表时,同期配发了郜元宝教授的评论.这篇评论从基本的文字、修辞问题谈起,这是评论家的“读法”.文学批评有自己的传统和规范,既然郭敬明的小说已经登上了《收获》,既然我们以文学作品的要求来对待《爵迹》,那么郜老师从文字、修辞等文学的“基本功”入手去解剖小说,正是批评家的正宗路数,并不像人们感觉的那样是杀鸡用牛刀的错位.古人强调“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从郭敬明自视来看决不满足于作一个*,哪怕很多文学专业读者和专家们对郭敬明不屑一顾,我们就更应该通过文学的“正法眼”来丈量出郭敬明小说的不足.以上是从传统的文学研究的角度而言.但这种方法可能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21世纪最初的十年内郭敬明的小说可以占据那么惊人的市场份额?粉丝们是如何阅读、消费郭敬明的?要应对这样的问题,需要扩展、更新文学批评的方法,需要尝试历史学、社会学的实证手段——比如问卷调查,以及整理、分析“四迷”(郭的粉丝)们在网络论坛上的帖子所传达出的信息等,需要借鉴“阅读史”的方法(阅读史的研究主张从读者与读物之间的互动,探讨读者对文本本身创造性的挪用),以及类似人类学的视野,放弃自身成见,进入“他者”视野.通过以上手段,来重建青春文学的阅读现场,把握一般状况中的、近乎平均值的文学理解.

其实以上方法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比如温儒敏教授率领学术团队进行“当代文学生活状况调查”,江冰教授率领学术团队展开“80后”文学研究.我还是回到自身,即便选择“研究性的读法”,到底如何来面对郭敬明为代表的当下青春文学?

四年前,我与友人作过一次关于“80后”写作的三人谈,当提及郭敬明的作品时,表达了反感和忧虑:这是一种遮蔽现实、歪曲历史的写作,尤其危险的是其背后有着一条完整可复制的产业链和庞大的集团力量.后来,在给复旦大学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当代小说选读”课上,我现场调研,问在座可有“小四”的粉丝,随即教室里爆发一阵哄堂大笑,我似乎很欣慰于这样的笑声,也许其中包含着我认可的态度: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应该秉持鲁迅先生的姿态,“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前段时间我刚读完一个“90后”的长篇(篇幅一共二十多万字)——冬筱《流放七月》.并不是说小说写得多好,其实里面有很多青春文学的通病:比如人物的名字都稀奇古怪,各种巧合与偶然,个别地方太煽情甚至滥情等不过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小说封底照例印着一些人的推荐语,其中一个推荐人这样说:“我在冬筱身上看到了他与现下‘90后’作者非常不同的地方.他选择了一个较为严肃的题材与青春衔接,那就是‘历史’.在创作上,他不盲目追逐流行,而是沉下心,回望了一段沉痛的历史和一群在历史中伤痕累累的诗人.”这话说得不错,小说一方面写年轻人当下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在探究历史之谜——七月派的历史,如何在抗争烽火中聚集,如何在1950年代被投入炼狱等小说中的两位老人,周围各有一个年轻人在听他们诉说.这个时候我会原谅这个年轻作者的煽情甚至滥情,当理性的历史反思能力可能还不成熟的时候,他只能选择以一种创伤性的体验去沟通、共感前辈们在历史迷雾中的创伤.这个“90后”的作者本人就是七月派后人,冬筱作为年轻的代表在2013年9月的青创会上有发言,再联想到相近的时间段里牛汉、化铁先生的辞世,感觉好像是文学传统的薪尽火传.冬筱在发言中就表达到了这个意思:他创作的起点,就是追寻历史记忆,向七月派致敬.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流放七月》最初是在《最小说》上连载,单行本由“最世文化”、长江文艺推出,冬筱是郭敬明旗下的作者,我上面引述的那段推荐语,就出自郭敬明.让我自己诧异的地方是在这里:原先我觉得肯定是两种立场、两股道上的力量,现在看来他们的分野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甚至可以出现合流.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青春文学困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青春文学书方面论文范文。

文学创作充满生机灵魂
把握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关系的精髓,是文学创作充满生机、避免僵化的灵魂。一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关系的精髓。人类的认识秩序,从个别到一般。

世界困局和文学出路清醒认知
高行健这部新书的主要部分是他的演讲。我听过他在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韩国汉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华文盛会(新地杂志主办)等处的。

第二届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关注青春
3月21日,第二届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在京启动。活动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主办,大佳网和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台湾电子书协会共同承办。本次大赛立。

当代网络青春文学走红原因分析
摘 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涌现出一种和传统文学相对又相辅的青春文学,它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随之崛起的一类快节奏文学。主要以小说、散文的形式传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