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言文论文范文写作 文言文注释辨误八例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文言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1

文言文注释辨误八例,这是一篇与文言文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文言文论文参考文献:

文言文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注释临床误诊误治杂志论文注释怎么写论文注释的标准格式

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应该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但读注者,特别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做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例之一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108页注:“[旋其面目]转过脸来.旋,掉转.面目,指面部.”而联系上下文,这根本不合事理.河伯“顺流而东行”,见到“北海”,他的前面是海神,没有必要转过脸来.

李勉《庄子总论及分篇译注》说,“河神旋其面目”应解作“河伯方才转变其面目”;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册)译注为“河神才改变自得的脸色”;陈寿昌《南华真经正义》认为该句是河伯“敛惭恧之状”.因此,旋应注作“改变”,“面目”应理解为“神情”,“旋其面目”可译为“改变他的神情”.

例之二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教材第116页将“念高危”解释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这解释值得商榷,此处的“危”不该解释为“险”,应解释为“高”.理由有五:

1文章写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正是唐代兴盛时期,当时并未出现大的社会危机,魏征上书时不可能作如是说.

2全文计“十思”,此处的“两思”是提醒太宗“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危急”的“危”没有任何关系.

3在形式上,前后两句都是对偶.和后文的“满盈”属同义连用,“高危”也该是这种情况,“危”应解释为“高”.

4《说文解字》注:“危,在高而惧也”,有“高”的意思.

5“危”用作“高”,在唐代诗文中很常见.如李白《蜀道难》:“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危”“高”同时出现,一看便知“危”是“高”的意思.

例之三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教材《触龙说赵太后》)其中“为之泣”一语,教材和教参均译作“为她哭泣”,有可商榷之处.

我们认为,“为之泣”中的“为之”所表示的应是方向关系,不妨译作“对着她哭泣”.这样既写出了赵太后送女依依不舍的神情,和下文“念悲其远也”呼应,又和上文“持其踵”相配合,描绘出老年人爱女的心理.杨伯峻先生将“为之泣”译作“向她哭泣”,并认为“为”表示“所向”.

“为等泣”的例句在古汉语中并不少见: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该文节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课文把“为公子泣”注为“对公子泣”.

《史记·张丞相列传》:“邓道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显然“为文帝泣”应译作“对着文帝哭泣”.

《史记·佞幸列传》:“江都王怒,为王太后泣曰:‘请得归国入宿卫,比韩嫣.’”

《汉书·李广苏建传》:“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材气,天下无双等恐亡之.’”颜师古注:“对上而泣也”.

以上诸例均表明“为等泣”即“对着等哭泣”.

例之四

“有志者,不随以止也.”(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游褒禅山记》)其中“随以”,课本注释为:“继之以.”此注值得商榷.

首先,这里错把“随”和“继”视为同义词.其实,“随”和“被随者”是同时发生的事,而“继”和“被继者”却是先后发生的事.“我随他出来”和“我继他出来”,二者是有时间差别的.其次,这个“随”不是动词“接着”或“跟着”,而应是形容词“轻易”“随便”,同于“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随”.“随以止”即“随而止”,“以”或“而”皆是状语和谓语间的结构助词.“不随以止”即“不轻易中止”.

这样理解不仅在语法和词义上更为准确,而且更切合文意,它比“随着中止”进了一层,因为它正吻合本段文字的概括性.文章上段末句说“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是就事论事,专讲自己这次的失悔.而本段首句为“于是余有叹焉”,表明是深入一层对一切人的一切游览做评论,不再是讲自己这一次.文中既言“人之罕至”,又言“有志者”,都是有概括性的.而人们半途而废并不都是跟随某个怠而欲出的人,有的是自己首先怠而欲出的,这就是王安石这里所说的轻易中止.“轻易中止”能兼指首先和接着怠而欲出的两种人,有概括性;随着别人中止却不能包括首先中止的人,没有概括性.换句话说,王安石鄙夷的是一切轻易中止的人,而不是只贱视跟着别人中止的人.王安石又说:“有志和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是承认实际上有不得不中止的情况.并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应当承认这种中止也有是随着别人不得不中止的,当然它也不在鄙夷之列.可见,文中不只是讥或悔自己随别人而中止,而是讥或悔任何轻易中止的人.若按课本注释,对这段评论文字的概括性就感受不深.

一般的古文选本对此句的注释和课本相同,唯《中华活页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合订本之五,第80页)注为:“不随以止,不肯轻易停止前进.”此说甚是,语文课本当从而改之.

例之五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其中“结发”一词,课本注释为:“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例如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结发”亦做了类似的注释:“指成年,古代男女成年时要把头发结上.古制,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联系诗歌上下语境,此注值得商榷.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文言文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文言文学习软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例谈
一、积累:识记背诵培基固本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文言文教学有固有的规律,读懂读通是基本要求。目前,初中学生掌握的文言文词汇量还是少,。

人教版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
[摘 要]对初中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人教版课本文言文注释的质疑,结合古代相关典籍及文献资料,重点就“素琴”“泯然”“得无”“固”等值得商榷的文言文注。

例谈文言文文化内涵的挖掘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文化内涵 挖掘【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0028-0。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榷
摘 要: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证对勘的方法,以《说文解字》《汉字字源》等作为古籍依据,对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注释方面的校对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