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本体论文范文写作 存有三态论下本体学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本体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存有三态论下本体学,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本体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本体论文参考文献:

本体论文参考文献 护理学论文题目生物信息学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

摘 要:

本文旨在阐明“存有三态论”的基本构造,以及由此而衍申成的本体诠释学.首先,回溯到一九九一年有关“存有、意识和实践”之探讨,并经由一九九六年之“道言论”而展开﹔指出“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和“存有的执定”三态,而这是承继王船山“因而通之,调适而上遂于道”的进一步发展.再者,经由“道、意、象、构、言”这五层次,而论述“本体诠释学”的基本结构,指出由“存有根源的体证”而“意向的体悟”“图象的想像”“结构的把握”以及“话语的记忆”,这是彼此多阶而相互回环的无休止过程.诠释和生活,意义和世界,原是通而为一的,经由生活世界而有意义诠释,其中便隐含着沟通、诠释、批判和重建,永续不止.进一步,将此置于经典诠释的角度来看,我们将发现“人”“经典”和“道”这三者互为核心,以“两端而一致”的方式,交互循环.一方面训诂明而后义理明﹔另一方面,义理明而后训诂明,两者通贯,本末为一.

关键词:道;存有;根源;开顯;执定;诠释;两端而一致;经典

引言﹕

“存有三态论”是我在写博士论文时逐渐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在《存有、意识和实践﹕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和重建》①一书中,已有相关的章节论述.这十几年来,“存有三态论”可以说是我思考的主要向度.在一九九六年秋,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的“启教式”(开启教学仪式)时所讲的《“道”和“言”》,后来以《道言论》正式发表在一九九七年南华大学哲学所《揭谛》学刊上,作为创刊的《发刊词》.关于《道言论》原以八句构成,即

“道显为象,象显为形,言以定形,言业相随,言本无言,业乃非业,同出于道,一本空明”.

一九九九年在国际中国哲学会会议上,我进一步地以“后新儒家哲学之拟构﹕从‘两层存有论’到‘存有三态论’──以《道言论》为核心的诠释和构造”为题阐述了这个思想.后来,我将这篇文章增订修饰,作为《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②一书的第一章《道论﹕“道”的彰显、遮蔽、错置和治疗之可能﹕从“两层存有论”到“存有三态论”》.今天我们要讲“存有三态论”及其本体的诠释学是想借这机会,更集中而系统地对存有三态论可开启的诠释学作一简要的概述.首先,我们将对“存有三态论”做一简单的引介,之后,再展开其和诠释学的关系.

一、“存有三态论”的基本构造

1.存有三态: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彰显,存有的执定③

“存有”这字眼乃借西方哲学的话语而来,对应的是“Being”这个词,但在这里,我们并不以此自限.我们不以其自柏拉图(Plato)、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以来主道的概念来说,或者它较接近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存有和时间》(Being and Time)》里所说的意涵.但这样来理解“存有”这个词仍然易出问题.或者能回到中国传统“道论”的脉络上来理解,会较为恰当.“存有”指的不是“存有一般”(all beings in general),不是作为一个对象义去把握的“存有”,而是“天、地、人交和参赞所成的总体根源”.“存有”指的是﹕“人”迎向“世界”,“世界”迎向“人”,天地人我万物通而为一且不可分的总体,如其根源而说其为存有,这并非和主体区别开来,而作为一主体认识的对象.“存有”之作为天地人我万物通而为一且不可分的总体而说之“存有”,这并不是人认识的对象,而是作为人参和而构成的那个场域、总体、根源.这么说来,“存有”此一字眼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道”,“道”之为“道”即隐含一开显的动力,因“道”其中已隐含天地万物人我通而为一的总体根源性动力.

“道”之所以能够彰显,因为人之作为一“活生生的、实存而有”的存在,若借海德格的话来说即人作为一“在世存有”(Da-sein),具有一使得存有能开显的可能.以中国老话来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但老子也说“道生之”,这并非道来弘人,其实是人“志于道”而“道生之”﹔进一步“道生之”而“德蓄之”,因其“德蓄之”而人可以“据于德”.存有根源之所以隐含开显的动力,因为那存有之道,姑且用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Sein”去说它,人之作为一“Da-Sein”,存有之道落实在那儿,因其“活生生的实存而有”使得那存有之道彰显.存有的根源不停留在存有的根源,它必然得开显,就如同“道”不停留于一隐匿的状态,他必要开显出来.至于如何彰显,用中国古代的话来说,即隐含一开显动力,即阴阳开阖,翕辟成变.这是讲道体本身彰显的动力、律动,此律动能够彰显的关键,就在人这活生生实存而有的参和.所以自来华人文化传统谈本体论、宇宙论,均不能离开人来说.这不是将它视为一客观对象而凝视它的传统,而是人动态地去参和它,这样所成的传统.更精确地讲,是人含于其中,去触动、参和,而使之开显,并不是人去开显它.

2. 从“存有的根源”到“存有的彰显”进而“存有的执定”之过程

由此谈“存有的根源”到“存有的彰显”,若借用佛教唯识学所说,这是从“境识俱泯”到“境识俱显而未分”,境识俱泯相和为一体所构成的整体称为“道”,而“道”之揭露即“境识俱显而未分”.由于人作为一活生生实存而有的人,在触动参和的过程中使之彰显了,此彰显使“境”和“识”(即外境和人的心灵意识主体)同体彰显,相互迎向而彰显,人触动道、参和道,道即迎向人,所揭露者还未分别,即未形成主客对立之貌.再进一步,才有所谓“以识执境,以主摄客,以能摄所”,才有所谓“存有的执定”,即“主体的对象化”活动,才使对象成为被决定的定象.这重要的过程即“话语”进到其中,也就是主体对象化活动,即人们通过一“言以定形”(即王弼所谓“名以定形”)“文以成物”的方式,使“形、器、物”成为一被决定的定象④.换言之,一个对象物之所以为对象物,这是经过一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一主体对象化过程使得它形成定象,才有所谓一和我这个主体区隔开来的对象,即物之为物并非本有可摆在那个地方、一被拋掷(be given)在那个地方的东西.其实,这是人们去建构它,而成为对象物,过程中人们有其规定及隐含的诠释,在其中人范限、构造了它,定义了它.这过程中也把人所隐含的意趣、 、权力、作用等都掺和了进去,使得话语所规定的对象所构成的一大套系统隐含了这些东西.借用佛教的话来说,即“业力”伴随而生,经由语言文字所范限构造的对象物均有这些问题.

结论:关于本体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ontology本体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两学一做教育为基础做好企业党建工作
[摘 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为了制定出有效的战略目标,企业的管理者应重视“两学一做”教育学习工作,并认真贯彻落实到企业的党建工作中。

高校本科税收学课程教学模式
摘要:《税收学》作为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模式应当是理论与实务并重。结合《税收学》的课程特点,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应当以学生。

新入职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摘要: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关注的问题。企业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职业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的主要平台,要积极思考如何有效管理。

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 要:《证券投资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门课程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构建以实践。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