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研究生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理论视域论文范文写作 顺应理论视域下论语英译探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理论视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3

顺应理论视域下论语英译探析,本论文可用于理论视域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理论视域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理论视域论文参考文献:

理论视域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理论论文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理论月刊军事理论论文2000

摘 要:顺应理论对典籍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典籍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是译者基于语境,选择合适的译语对原语的语言结构进行顺应的动态交际过程.本文以《论语》为分析文本,从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顺应两个方面来探析《论语》英译.

关键词:顺应理论 《论语》 语境关系 语言结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合作项目(L15EYY005)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认知语用翻译研究

一、引言

《论语》是中国文史典籍,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文化和语言的角度看,翻译就是选择合适的译入语去还原和再现原语文化以及构建意义的动态顺应过程,这是一定程度的文化移植.文化移植对民族文化的精粹进行传承,是“文化显微层面和文化大语境层面的动态张力的考察过程(沈培新,丁建海,2007:94).语言具有顺应属性,顺应理论考察的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过程,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形影不离,“选择和顺应是辩证的统一.选择是手段,顺应是目的和结果”(谢少万,2003:9).典籍翻译可以看作是多维度的涉及文本、文化立场、文本意义再现以及信息加工等的语言选择和顺应的动态过程.因此,顺应理论和典籍翻译是兼容的,并且对典籍翻译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下文将以顺应理论为论述中心,探讨其和翻译的关联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顺应理论由Verschuren于1987年提出,是语用学的一种纵观或视角,这种纵观对语言的使用特征做出了新的解释,即语言选择建立在语言变异性和商讨性的基础上,选择的结果则是顺应,顺应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性(Verschueren,1999:59-61).1999年,Verschueren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完善和发展了该理论,他认为语言使用涉及认知、社会和文化因素,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要全面综合地解释这一语用现象.顺应理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语言产生的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阐释了语言的属性和机制,“全面地阐释了人类使用语言的各种现象,深入探究了人类语言交际的心理机制及其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的作用,揭示出语言运用的实质”(谢少万,2003:11).顺应理论的提出是对语用学研究的丰富和补充,给语用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顺应理论极富适应性和解释力,它不仅适用于语用学的研究和指导教学实践,对翻译研究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理论框架.顺应理论视角下,交际主体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基于语言的顺应属性做出选择,往往体现在语音、词汇、语句、语篇等各个层面上.在语际翻译中,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翻译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三类认知主体的互动过程,译者作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 ,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受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还要综合考虑认知、文化和社会因素,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也和译文的语言特征保持一致,同时顺应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意识,以实现交际的进行顺利.译者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动态顺应语境的过程.在认知、社会和文化各个层面上,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一定程度的顺应意识下语言动态顺应的结果”(王建国,2005:56).

三、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论语》英译

《论语》作为儒学典籍,其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使译文和原文之间达到语用等值和使译文读者获取和原文读者相同的文化感受,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加強民族之间的沟通以及体现语言使用的语用价值.译者要“根据交际语境、交际对象以及语言结构的不同对目的语进行重构,动态地对译文语言进行选择,达到动态顺应,从而实现译文和原文之间的最大等值”(廖梦思,2013:16).

顺应理论主要是由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方面组成的,“语言选择必须做到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二者构成了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因素的总合”(王欣,2008:103).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和选择的过程是语境和结构客体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钟文,2010:143).下文将从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顺应两方面来探析《论语》英译.

(一)语境关系的顺应

语境是交际主体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语境是动态的,并对言语交际中的语言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Verschuren认为语境关系的顺应主要是指语言选择过程中对交际语境的顺应,而交际语境指代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等元素,是“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场合、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交际者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等”(曹群英,2007:124).译者在翻译这个复杂而又特殊的动态交际过程中,在对译入语的选择上要注意语境因素对语义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中西读者的文化以及认知差异,顺应具体的语境关系来翻译文本.

例1: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诸久矣.”(述而7.34)

译文:When the Master was very ill, zilu asked leave to pray for him. The Master said,“Is there such a thing?” Zilu answered, “There is. In the Prayers it is said, ‘pray to the spirits in Heaven above and on Earth below!’” The Master said, “My praying began long ago!”(潘复恩,温少霞,1993:79)

分析:中西文化在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上有一定的差异.“上”、“下”本是表示空间关系的指示代词,“神”、“祇”是中国宗教文化所特有的意象,指代天神和地神,代表着至尊,象征着多福;这里是充当了“上”和“下”的同位语,在对“上下神祇”的解读上译文为“the spirits in Heaven above and on Earth below”,对“上”和“下”分别译为“above”和“below”,以此修饰Heaven 和 Earth,交待了Heaven 和 Earth的空间关系,充分照顾到中西读者的认知差异,实现了语境关系在物理世界的顺应.

结论:关于对写作理论视域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视域和视域有什么不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二语习得理论视域下的高校艺术生英语分级教学改革
【摘 要】 二语习得理论在高校艺术生英语教学应将分级学习与级差学习相结合,正确引导语法干扰期;重视学习情感的作用;提高语言输入质量;采用全英文式。

关联——顺应理论视域下唐诗英译中意境传达
摘 要:唐诗是中华瑰宝,英-译旨在传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很多唐诗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其意境的再现便至关重要。意境是唐诗的灵魂,。

语言学视域下文学作品英译中式词汇分析
摘要:文学作品的翻译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价值和意义。然而在语言学视域下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中式英语一直困扰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