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农民论文范文写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分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农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分析,本文关于农民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农民论文参考文献:

农民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和职业杂志职业生涯和规划论文职业论文发表职业和教育杂志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特征、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发现我国职业农民培育仍然存在着师资不强、培育对象亲缘化、培训针对性和深度不够以及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学员遴选机制、丰富培训课程和完善培训制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0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作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民必须符合新阶段特征需求,提高整体知识技能.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呈现出劳动力缺乏且现有农民女性化、老龄化问题严峻、整体素质较低的状况,导致土地出现闲置、利用率不足、农民粗放化生产、产出效率不佳等问题.为此,必须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为我国顺利解决“谁来种地以及如何种地”提供重要途径.

我国学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一般从以下三个视角分析,即关于职业农民的界定、国外经验的探讨以及路径与机制的探索.只有拥有全职性、专业知识技术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等特征才能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以介绍西方国家与日韩等国经验为依据,为我国职业农民培育提出发展的建议.在路径研究方面,只有坚持“内生为主、外生促进”,将内生性和外生性培育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培育工作.总体来讲,现有研究层次深入性不足,并未体现系统性.为此,本文以我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为起点,深入探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分析

2.1 培训范围拉大,群众受益显著

自2012年8月,我国开始启动新型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以来,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已自首批的100个示范县发展到2016年的500个县,受益人群迅速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与管理技能得以提升,群众受益明显.

2.2 农业风险偏大,劳动力不充足

农业生产高风险低回报率的属性难以吸引人员、资金的流入.此外,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村的青壮劳动力不断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导致农业生产的人力投入不足.

2.3 整体素质较低

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留守在农村的通常为妇女与老人,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偏低且可塑性不足,相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各项要求差距甚远,农业生产主体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与此同时,农民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等“三农”优惠政策不甚关注,积极性较差,思想难以转变.在农民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重视技术知识培训,在具体生产时依旧因循守旧,学习效果较差.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分析

3.1 培育师资力量不强,培训效果不明显

当前,我国针对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的建设规范性不足、标准欠缺且人员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我国从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师在数量上较少,各个教师的素质差异较大,协调性不足,难以达到培训目的.教学方法较为死板,并未针对当地农民特色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最终农民的接受程度有限.同时,这些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实地操作经验缺乏.且由于主抓课堂教学,忽视了现场指导,实践能力较差,导致农民参与度不高,培训质量亟待提高.

3.2 培训对象重复遴选,培育范围亲缘化

我国属于典型人情关系社会,体现在农民培训上,则导致相关利益群体能够明显受益,获取大量的培训机会和资金扶持.然而,该范围以外的农民参与培训的渠道缺失,无法享受国家相关政策福利,从而难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平公正的学习机会.在培育对象的选取方面,由于缺乏统一名册与记录,也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导致培训学员出现重复,浪费了培训资源.

3.3 培育专业课程不足,培训层次浅

一是培训周期不合理.培训主要集中于短期教学,时间仓促,学员难以获得收益.且每次培训之间的关联性较差,联动效应不足,对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员发展不利.二是课程设置不科学.对于不同行业需求、不同层次的学员实施统一的课程教学,且相关课程的专业性不足且内容陈旧过时,课程设置的重理论轻操作且课程间协调性较差,整体教学效果不好.三是培训层次较浅.一方面培训课程比较笼统,另一方面教师的讲解程度也较浅,对当前新品种新技术的教学也并未涉及,学員无法学习到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技能,实用性较差.

3.4 培育制度体系不全,培训规范性欠缺

首先,各部门职责不清.相关部门在机构设置方面出现重叠,协调整合资源的能力不足且资源信息无法共享,导致相应的工作出现遗漏的机率增加且效率降低.其次,培训管理缺乏规范性.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和长期规划,导致培训课程与人员的重合,同时培训内容也难以符合学员需求,浪费培训资源.最后,农民培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没有相关考评制度,导致出现培训效果不佳、流于形式等问题.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4.1 建設师资培育基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通过组建教师培训基地,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让高层次的优秀师资力量定期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与交流,使其接触新知识新理念,开阔视野.具体而言,首先建立理论研究、实际操作技能、教学方式等多方面教师评价体系,依照相关的标准对教师进行层次的划分.其次,按照分类情况,对于层次较低、整体素质较差的教师予以剔除,对于评价处于中等的老师,在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再深造,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对其欠缺方面进行培训,使其达到要求,并定期考评.对于相对较高层次的师资,让其作为培训主力并定期考评.最后,通过优秀的师资力量来主导教师培训基地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4.2 建立科学遴选机制,扩大农民培育范围

为解决人为因素导致教学资源不公平的问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遴选制度.首先,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尤其是优秀示范人员的经验及成果的宣传,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普查,收集充分的信息,建立档案,纳入培训范围.最后,对所有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详细完整地记录培训课程并共享信息,杜绝重复课程安排学习.

4.3 细化分类培训内容,完善专业课程结构

由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体上分为三类不同层次(依次为生产型、服务型和经营型),农、林、牧、渔等不同行业在农业生产上区别大,自然条件与特色产业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处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学员对于培训课程的需求有天壤之别,必须对培训课程予以细化分类.在培训周期的选择方面,可以增加中长期培训的比例,使农民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提高知识技能.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对于陈旧过时的知识技术定期筛选剔除,增加当前农民关注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增加田间实地指导教学课时.

4.4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完善培训制度体系

政府是职业农民培训的主导力量,需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并完善培训制度,培育农业人才.对于农业生产以政策优惠的形式进行支持,加快农业保险的发展,引导更多人员和资金回流农村,最终促进农业发展.各部门需要明晰职责,并加强交流合作.通过规范培训管理,使培训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对培训做好短中长三个阶段的规划,合理调配资源,规范管理.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定期对培训工作流程、记录进行督查,并适时对学员进行回访,全方位监督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童洁,李宏伟,屈锡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5(4):91-96.

[2]杨慧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日韩经验及对我国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4):94-95.

[3]徐辉.新常态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16(8):9-15.

[4]姚志,谢云.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南方高山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8):27-30.

结论:关于农民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农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和
摘 要:本文以安康市汉滨区忠诚村为例,对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一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形成了一些认识和思考。关键词:农。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严重、综合素质不高、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因此,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加速农民群体的市民化和职业化分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发农村土地抛荒,农村土地抛荒为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经。

农村土地流转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摘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并进而加快农民群体分化。城镇化需要农民市民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则需依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