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写作 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在中国和实践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7

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在中国和实践,本文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投稿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摘 要】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

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这一论断政策导向的确立,标志着党在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城乡对立的产生和消失都和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生产力的发展是城乡融合的前提.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城乡问题产生,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对立的矛盾日益尖锐.这种对立造成人的畸形和片面发展,鲜明地反映出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不断地产生他们利益之间的对立.城乡对立造成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贫困和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但是城乡对立只是一定时期工农业发展水平低下的表现,这种对立不会始终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未来社会将在新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平衡,形成所谓的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但是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城乡对立的消灭和城乡融合的实现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发展政策的演化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从城乡对立到城乡统筹的发展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年—1977年,城乡关系由城乡分离到城乡对立,形成城乡二元结构.二)1978年—2002年,城乡关系不断改善,但变化不大.三)2003年—至今,城乡关系由城乡二元制进入城乡一体化.

三、我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时期,城乡关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和问题:一)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二)因城镇扩建、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增多.三)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四)城市社会新型二元化结构出现.

四、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观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启示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农村的生产力

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看来,城乡的不平衡发展是和生产力不发达密切相关的.要想根本改变这一状态,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财富增加了,城乡协调才能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才能平等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才能有充足的实力去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政策,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二)城乡规划和城乡统筹并举

和早期大城市的自然形成过程不同,小城镇的发展总是能得到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因此我们要通过科学规划,把握城乡发展状况,促进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我国城市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发展迅速且规划完善.同时,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必须以提高自己的综合服务水平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更多的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积极发挥小城镇自己的功能优势.

(三)提高城乡社会管理水平

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必然结果就是社会分工,而且社会分工的发展会导致城乡分工,城乡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也会促进和加固社会分工,最后成为螺旋上升为高一级社会分工的基础.加速市政事业改革,推进市场化进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非公有制经济和外资.政府变换身份和角度,从直接参和城市建设转向对于城市公共项目的监管和评价,以及对于城乡公共设施的整体规划和维护.将城市公共资产经营权规范化,建立有效的投资行为,加大政府工程管理体系改革力度,加强其工程建设的监管机制.

(四)统筹城乡关系,消除两极分化

我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大差别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如何有效的统筹城乡关系,消除两极分化,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统筹城乡关系,不仅关系到我国“五位一体”的建设,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公平、和谐和稳定.城市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在一定时期内也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时期,面对城乡差异,不能只靠城市或者乡村在各自领域内的努力,而是要把发展立足于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层面上.一方面,城市发挥其经济优势,辐射周边,带动乡村发展;另一方面,乡村也要联系当地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建立创新发展模式.如此,就能在城乡发展的指导和战略思想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及农村对城市的促进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只有尽快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才能离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接近,最终消除三大差别,走向共同富裕.综上所述,统筹城乡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观的继承和超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 党校出版社,2006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7页.

[4]江俊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两个维度及其当代启示[J].黑龙江史志,2009(4).

结论:适合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吗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学界业界互动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
2011年,湖北省作为全国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试点,开始了一种新颖尝试和探索。当年9月,湖北省委宣传部启动首届媒体记者与高校教师双向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编写的案例教材《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付梓出版。作为主要编撰人之一的笔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今中国新闻。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实践和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生产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和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当代中国顶层设计
摘要: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智慧、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