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论文范文写作 论舌尖上的中国视听语言的阶段性样本意义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舌尖上的中国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论舌尖上的中国视听语言的阶段性样本意义,该文是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舌尖上的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舌尖上的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畜牧杂志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摘 要】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要对接市场,增强其现代性和类型化,除了定位精准、文本新颖外,视听呈现至关重要.作为中国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口碑双赢.对其视听语言进行解构,并指出未尽之处,对我国民族地域题材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视听语言 阶段性 样本意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63-02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开创了中国纪录片史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口碑双赢.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舌尖上的中国1》(2012年)创下单集4万美元的销售纪录,已经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舌尖上的中国2》(2014年)1000万元左右的投资成本,创造出超过3亿元收益.从社会效益上来说,“舌尖”系列第一次将纪录片带入普通大众的视野,并掀起一股“舌尖体”风潮,很多人对纪录片这个片种的认知,就是从“舌尖”开始的.

“电影感”,是普通观众概括《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视听特点的一大关键词.但这个词汇的界定十分模糊.因为即便是电影,依据视听的不同,也有纪实化和风格化之分.普通观众在谈论所谓“电影感”的时候,其实他们说的应该是视听“冲击力”.传统的纪录片视听走的是纪实美学路线,明显不具备这一特征.纵观《舌尖上的中国I》,其视听风格与传统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取向迥异.

由于人类对事物的认知85%来源于视觉,我们对《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视听分析以镜头语言分析为主.

视觉冲击力,是从视听落差感来的.当影像与人的日常观感有明显差异时,人便会产生视觉落差.为了营造这种落差,《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摒弃了传统纪录片具有客观、中立效果的影像美学,刻意避免中庸镜头,用各种镜头方式和手段营造视觉上的冲击力.

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单镜头的构成比例来看,相对于传统纪录片而言,片中两极镜头比例大大增加.所谓两极镜头,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在拍摄单镜头时,在景别上弃用中景,使用远景、特写两极景别;或在角度上弃用平角,使用极俯、极仰两极角度;或在焦段上弃用标准镜头,使用长焦、广角两极焦段.一般来说,一部片子的视觉基调在开片就能确定下来.以《舌尖上的中国1》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开片为例.开场即为广角拍摄的大远逐格镜头.在出章节片名之前,镜头构成基本上是两极景别镜头组接,没有中景过渡.两极景别、两极角度、两极焦段等两极镜头的拼接,让影像的戏剧感骤增,奠定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视觉基调.

除了两极角度,《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镜头角度还遵循了迪斯尼原则.《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题材的系列纪录片,片中故事的主角是人,而镜头的主角则是食物.“迪斯尼原则”源自沃尔特·迪斯尼电影公司的动画片.当主角是体量感小于成年人的儿童、婴儿或物时,摄影师会将机位降低,将镜头的俯角变成平角,与拍摄对象视线持平,如此一来,观众才得以代入拍摄对象的世界.在拍摄食材时,影片遵循了“迪斯尼原则”.在《舌尖上的中国1》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云南香格里拉松茸一段和广西柳州竹林一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遵循了迪斯尼原则的镜头中,食材是镜头的主体,机子的角度不仅要与之持平,还要将它作为镜头的主体,甚至在人与食材共存的画面中,不惜裁掉人的头脸,仅仅把人作为食材的陪体.

除了景别、角度外,运动是单镜头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单镜头的运动方式也明显有别于传统纪录片.一般来说,手持运动拍摄方式是从传统纪录片中来的,具有纪实的影像基因.而《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运动镜头除了需要强化现场感而使用手持外,基本上都运用脚架、轨道、摇臂等辅助设备获取影像的稳定感.在《舌尖上的中国1》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展示广西柳州盛夏竹林时,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展示千亩蔗林和柑橘皮晒制过程时,均为纯粹的机持运动镜头.相对于手持运动而言,机持运动镜头运动轨迹平滑,具有华丽感,展示效果极佳.

在光色基调上,《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也摒弃了不加修饰的中间调.因为是一部美食题材的系列纪录片,片子遵循食物和风光片拍摄的一般准则,以高饱和色为主,整体用光偏暖.此外,《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还充分运用色彩造型来增加影像美感.如《舌尖上的中国1》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在香格里拉绿色山林背景上,采集松茸的单诊卓玛戴的是红色的头巾;在秋冬荷塘灰色的背景上,职业挖藕人圣武戴的是红色的袖套;在海天蓝色的背景上,渔船船长林红旗穿的是红色衣服.在《舌尖上的中国1》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在盐田灰色的背景上,晒盐人阿刘及儿子换上了红色的衣服.《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在既定的外拍背景下,通过调整人物的色彩造型,来创造人物和背景的最佳组合色,将人从背景中释放出来,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

从调度上来说,《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为了追求影像上的美感,并不排斥摆拍.关于纪录片是否能摆拍一事,业界已越来越宽容,只要不违背本质真实即可.《舌尖上的中国1》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出片名的镜头就有明显摆拍痕迹,在这个镜头中,老人在右边的竖向黄金分割线上,往纵深处行走;马匹在横向黄金分割线上,往右横向行走,这个画面融合了纵深调度和横向调度,动态构图感极佳.《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在展示性段落中,均用到了摆拍,如《舌尖上的中国1》“自然的馈赠”中展示大城市餐厅里碳烤松茸一场,以及松茸国际销售流水线一场.这些摆拍的画面,获得了很好的构图和光影效果.

一般来说,正常速率镜头具有写实感,往快里或慢里调,就会出现非中立的情感色彩倾向.《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中,非正常速率镜头相对于传统纪录片而言明显增多.片中有大量逐格镜头来呈现光阴的流逝、季节的变换和岁月的变迁,而常常出现在结束段落的劳动者笑脸,则使用了具有抒情感的慢速率镜头来渲染情绪.

结论:关于舌尖上的中国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舌尖上的中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幼儿园之视听语言赏析
摘 要:所谓纪录片,主要是以纪实的手法来表现真实内容或说明真实情况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在片子《幼儿园》当中,记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一个。

视听语言在纪录片标准化生产中应用
摘 要:在影视业迅猛发展的中国,纪录片是一个相对低产的门类。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作的都是说教意味极浓的影片,作品本身不具备任何市场性。但是。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何为世界文学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形式多样,浩如烟海,异彩纷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各种事物都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也不。

纪录片舌尖上中国叙事语言分析
2012年5月14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开播,在收视上全面飘红,超过CCTV1之前同时间段电视剧收视30%。它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