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写作 论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心理测评本土化必然性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论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心理测评本土化必然性,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2007303

心理测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应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咨询起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随着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心理测评体系传入中国,在我国的一些领域开始了应用,并蓬勃发展了起来.但是由于心理测评的基本理论框架、操作技术和方法是来源于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因此,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和中国人的心理特点.我国学者汪凤炎曾指出:“中国近现代心理科学缺乏中国自有的文化根基,导致中国近现代心理科学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时,存在着将中国人当美国人、英国人或德国人研究的倾向,这就给中国心理学带来了很多弊端.”\[1\]不光是中国学者,这一点西方的学者加德纳?墨菲和约瑟夫?科瓦奇也认为:“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历史、地理、经济、军事和科学的背景下研究才有意义.”\[2\]也就是说心理测评的技术手段只有和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正是基于此种理念,早在1980年,台湾学者杨国枢先生在其撰写的题为《心理研究的中国化: 层次和方向》一文中提出了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概念.他认为: “在进行研究工作的过程中, 中国心理学者如能鼓励自己在研究活动中加入中国式的想法和看法,中国的社会文化因素便可不知不觉融入自己的研究,这种有意识的努力,便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因此,心理测评的本土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其必然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社会文化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1.尚“和”心理根深蒂固

“和为贵”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际交往最根本的原则,这种尚“和”的观念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心理的形成.

“和”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有多方面的表现,从积极的影响角度讲:

其一,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延绵不衰,传承至今,这在世界其他文明地区是不多见的.其中崇尚“和”的理念就是重要的原因,“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家和万事兴”,无论从国家大的方面还是从家庭小的方面,中国人都强调“和”的理念.这种思想发展到今天和“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相一致.

其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受尚“和”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十分重视处理好人际关系,邻里之间、同事之间注重营造和睦的氛围,即使发生冲突也往往在调解人的帮助下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式.“和事佬担负着调节任务,必须充分考虑怎样使争吵双方都能保住‘面子’的解决方式已达成维持事例均衡.因此中国的官司往往是一场不分胜负的游戏.”\[3\]

“和”的观念在社会中有积极地影响,也有其消极的方面,这些消极的方面体现在:

其一,“随大流”的从众心理突出.在生活中,如果出现个人和群体的意见或行动出现不一致,往往会出现个人屈从于群体的情况.这种心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老子:“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成为了很多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从众的心理也成为在群体中最主要的心态,以致于“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样的俗语在社会中广为流传.

其二,“厌讼耻争”的求和心态明显.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对“和”状态的丧失是一种恐惧的心态,这一点无论是在国家社会事务上还是个人家庭生活都有体现.如“将相不和,国有大祸”、“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兄弟不和邻里欺”等等.这种心态在有些时候是“忍让”的表现,在有些时候则是妥协退让的表现.赵佳宾:论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心理测评本土化必然性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2.“面子”文化博大精深

“面子”是中国文化中很独特的一个概念,它对我们来说内涵丰富却又模糊不清,无形无状却又无处不在.林语堂认为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惠,在这三个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比宪法还受人尊重.\[4\]由此可见,面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美国学者明恩溥所说“面子是理解有关中国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中国人的特性中还有许多‘暗锁’没有打开,那么面子是打开这些‘暗锁’的‘金钥匙’.”所以,理解了面子文化对理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为了有“面子”,人们会努力地在社会各个领域争取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资源、更广泛的交际面.因为爱“面子”,人们会不惜人力、物力、财力装点门面,甚至是“打肿脸充胖子”,为的就是“不蒸馒头争口气”.为了避免丢“面子”,人和人之间会相互照顾、相互妥协,彼此给对方留“面子”,而不是损别人的“面子”,因为照顾对方“面子”就是考虑自己的“面子”.

在乎“面子”一方面使得中国人注重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同时注重人际交往中的礼节,讲究社会秩序,处理事情会估计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过分强调“面子”文化又会形成一些心理上的弊端,例如,虚荣心和攀比心强烈,在群体中为了照顾别人的“面子”不愿意指出别人的不足和错误等等.

3.“中庸”心态大行其道

被尊为儒家经典的《中庸》一书中这样写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就是要求做人要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不左不右,既要坚持正道,又不能太偏激.这种思想被儒家所提倡,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修身原则.其具体表现可以从《论语》中得见“惠而不费,劳而不愿,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对中庸心理的推崇使得中国人同西方人相比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而不偏激,避免过火的行为,从心理上对激进的行为产生一种否定和排斥的心态.

“中庸”心态对维持平和的心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积极地意义,使得中国人比西方人有更强的自我控制 的能力,在意志方面又有坚定性、顽强性;在为人处世上体现出重整体、顾大局、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人格方面形成稳重、踏实、忍耐、情绪稳定的状态.但同时“中庸”的心理也会导致一些人产生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习惯,压制了人的创造性.在对一些问题的价值判断上模棱两可,缺少西方人那种明确的立场,就像国学大师林语堂所说:“一个典型中国式论断是:“甲是正确的,而乙呢,也不差.”既赞扬了甲,又不会得罪乙.这种“中庸”的心态和行为模式固然对个人的工作生活有利,但对整个社会来说不见得是件好事.余秋雨先生对中国人的这种心态产生的影响有过这样的评价:“个体意义上的道德导致了(社会)整体意义上的不道德.”

结论:适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路径探析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促进青少年。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契合
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参与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属上层建筑物的范畴,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中耻述评
从词典中耻的概念与内涵、中国传统中耻的内涵、对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对其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中国传统文化 耻 内涵词典中耻。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财务舞弊成因和
摘 要:财务舞弊是财务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尽管各个国家都出台了很多严厉的制度措施避免财务舞弊事情的发生,但是仍然发生了很多严重的财务造假丑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