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王渔洋论文范文写作 王渔洋神韵论神韵诗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王渔洋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7

王渔洋神韵论神韵诗,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王渔洋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王渔洋论文参考文献:

王渔洋论文参考文献 诗潮杂志俄狄浦斯王论文读书杂志王念孙现代诗投稿

(淄博市高新区第四小学,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 清初诗坛,王渔洋以其“神韵”论及“神韵”诗名噪一时,执吟坛牛耳者几五十年.王渔洋的诗以“沉着痛快为底,清幽淡远为表”.作者的感情借平淡的景物抒发出来,含蓄蕴藉.所谓“自然天成”,又有作者情感的参和.王渔洋的“神韵”论是不同于前人的有自己特色的“神韵”论,于平淡中见真性情.

关键词: 王渔洋 “神韵”论 “神韵”诗

王渔洋的诗笼盖百世,囊括古今,尤浸淫于陶孟之间,所谓“山水清音”.作诗讲究神韵,追求清幽淡雅的风格.不拘泥于文字,崇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蕴藉的风格.“神韵”说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海内无不知者,但同时由赵执信首先写了《谈龙录》对“神韵”说发难,引起轩然大波.而后历代名家都对“神韵”说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其中尤以袁枚的见解为独特,“阮亭主修饰,不主性情”等.

一、“神韵”说的争论

赵执信批评“神韵”说过于玄虚缥缈,脱离实际,由此理论而写作的神韵诗则“诗中无人”,没有感情.赵的批评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赞同.和此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翁方纲、袁枚、纪昀、梁章钜等.如梁氏即认为:“王渔洋谈艺四言:曰典,曰远,曰谐,曰则,而独未拈出一真字,渔洋所欠者真耳.”

袁枚对王士祯的态度是“不相菲薄不相师”,尽管比较折中,但对其诗缺乏真情却批判得最严苛:

“阮亭主修饰,不主性情.观其到一处必有诗,诗中必用典,可以想见其喜怒哀乐之不真矣.”

赵王之间的争执具体在以神龙喻诗的认识上.王士祯曾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赵言:“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泥于所见,以为龙俱在是,雕塑者反有辭矣.”在此,赵王之间的争执实际上围绕“形”和“神”的问题.王氏强调“神”,对“形”的要求只抓住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能体现“神”即可,“形”总是为“神”服务的.而赵氏则强调“形”,对“形”的要求严格到完整不缺,却忽视了“神”.赵执信对“神龙”的认识不无道理,指出了王士祯之“神龙”论的 效应.诚然,对那些不知诗为何物的人,以王氏的方法作诗,犹如盲人摸象,以局部代整体的危险是存在的,但不能据此认为王士祯的“神龙”论是谬论.事实上,王氏的言论所占的位置较赵氏为高.譬如现代抽象派画家毕加索的画,把各个物体的特征进行凝练,抽象概括,再加上画家自己的创作,呈现给阅画者的已然不是事物实体,脱离真实远矣.然而真正知画者,会从中看到作者的情绪,感受到画面的力量,知道画的真实价值.

梁章钜所说的王渔洋之谈艺四言,《带经堂诗话》中如此记载:《六经》、《廿一史》,其言有近于诗者,有远于诗者,然皆诗之渊海也;节而取之,十之四五,阢结漫谐之习,吾知免矣:一曰典.画潇、湘、洞庭,不必蹙山结水:李龙眠作阳关图,意不在渭城车马,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块坐,哀乐嗒然,此诗旨也:次曰远.《诗》三百○五篇,吾夫子尝弦而歌之,故古无“乐经”,而《由庚》、《华黍》皆有声无辞;土鼓鞞铎,非所以被管弦叶丝肉也:次曰谐音律.昔人云,《楚辞》、《世说》,诗中佳料,为其风藻神韵,去《风雅》未遥;学者由此意而通之,摇荡性情,晖丽万有,皆是物也:次曰丽以则.(《蚕尾续文》)

而赵执信之所以从王渔洋的诗中看不到人,梁章钜以为王渔洋论中不提真,和他们不理解神韵诗所追求的深层的审美内涵有关.王渔洋在《师友诗传录》中说:

唐司空图教人学诗,须识味外味.坡公常举以为名言.若学陶、王、韦、柳等诗,则当于平淡中求真味,初看未见,愈久不忘等水味则淡,非果淡,乃天下至味.又非饮食之味所可比也.

由此看来,追求“味外味”,“于平淡中求真味”,才是王士祯追求的理想诗境.而典、远、谐则都是为了达到“味外味”而设的标准,并不和“真味”相抵触.

二、“神韵”论的理论来源

既然谈到“神韵”论的深层审美标准,就需要了解“神韵”论的理论来源.

一般来说,“神韵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士祯直言不讳地说过:昔司空表圣作《诗品》凡二十四,有谓冲淡者云:“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谓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有谓清奇者曰:“神出古异,淡不可收”,是三者品之最上.(《鬲津草堂诗集序》)

一般认为,王士祯晚年所编的《唐贤三昧集》是他的“神韵”论的实践成果,所选之诗是他认为符合神韵标准的,他自己说所选依据是司空图和严羽的言论.

《唐贤三昧集》之所以推崇王维、孟浩然等一派清音,而不选李杜,是因为除了王渔洋自己解释的是效法王安石选《唐百家诗》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王孟的诗更符合“于平淡中求真味”的神韵标准,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标致.

“神韵论”除了宗法司空图和严羽的诗论外,更深入更广泛地取法了南宗画论、老庄玄学和佛教理论.将画论和诗论融合,将老庄玄学和佛教禅学贯通,提出了“诗禅一致”,“既贵能入,又贵能出”,“见以为古澹闲远,而中实沉着痛快”的论诗境界实为“神韵论”的结实而丰厚的理论根基.王渔洋也说: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大复《和空同书》引此,正自言其所得耳.顾东桥以为英雄欺人,误矣.岂东桥未能到此境地,故疑之耶?(《香祖笔记》八)

景文云:庄周云:“送君者皆自崖而返,君自此远矣.”令人萧廖有遗世意.愚谓《秦风·蒹葭》之诗亦然.姜白石所云:“言尽意不尽也.”(《古夫于亭杂录》)

由此可知,王渔洋对诗的要求是“言尽意不尽”、“神韵天然”、“不着判断一语”,这是否意味着可以“遗形得神”、“诗中无人”呢?当然不是.

《带经堂诗话》卷二:

益都孙文定公(廷铨)咏《息夫人》云:“无言空有恨,儿女粲成行.”谐语令人颐解.杜牧之“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古坠楼人”.则正言以大义责之.王摩诘“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更不着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渔洋诗话》)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王渔洋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王渔洋《手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论王梵志诗生死观缘由现实意义
摘 要:王梵志是来自于社会底层的诗人,写的是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通过他的白话诗可以探源那个时代的生活,就是那些压在底层人民身上的徭役、贫困使他们。

玛哈扎克里·诗琳通老泰王去世可能引发宫廷斗争
据《联合早报》近日报道,泰国国王普密蓬驾崩后,王位继承问题及政局发展成为国际关注焦点。尽管枢密院主席炳·廷素拉暖根据宪法暂代摄政王,但廷素拉暖不。

追寻奔牛神韵人
2011年1月17日,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彩旗飘舞、汽球高悬,人声鼎沸。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主要领导和全国煤炭行业专家,各大矿、局用户。

王维山水诗和杜甫山水诗比较
摘要:庄子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侧面上阐述了精神上的自由追求,有的人寄托于幻想中的世界,有的人则寄托于现实生活中山山水水,寻求一丝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