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弟子规论文范文写作 是谁捡了弟子规却丢了唐诗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弟子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0

是谁捡了弟子规却丢了唐诗,本论文可用于弟子规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弟子规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弟子规论文参考文献:

弟子规论文参考文献

先放一放《弟子规》

我们处在一个特别多元的世界,什么声音都有人发出,随之而起阵阵反对,构成了奇妙而杂乱的听觉效果.拿儿童教育来说,新世纪以来《弟子规》炒得沸沸扬扬,这股风是从台湾刮过来的,新闻中常常看到一群孩子穿上汉服跪坐而读的场景,甚至有人扬言有了它连《论语》都不必读,背后则是国学热与商机等多只推手.同时,也有人激烈反对,主要观点是认为它糟粕太多、培养奴性,甚或带着对传统文化一棍打死的遗风,还有从考据角度指出它出现很晚、无甚影响、硬被抬高的.

先要看清《弟子规》是怎样一部书.《论语·学而》有一章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讲做“弟子”的基本道理,可以自由地理解与实践.《弟子规》即从这里扩展开来,用三言、两句一韵的整齐形式,从“入则孝”讲到“余力学文”,阐释“弟子”应具有的整套规范.其体裁可视为格言汇录,格言是把鲜活情景中的经验教训给提炼固定成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我们理解时也要结合相应的鲜活情景进行扬弃.因此,《弟子规》是什么未必关键,怎么用才是关键.

中国文化讲“道始于情”,规则与价值从鲜活的生命情感出发,为服务于普遍人情的满足而生动建立,这种方式应是最具彻底性和开放性的“普适真理”.人格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培养“仁心”,“仁”是客观社会性在人心中审美性生成,以亲证自证的情感对虚灵的“道”进行体认.圣人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制动物性、遵循社会性,二者融合而生人性,绝非压制天性,更重要的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等话,激扬了“仁”的内在性自足性,与一味外在要求可谓格格不入.若把《弟子规》当作传统经典和蒙学宝典来全盘灌输,放大其“勿”这、“莫”那的语风,直观上就给人教条之感,给孩子装的心脑“软件”也是简单、呆板、残缺的.只叫活泼可爱的孩子被动遵守种种规矩,又不明白原因和道理,非但与启蒙的目的南辕北辙,而且会戕害天性或激发逆反.

“情”不是抽象概念,它一定是与情景相联系,在情景中让情感去自证,把最原初的合理性激扬出来,才能生成最鲜活的“道”.《弟子规》里很多内容都有特定的情景,也有不少话语不具普遍永恒的意义,如果是一个境界很高的人来看,对这些内容自然可以进行积极的扬弃,即孔子所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然而不但被《弟子规》教育的小朋友们不具备这样的素养,甚至说拿它来教育孩子的家长老师是否具备都可怀疑.举个简单的例子,《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如果理解成不要费精力在说长道短上,当然有毋庸置疑的道理,但如果片面地去理解,岂不就成了没有社会正义感和主人翁意识的事不关己、明哲保身?孩子会怎样看待这样的观点,又会被教成什么样的人?

我们或一味强调“快乐教育”,却不知廉价的“快乐”达不到教育目的;或知道教育具有强制性,却不顾孩子的心理而将其变成实现自己意志的工具;或模糊感到经典对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却连自己都带孩子误入歧途;或片面追逐赚钱享乐之“成功”,把这种观念带来的生存及精神困境传染给孩子.儿童成了各种教育观念的试验品、牺牲品,民族的未来使人忧心.岂不闻圣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有着外在目的和强制要求,未必快乐,但它关系着人类及个人发展,必须正视、实现和快乐,由于方法正确与境界提高,也必然真的体认到快乐.在“道始于情”的标准下,对任何事物(包括启蒙教育)的认识才能直指根本,儿童教育包括人文精神培养要抓紧,但《弟子规》需要放一放、冷一冷,首先应找回正确的启蒙方式,让孩子在深层愉悦中自然获得熏陶教育.

诗是如何丢掉的

其实传统的启蒙教育并未遇到上述麻烦,所找到的方法就是“兴于诗”.如梁启超写过这样一首诗:“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主要就是抒发爱国情怀,连遗言都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每到民族危亡的时刻,他的诗歌就会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与动力.又如叶嘉莹女士曾说:“其实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的关系.”朱熹甚至认为,孔子“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那么诗歌究竟是什么,为何具有这样的神力?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蒙学的基本目标正是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文化常识、生活习惯、人性心理等,与诗的作用可谓一致.特别是诗歌表现了一种不断从自由的情感出发,对生命和世界的应然状态进行追问,从而获得精神归宿的价值建立方式,而不是某种固定的价值观,又以审美、自然、感性、形象的形式,和读者的心灵产生强烈或幽微的深刻共鸣,使人性源源不断地自动生成、自觉提升,直至达到最高的人格境界.这种方式适合于每个人,更适合于无限空白而活泼的童心.

古代有许多诗歌选本,既用来表现一定的诗歌宗旨,也用作启蒙的教材.如《千家诗》起于谢枋得《重订千家诗》,经过后世不断补充而成,选诗以唐宋五七言格律名篇为主,题材上反映了广泛的生活及社会现实,语言好懂,在民间流传广泛.清代蘅塘退士有感于《千家诗》“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此“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以体裁为经、时间为纬,成为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千家诗》与《唐诗三百首》虽然也有一些糟粕,但总体来看选的都是长期沉淀下来的优秀之作,必然有其充分的存在价值,甚至说得绝对一点,这样的选择标准不会有错.因为一种东西的正确性不在于严密的理论体系、强大的话语能力等,就在于能否通过漫长历史实践的检验,通过检验的必然是有利于人、价值常在的.诗歌不但比《弟子规》的题材内容更丰富,更有故事性、形象性,隐含着更开阔的义理,形式上也比后者简单的三言韵文来得复杂,也更朗朗上口,有利于充分调动孩子感受和记忆的能力.

结论:适合不知如何写弟子规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弟子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弟子规读后感
“从前从前,孔夫子的语言,我们沉淀,那论语学而篇,两代之间,从弟子入则孝……” 这是一首优美的中国风歌曲——《弟子规》。想必大家都看过《弟子规》。

弟子规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列述弟子在家、出。

弟子规对高职学生品德教育意义
摘 要: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社会急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在社会风气方面,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思想引。

让弟子规领航银行服务
《弟子规》是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激励着着历朝历代的凡夫俗子修身齐家、仁人志士治国平天下。而孝道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根本出发点,对于人际和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