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思维论文范文写作 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行动和服务新模式刍议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思维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8

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行动和服务新模式刍议,此文是一篇思维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新经济杂志农村新技术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摘 要〕我国图书馆学者基于“互联网+”思维,提出“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意图通过移植“互联网+”的理念与方法,把图书馆服务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此,本文依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设计了一个面向图书馆事业的“图书馆+”行动建议,以期为“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图书馆+”行动;图书馆服务;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7.006

〔中图分类号〕G2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7-0030-04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1 研究背景

随着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物联、移动通讯、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应用创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和融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变革,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要抓住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以改革创新激发全社会发展新经济的积极性,使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国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使互联网经济模式促进社会新型业态的发展成为中国新常态下再创竞争优势的主要形态.通过“互联网+”计划大力推进模式创新、新应用拓展、新服务创新和新资源开发,建设感知互联的智慧城市,全面提升中国经济社会新时期的科学发展水平[1].

在“互联网+”思维启发下,我国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和一线的图书馆管理者、学者提出了“图书馆+”的新概念、新思想,意图通过移植“互联网+”的理念与方法,使图书馆能够像互联网一样“跨界融合,连接一切”,从而把图书馆服务做到“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那么,“互联网+”与“图书馆+”如何实现对接?“图书馆+”服务与图书馆传统服务、图书馆延伸服务有什么区别?“图书馆+”如何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图书馆+”服务如何再造、创新图书馆服务的模式?以及“图书馆+”如何影响图书馆事业的未来与走向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2 国外方面

国外文献中没有与“互联网+”和“图书馆+”直接对应的名词术语,但是对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形态与服务方式的研究与思考,一直是国际图书馆界十分关注的话题.一是国际图联(IFLA)积极引导,把与本课题相关联的内容列入大会主题或主席主题进行讨论,如2000年国际图联的年会主题是“信息为合作而生:创建未来的全球图书馆”、2002年的主题是“图书馆为生活服务:、多样化、传递”、2008年的主题是“图书馆无边界:迈向全球共识”、2011年的主题是“超越图书馆:合作、创新与信息为所有人”、2013年的主题是“未来图书馆:无限可能”、2014年的主题是“图书馆、城市、社会:对知识的融合”等等.从这些主题的所传递的信息,或者说传递的理念,如“全球图书馆”、“生活图书馆”、“无边界图书馆”、“超越图书馆”和“城市社会融合的图书馆”等等,我们不难发现,国际图书馆界所推崇的图书馆服务是一个嵌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无所不在、没有边界的图书馆服务[2],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开了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如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和“互联网+”的思维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二是图书馆界对泛在信息社会与泛在图书馆的研究,也与本课题密切相关.泛在信息社会是由日本大学坂村健和美国施乐公司首席科学家Mark·Weiser最早提出的(1995),它是指高度发达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的一种网络无所不在和服务无所不在的社会形态.针对泛在信息社会,国外图书馆界提出了“泛在图书馆”的发展理念.199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迈克·凯勒认为,泛在图书馆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图书馆资源.2004年,马里兰大学工程与物理科学图书馆的尼尔·K·卡斯凯发文提出,泛在图书馆的特征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2005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图书馆馆长查尔斯·B·劳瑞博士认为,泛在图书馆是比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更能贴切地定义未来图书馆的专业术语,它是实体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的融合创新的结果,是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2005年,德国的奥利费·欧比斯特博士将图书馆发展归纳为4个阶段: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和泛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体现的是服务的泛在化(无处不在的服务),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形态[3].泛在图书馆的理念与“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发展的方向相契合,与我们所指的“图书馆+”的目标和理念是一致的.三是国际组织(如OCLC、ALA、IFLA等)在政策上、行动上支持成员组织实施“图书馆+”行动(即图书馆进行跨界的线上线下合作,共建共享资源与服务),如OCLC的“分享网络世界”、IFLA的“超越存取”推广运动(参见www.beyondaccess.net).

13 国内方面

由于文化、历史、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内外对于图书馆、社会、互联网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别.“互联网+”和“图书馆+”都是我国学者基于传统文化心理和实践需要而提出的新名词新术语,是中国特色的表述形式.它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孕育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国图书馆界深受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和社会转型加速的双重影响,国际上流行的“泛在的图书馆”、“无边界的图书馆”、“超越图书馆”、“城市社会融合的图书馆”、“无所不在的图书馆”等新思想和新观点,深深地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伴随着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涌现了一批诸如“苏州模式”、“嘉兴模式”、“岭南模式”、“平桥模式”、“宝鸡模式”等新服务模式,激活了更多图书馆探索新时期服务模式创新的勇气与热情.二是启蒙阶段.从2005年开始,大众社交媒体(如脸书、推特、微博、微信等)携移动互联之风席卷中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物联等新技术加速向经济社会扩散,网络成为大众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也由从工具意义的理解上升生活和思维方式.2011年,百度的李彦宏提出了“互联网思维”,2012年,腾讯的马化腾将“互联网思维”改为“互联网+”思维,并很快成为企业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而作为最早使用互联网的领域之一,图书馆界在借助互联网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在积极探寻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机遇与平台,“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在一批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有识之士的慧眼中.代表性的文献有:吴建中的《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吴建中、张岩、张勇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一文中的提到的“跨界合作、借力拓展、创新驱动”和“图书馆+”发展新模式[4],杨松、白雪华、王子舟、柯平、宫昌俊、宇叶红、闫峥、张雄、缪建新等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图书馆)服务讨论中提到的“图书馆+”服务和“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等等[5].三是成长阶段.2015年,“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2015年3月,“互联网+”出现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出版),“互联网+”思维全面向图书馆渗透,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服务开始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代表性的文献有:冯国权的《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变革探讨》[6],周建芳、刘桂芳、沙玉萍的《“互联网+”视角下图书馆创新的逻辑与行动》[7],陈廉芳的《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推动用户参与的探讨》,孟文杰的《“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空间重构模式研究》[8],张兴旺、李晨晖的《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9]等等.另外,浙江图书馆还联合省内公共图书馆发布了《开放融合,连接一切——浙江公共图书馆“互联网+”行动计划》,用“互联网+”思维指导图书馆实践.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思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思维方面论文范文。

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服务的和实践
[摘 要]文章描述了“互联网+”时代下移动图书馆的现状及弊端,从将图书馆融入开放平台,创新服务项目,开辟图书馆跨馆、跨界服务功能等几个方面探索移。

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和服务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代的社会已经成为知识型社会、信息化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层次知识结构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作为。

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变革
摘 要:图书馆是促使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场所,也是新时期下大众获取知识以及查询文献的主要场地。图书馆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文明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但是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服务模式的颠覆性否决,而是一种开拓性的创新,互联网在思维模式下对图。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