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动和静论文范文写作 动和静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动和静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1

动和静,这篇动和静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动和静论文参考文献:

动和静论文参考文献 动漫杂志

和“静”如同“阴阳”,本是一物之两极,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融合,能同时极致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及其作品之中的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笔者选择作曲家瞿小松的原因.因为,这一“动”一“静”两面不仅存在于瞿小松的音乐之中,更存在于瞿小松的音乐之外,所以,要“先观其人”,而“后听其音”.

瞿小松的两部作品《MengDong》和《行草》,则是这一“动”一“静”的极致代表作品.

《MengDong》是瞿小松于1984年完成的作品,至今还被经常提起,并被认为是最符合作曲家气质的代表作之一.《MengDong》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史前文明的悬崖壁画,那是些没有人知道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刻画在悬崖上的图案,这些图案显然已经不属于我们所熟知的“现代文明”了.之所以选择这一体载,和其个人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瞿小松出生在山多水多的贵州,从小在“放养”的环境下长大,后来知青上山下乡当了几年农民,再后来回到城里无意中听到了所谓的“音乐”,而这时他已经快二十岁了,也就是说在作曲家瞿小松的前二十年生命中是在完全没有“音乐”,甚至不知“音乐为何物”的环境中“野”着长大的.而当史前崖画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一刻,那个最原始的“冲动”被唤醒了,这是他前二十多年里最深的记忆,也是他一生中最“野”最“快乐”的经历.正因如此,当世界上大多数艺术家标新立异、勇往直前的时候,瞿小松却反其道而为之,去探求“现代文明”之外的那个“存在”,去寻找“人”作为生命最原始的那个“冲动”,而这也让他成为了我们所认识的那个和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作曲家”瞿小松.

《MengDong》的一开始就是一段没有小节和节拍的独唱,其创作过程是作曲家先唱出来,然后再记录下来,所以看似很复杂的段唱其实是一个感性的甚至是带有即兴成分有感而发的神来之笔(见谱例1).虽然,作曲家在乐曲的一些细节上仍然运用了传统作曲技法,但我们还是能够很清晰地感觉到全曲在曲式结构、和声布局、节奏运用等很多方面打破了传统作曲技法的束缚,经常让人既感到意外又惊奇,而一切又都在作品的情理和逻辑之中.整个作品完整统一,自成一体.那么,作曲家是用什么办法来构架这个作品,并让全曲保持完整统一的呢?“答案”就是那个生命最原始的“冲动”.《MengDong》是作曲家在看到“史前崖画”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所有声部的总谱创作.由此可见,尽管作品在细节上运用了西方传统作曲技法,但这些技巧却被很好的隐藏和笼罩在了那个巨大的“原始冲动”之下了.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东西方的音乐评论家都很难将《MengDong》之分门别类,因为它不属于任何一个音乐门派.但是,听众又会感觉到这个作品“似曾相识”,因为这个生命最原始的“冲动”既在作曲家瞿小松的“心底”,也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谱例1

如果说《MengDong》体现了作曲家瞿小松“动”的一面,那么他为四位演奏家(一个大提琴演奏者和三个打击乐演奏者)创作的《行草》则是“静”的一面的极致体现了.作品是2000—2001年为台湾现代舞团“云门舞集”委约而作,和《MengDong》仅用一周一挥而就相反,作曲家写《行草》却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而且是数易其稿.所以,如果说《MengDong》的创作过程是感性而冲动的,那《行草》就是理性而内敛的;如果说《MengDong》的音乐是原始而狂野的,那《行草》就是安静而平缓的.

《行草》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全曲共分为九段:I.吐纳;II.默;III.小草千字文;IV.吐纳;V.梦笔;VI.吐纳;VII.醉;VIII.大草千字文;IX.吐纳.全曲的四次“吐纳”犹如《图画展览会》中的“行进主题”贯穿始终,且它和“醉”的音乐速度都是每分钟四十拍.尽管这已经是常规音乐节拍器很慢的速度了,然而,在《行草》的其他段落“默”和“梦笔”中的速度却更是达到了每分钟三十六拍.纵观全曲,只有以节奏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小草千字文”和“大草千字文”中的速度标记达到了每分钟九十六拍.而除了这两个以十六分音符节奏音型为主的段落之外,其他各段的节奏音型又多是以“安静之极”的长线条的持续音和大量的休止为主.

《行草》是作曲家在《MengDong》15年之后创作完成的,这十五年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是从感性到理性,由外而内,由动到静的转变,也是作曲家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但是,这个转变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还经历了其音乐风格转变中最重要的《寂》系列的创作.从1990年创作的《寂I》开始经过了《寂》系列七首不同编制室内乐作品的创作,这个漫长的转变过程也在一步一步的进行着,直到2001年《行草》的问世.而这个由“动”到“静”的转变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瞿小松是如何通过音乐作品来表现其个人成长经历和生命体验的转换,感性和理性的博弈和平衡伴随着作曲家的不断成长和经历,这“阴阳”两面也在此消彼长中相互转换.

但是,无论如何转变和转换,这一阴一阳都同时存在于作曲家的心底.从《MengDong》到《寂》系列,再到《行草》,虽然表面上是由“动”到“静”的彻底改变,但在《寂》和《行草》“静”的下面却依然涌动着那《MengDong》式“原始冲动”的暗流,那不安的、原始的、灵魂深处的“冲动”经常会让音乐在没有任何预兆和过度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以极端的强力度演奏的“吓人一跳”的音响.相反,在《MengDong》狂野原始的律动背后也流淌着那条“平静的小溪”,有着那份深深的“静”.有多大的“感性”,就需要多大的“理性”去掌控它;有多大的“理性”,就需要多大的“感性”去平衡它;有多强烈的“动”,就需要有多深的“静”;有多深的“静”,也需要有多强烈的“动”,这便是音乐中的“守恒定律”.

《行草》之后瞿小松又将走向何方呢?

2012年,也就是作品《行草》问世的11年以后,第十届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委约作品: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室内乐作品《古调》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动-静”之间.

结论:关于对写作动和静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动与静的哲学句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如何将行程问题中的动变静
摘 要:行程问题作为初中数学内容常见问题,学生在解决时往往因为没有找准等量关系而列不出方程,尤其是行程问题中的动态问题,本文将以实例说明将行程问。

纵观全局以动制静
[摘 要] 从数学自身的发展过程看,正是由于变量与函数的概念引入,标志着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迈进 尽管反比例函数仅是一种最基本、最初步的函数,但。

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静下来
“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中国古代就有《唐书》强调了注意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国外则有切列巴霍夫认为:“天才——首先。

政治党争中动和静
摘要:政治党争是亚里士多德与修昔底德共同面对的政治现买,但二者处理方式迥并,前者作为理论家,以静态、抽象的方式展开研究,并集中于政制这一普遍理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