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诗学流变论文范文写作 诗学流变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诗学流变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7

诗学流变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诗学流变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诗学流变论文参考文献:

诗学流变论文参考文献 时尚芭莎杂志

摘 要:莎士比亚的经典地位使得当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呈一边倒的肯定态势,其批评史却显示并非如此.以诗学为视角,可以揭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史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1598-1779)主要受文本样态和读者品味的影响,第二阶段(1780-1814)体现诗集编者的诗学调控;第三阶段(1815-1929)是浪漫主义诗学对其经典地位的确立;第四阶段(1930至今)成为检验不同诗学理论的试金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史不仅关涉诗歌和历史,还关涉时代诗学对经典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诗学 文本样态 经典

引言

由于莎士比亚经典地位的确立,当代研究者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都不吝赞誉之词.纵览莎士比亚十四行在英语世界的批评史,情况却并非如此,它受到不同诗学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对这些特征的分析不仅可以追溯不同时代看待这些诗歌的方式,更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不同接受方式背后的影响要素.换言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接受不仅关涉诗歌、诗学潮流和历史,还关涉时代对经典的构建方式.根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史各阶段的主体特征,笔者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以重大批评作品的问世为标志.

一、文本样态和读者品味(1598-1779)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本样态是作为一首首独立的诗歌而存在的.1598年,米尔斯(Meres)说:“柔美流畅、舌甜如蜜的莎士比亚有着奥维德甜蜜、睿智的精髓,如《维纳斯和阿多尼斯》《鲁克莉丝》和在他挚友间流传的甜蜜十四行”.这说明早在1598年,莎士比亚就已创作出部分十四行诗,并开始在小范围内传阅.由于奥维德在文艺复兴时期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诗人,我们可由此肯定,早期读者虽少,对这些十四行诗的评价却甚高.大众读者第一次读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次年贾格德(Jaggard)出版的《爱情的礼赞》.该书同年出现了第2个版本,1612年出第3版,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次以诗集的形态出现,是1609年索普(Thorpe)版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自诗集问世以来,扉页的献词和诗中人物的身份一直是批评界争论的焦点.但在当时,这本诗集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对这令人困惑的现象,学界一般并未直接解释,但学者们对诗集的相关描述大体持两种态度.一类认为伊丽莎白时期,对十四行诗的狂热在16世纪末已逐渐消退殆尽,且这个版本属于盗印性质,极可能并未得到莎士比亚的许可或授权.依据这两个因素,受冷遇的原因就是诗学环境中流行诗体的变化和诗集的版权问题.第二类认为诗集中的诸多错误证明莎士比亚本人并未亲自校正,但极有可能他是同意出版,或承认上述主流诗学环境的变化,但用史料证明诗集出版时,正是十四行诗这一体裁流行的又一次小 .在新的、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这类观点比第一类观点更具说服力.既然不是主流诗学体裁的变化,也不是版权问题或作者的抵制,那么受冷遇的原因就只能是从作品样态和读者品味的关系中探寻了.就作品样态而言,这些诗独立存在时受欢迎,作为诗集出版后却少人问津.就读者品味而言,诗集中的性别矛盾特别突出,至少有20首是明确写给男性的“情妇兼情郎”.显然,文本的样态和读者的阅读体验相互影响,其后本森(Benson)的版本亦如此.

1640年,书商本森出版了《诗集》(Poems).这个版本属拼凑而成,既有莎士比亚诗歌,也有其他诗人的作品.至于十四行诗,他删去了四开本中的8首,打乱原有的排列顺序,将几首诗不加间隔地排在一起,去掉原有的序号并加上自己的标题.这种编排方式的效果就是让这些标题点名和献诗对象的关系,关于友谊的如《友谊之惠》和《忠诚二友》,关于情人的如《赞美他爱人》和《抱怨他爱人的缺席》.读者得到的印象是男性作者歌颂了朋友间的友谊和情人间的爱恋.由于原诗每首独立阅读的效果也的确如此,因而说不上具有故意误导的倾向.但以下证据表明,编者显然对这些诗进行了主观调控,其展示的文本形态是为了故意误导 读者.第一,利用标题将献诗对象刻画成女性,而原诗内容并未标明性别,且根据上下文推断对象应为男性.如《自己恭维她的美》(第113首),标题和内容不符,标题的功能除标明对象的性别外无任何意义.又如《恳求她的接受》(第125首),原诗虽未标明性别但内容本身更倾向于男性.第二,直接篡改原诗标明性别身份的单词.如《对他缪斯的祈祷》中第101首第11行人称代词“him”变成“her”.《声誉的纪念碑》中第108首第5行“sweet boy”被改成“sweet love”.需要注意,本森的这种篡改并不彻底,因而有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外.如上述第101首,第6行“his”和第9行“he”并未改动.这种前后矛盾应该会引起读者注意,但极可能基于之前的阅读印象将其视作排印错误而忽略.

尽管错误和篡改之处颇多,本森版的文学影响要比索普版大得多,因为其后的文选或诗选的编者大多引用这个版本,且同本森一样,都倾向于将这些诗塑造成异性恋.笔者认为,索普版的冷遇和本森版的流行,主要原因不在于诗学变迁,而在于两个版本所展现的文本形态和读者欣赏品味对这些诗的解读.本森“过滤”掉可能引起读者不快的内容,剔除了其中的个人信息而使其具有普遍适用性.读者眼中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就成为讴歌友谊和爱情的华章和瑰宝,更容易产生情感认同.但是,正如主流诗学会发生变迁,读者品味会不断改变,其他编者也可以像本森一样,对这些诗进行不同的解读和调控,让莎士比亚及其十四行诗以不同的文本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诗集编者的诗学调控和冲突(1780-1814)

18世纪的主流诗学并不利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传播.首先是这些诗歌的地位低于莎士比亚其他作品.在该时期的莎士比亚选集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其他诗歌作品要么被直接忽略,要么被放在全集的末尾或作为戏剧作品的附录.此外,十四行诗这一诗体地位低下.整个18世纪,十四行诗都被看作是虚伪的、非英国式的诗歌形式.主流诗学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和形式都格格不入.最典型的例证,是约翰逊(Johnson)在1755年的《英语词典》,认为十四行体“不是很适合于英语,自弥尔顿之后没有重要诗人用过它”,十四行诗人也被注释为“小诗人”.这本词典是英语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词典之一,对读者品味的熏陶不可小觑.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诗学流变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诗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人文主义精神之于莎士比亚悲剧
摘 要: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造了四部著名的莎士比亚悲剧。本论文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具体介绍莎士比亚悲剧中人文主义精神上的体现:性格决定命运。

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形象
摘 要: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坛上的一个巨人,他所塑造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个性鲜明,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对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文学意象
作者简介:王斯纯(1989 1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翻译。[中图分类号]:I106 [。

莎士比亚全集
在这套译林出版社出版、刘晓翔工作室设计的《莎士比亚全集》中,设计理念和印刷工艺的结合相得益彰、臻于完美,赋予阅读流畅的体验,呈现出极高的收藏价值。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