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义利论文范文写作 中国古代义利观对重农抑商法律传统影响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义利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中国古代义利观对重农抑商法律传统影响,这篇义利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义利论文参考文献:

义利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明论文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论文改重技巧小论文查重

摘 要: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演变是中国正统法律思想对政治、经济等的反应的演变.中国古代义利观对重农抑商法律传统的影响表现在:颁布了许多强调农业重要性的政策和法令;蠲免徭役,减轻租赋;以律法贬低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重征商税;不断改变币制等.

关键词:中国古代;义利观;重农抑商;影响

一、中国古代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的义利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义和利的观念反映了人们对道德和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基本看法.

何为“义”?孔子说“义者,宜也”(《礼记·中庸》).《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孔子的言论说:“礼以行义”,孔颖达疏日“义者.宜也,尊卑各有其礼.上下乃得宜”.荀子认为:“义者,所以等贵贱,明尊卑”(《荀·大略》).也就是说儒家所讲的“义”,是指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正常状态.其核心是根据宗 理建立起来的亲亲、尊尊的等级秩序和等级观念.所谓“利”.主要指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利益.对于义利的看法,《论语》上说:“子罕言利”(《论语·子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也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荀子认为:“义和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也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先秦儒家重视个人内心的修省以及道德的自律,因此特别强调“义”.而对于物质利益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则采取了相对轻视的态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儒家绝对地否定物质利益、压抑物质利益、不要物质利益.孔子在在强调仁义的同时.也指出:“富和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的观点是“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可见,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的一个基本立场是承认“义”和“利”的存在,但是,在二者的关系上则强调“义”先于“利”.《荀子·荣辱》:“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反对以“利”损“义”、“见利忘义”.

在先秦儒家的观念里,义和礼相连,因此,儒家常常礼义并提:“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荀子·王制》),“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荀子·礼论》),“行义以礼,然后义也”(《荀子·大略》).因此,从荀子的论述中,对于义利观作了最为系统、最为明晰的解说.说到底,儒家所讲的义.就是要建立和维护以礼义所规范和调整的*秩序、阶级秩序.当然.这种等级秩序的构筑并不简单地否定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要确立一定的利益分界.防止人们追求不符合统治秩序要求的利益.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孟子曾经强调要使百姓“制民之产”,做到每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荀子·富国》中曾经说:“不富无以养民情等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因此.先秦的思想家虽然力图确立一个按照血缘*构筑的统治秩序.但是,他们并不完全否认黎民百姓的个人需求,相反.他们还主张要保有民力,使民富方可使国强.但是,民富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界限:首先,民富是为了更好地服从于现有的等级秩序.“归之如流水”(《荀子·富国》).其次,不能在血缘等级和阶级等级以外谋求利益,也就是说.超出了现有等级的利益就成了不义之财.再次,对于“利”的追求和发展不能对“义”构成威胁,也就是个人的物质追求不能膨胀到超越现存秩序的程度.如果.超出了这一程度就对国家统治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荀子·大略》)

简单地说,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就是始终将宗 理的等级秩序置于物质利益之上.要求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以义生利、以道取利,见利思义,主张以“义”制“利”.以“义”节“利”.由于这种义利观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儒家的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久不衰.并且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历史内容.作出不同的历史解说.例如,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圣人为天下兴利”.在宋明时期.理学大兴其道,宋明理学家们甚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对理性、礼义的强调达到了极点.理学家程顾曾解释说:“义和利.只是个公和私也”,也就是将义所代表、所维系的秩序作为天下的公利.强调公益统帅私益.义所代表的是公利.是君上,是族长,是群体.是国家,是大我;而利则代表着私利,是臣民,是个体,是自我,是小我.总体上,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义利观和理欲观是互相对应的.表示理性.而利则意味着个人 、私欲、私心.但是,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时代需求的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对义和利以及两者的关系.存有不同的解释.

二、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流变

儒家的法律思想成为正统的法律思想之后.儒家的义利观也成为整个社会义利观的主导.由于儒家学派也是一个发展的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儒家的义利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义利观的变化.其动力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因政治需要发生变化而导致义利观的变化;二是因民间商业经济的发展和要求而导致义利观的变化.简言之.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演变是中国正统法律思想对政治、经济等的反应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义利之辨始于先秦.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频繁,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社会从诸侯割据逐渐走向统一.同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由于人们对私欲的追求,旧秩序被破坏.“窃国者为诸侯”、“为富不仁”大行其道.为了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先秦儒家就义利关系进行了辨析.希望通过对“义”的强调来遏制私欲.孔子已明确提出义和利这对范畴,主张见利思义,形成了重义轻利的思想.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育,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汉代董仲舒一面强调社会道义对个人功利的超越.他说:“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汉书·董仲舒传》)一面又主张义利相辅相成,各司其职:“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和利.利以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义利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义利面包官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王安石的重农和抑商
[摘要]王安石的重农抑商在变法前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暴露“敛财”的本质,导致变法失去民心而最终失败。“抑商”主要是抑制富商大贾任意剥削、兼并农。

朱元璋重农抑商思想
摘 要:明代的各项制度法规被誉为历代最为完备的制度,朱元璋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他的统治思想全部体现在了明初确立的各项政策法规上,对后世影响深远。。

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师德养成
摘 要:加强师德建设,对规范师德行为,提高师德水平和端正教育行业风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师德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其内涵也非一成不变,我国传统。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变革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借鉴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经典思想,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变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古代管理哲学;财。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