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不求甚解论文范文写作 不求甚解旧新解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不求甚解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2

不求甚解旧新解,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不求甚解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不求甚解论文参考文献:

不求甚解论文参考文献 旧杂志回收旧杂志怎么处理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一句自况的话.这句话经过长期流传、演化,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口头上.但现代这句话的意思,一般都理解为“读书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入理解”,或是“读书马虎,浅尝辄止”,等等.这不仅失却了这个词的原意,而且词的感 彩还带有贬义.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一篇托名自传,萧统《陶渊明传》、《宋书·隐逸传》等书都说它作于其年轻时;清人杨希闵《晋陶徵士年谱》、近人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则说它“盖必其晚年文字”.我也认为这是他的一篇晚年之作.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期,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士人重郡望、讲门第、追求做官、贪恋富贵;而《五柳先生传》则自称“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读书不求甚解”,这就表达了他对讲求出身、官位的不屑和否定,抒发了他甘于清贫、坚守高洁志趣的情怀.这不仅是他的自况,也是他的自许和自赞.我们若将“不求甚解”当作读书不认真,前后文意岂不相悖!

因而“不求甚解”当作何解,无论是对正确理解这个词的词义,还是对理解陶渊明的为人,都值得一辨.

秦灭之后,我国先秦典籍多已散亡.汉兴,惠帝除挟书之令,文帝设五经博士,至武帝更置写书之官,命秦博士背诵记录,同时还广开献书之路,访求民间遗书,因而儒家经典陆续面世.记录下来或藏匿复出的典籍,由于时代变迁、今古文不同、名物制度的变异,如果不加以注释便不易读懂,于是汉人纷起传疏,有的以今言释古言,有的专详名物,愈来愈烦琐,尤其在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阐明经义往往求其微言大义,愈来愈冗长.这是汉儒注经之大弊.

陶渊明读书,颇厌汉儒注经的烦琐冗长,因而和之相对提出了读书“不求甚解”,这是对汉儒注经的大胆扬弃,他的“不求甚解”,并非不求深刻地理解,而是不刻意于一字一句的诠释,重在去理解经书的大义.

明末清初诗人冯班(钝吟)在《诫子帖》中批评有一种人读书草草,却借口是师法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他告诫他的儿子不可和这种人为友:

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所谓“甚解”者,如郑康成之《礼》、毛公之《诗》也.世人读书,正苦大意未通耳.今者朝读一书,至暮便问其指归,尚不知所言何事,自云吾师渊明.不惟自在,更以教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86册,《钝吟杂录》卷七)

冯钝吟认为,陶渊明读书,高处就在于“止观大意”,重在会通其“大意”,把握经书的主要精神实质.而世人读书则拘泥于字句,“正苦大意未通”.他的所谓“甚解”,具体地说就是如郑玄注《礼》、毛公注《诗》,由于时代久远、编简错乱、字画错讹等原因,经文常有于理不合,不可解处.“不求甚解”就是对这些不可解处,不要强解求通为穿凿之说.宋人周密在《解经恶穿凿》中就曾说,解经“不必用意过当,为穿凿之说,无悖圣人经旨可矣”(《野客丛书》卷十三)!重在领会经文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儒学衰微、玄学风行的两晋时期.所谓“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文心雕龙·时序》),就是说玄学自西晋兴起,至东晋盛行一时.玄学的兴起打破了儒学的一统天下,儒家经术随之衰落,经学章句受到鄙视.这对儒生是一个思想解放.魏晋文士再也不像汉代经生那样对经传注疏亦步亦趋,而能自由思考,注重会通其意.陶渊明的思想受到当时玄风的影响,从“得筌忘鱼”“得意忘言”得到启示,读书不再过分穿凿字句,而注重会通其意.元人李治在《敬斋先生古今蛀》中论及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时说: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又蓄素琴一张,弦索不具等此二事,正是此老自得处.俗子不知,便谓渊明真不著意,此亦何足和语等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等今观其平生诗文可概见矣等使果不求甚解,则何为自少学之以至于欣然而忘食耶!

(《敬斋先生古今鞋·逸文二》)

陶渊明少有高趣,李治认为他读书“不求甚解”,和抚琴“弦索不具”一样,表现了他的一种生活情趣,一种自得.这里的“自得”,不是自己舒适、得意,而是得其“趣”,得其“意”.“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即不再像老生腐儒纠缠于细碎章句,而直接去获得经义的主旨.这是受魏晋玄学思想影响后一种新的解经方式,是对汉儒解经烦琐穿凿的一种反拨.

明末学者朱国桢对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根据自己读书的体味,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说:

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凿解,反致背庆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涌幢小品》卷十)

读书是为了求解,怎么会“不求甚解”呢?这里的“甚”,不能作“很”讲,而是过分之意.“甚解”即用力过当,过分求解.他说有一种人专心读书,对经书主旨了然于胸,虽然局部有不解之处,但全书却是读通了.另一种人对局部穿凿求通,反而愈解愈背离其意,往往不得经旨.读书,主要是“得意”,抓住书中主要的精神实质.所以说“不解是解”,“解是不解”.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和汉儒读经的拘守不同,表现了他读书思想的解放.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生活态度和读书心得,而且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宋人王应麟谈读书时就说,“不求甚解”是“善读书者”,(《困学纪闻》卷二十《杂识》)明人何孟春说,“是真正解书者”(《馀冬序录》卷三十五),清人吴调侯说,“是为善于读书者”(《古文观止·五柳先生传》注).他们都认为“不求甚解”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近人钱钟书更是把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和培根读书中的“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消纳者”相比较,认为陶的“不求甚解”即培根之“只可染指者”“囫囵吞者”,陶的“疑义相和析”即培根之“咀嚼消纳者”,这说明中外的读书经验是相通的.

但钱先生又进而指出,培根之说虽“语较周密,然亦只道着一半”,“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以词章论,常须带草看法;而为义理考据计,又必十目一行”.(《管锥编》(四)卷一四六《全晋文》)他所说的“带草看法”即为“不求甚解”,“十目一行”则为“疑义相析”.这样“不求甚解”就不仅适用于读经,而且也适用于读其他的书了.

我国古人读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宋元以来有许多精彩的论述,有关“不求甚解”的也不少,如宋 学家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56册,《象山集》卷二十八)“未晓处且放过”即是“不求甚解”,放过是暂时的,这是不因小而失大的意思.朱熹说:“《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论语》逐文逐意各是一义,故用仔细静观;《孟子》成大段首尾通贯,熟读文义自见,不可逐一句一字上理会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00册《朱子语类》)这里的“熟”,据钱先生考据当为“热”,和“冷”相对.所谓“热看”,即“谓快读也”,即“带草看法”“怀素看法”,亦即“不求甚解”;而“冷看”则是“仔细静观”,逐字逐句去理解文义,也就是“疑义相析”.可见不同的书当用不同的读法.

这种读书方法就是不死钻字眼、过分求解,不因小失大,为局部放弃整体,而要前后连贯,会通其意,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这即使到了今天也还是适用的.

上世纪90年代,四川大学缪钺教授发表了《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新释》.他“*汉魏、魏晋、晋宋三次易代之际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提出了新解,他说:“陶渊明饷绎更世之后,知道当时政治上许多事件,表面上公布的是一回事,而实际做的又是一回事,所以借‘好读书,不求甚解’以寄慨,言外之意是,读书如此,对当时之事亦应作如是观.”我们且不说《晋书》成书的年代多在南北朝各史之后,即使如《三国志》在晋世修成,也是手稿,并未流传,陶公读史,是难以读到的;而且陶渊明明明说,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若是历史上丑恶的事,何能欣然会意?缪钺先生是我素来尊敬的学者,但他的这个“新释”却不敢苟同.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

结论:关于不求甚解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男生不求甚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张娜旧衣新解
张娜:设计师,品牌FAKE NATOO创始人,拥有独立项目再造衣银行(Reclothing Bank)窦唯完成《束河乐记》前期录制那一年,“黑。

关于加强旧轨料源头治理
铁路工务段是铁路局管辖下的基层站段。旧轨料的管理可以说是工务段材料管理上的一个难点。旧轨料分布在铁路沿线,动态性强,不易掌控。加强旧轨料源头治理。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新旧制度转型时期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民参保政策的落实。2015年国务院。

基于新旧会计准则待摊费用会计处理对比
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在实务中就不会遇到待摊费用,并且其待摊费用也不会在其资产负债表中体现。本文将通过阐述待摊费用,来对新旧会计准则下。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