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城镇化论文范文写作 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理论逻辑和路径选择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城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2

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理论逻辑和路径选择,本文关于城镇化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城镇化论文参考文献:

城镇化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新技术杂志军事理论论文2000新课程导学期刊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城镇化也从传统数量扩张逐步转向质量提升阶段,如何使城镇化主动适应新常态,对于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增长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大背景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具有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应扩大民生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切实提升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质量,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深化制度改革,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从而推动“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城镇化;逻辑;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6-0001-03

一、对城镇化的基本属性和动力的一般认识

(一)城镇化的基本属性

城镇化(Urbanization)也称“城市化”“都市化”,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中东地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农村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迁移与聚集的历史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空间重新布局和调整的过程.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活动,城镇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性质.从自然属性上讲,城镇化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镇化进程本身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从社会属性上讲,任何城镇化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中进行的,它必然要体现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并为实现特定社会阶级利益和目标服务.因此,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体现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要求的城镇化驱动力量、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有其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律,但由于社会主导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决定了不同性质国家城镇化的价值理念、资源配置机制、分配方式和道路模式不同,最终实现的目标也不同.

(二)城镇化的动力

从城镇化的动力来看,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城镇化的原生动力,早期的城市都诞生在农业发达的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化阶段的产物.18世纪工业革命导致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了传统手工业,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范围逐步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最终形成不同类型的工业城市.对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产生、作用及其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恩格斯在考察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状况时,详细论述了大工业如何通过人口的集中,形成村镇,村镇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变成大城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产生过程,并深刻阐述了产业革命后机器大工业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大工业“它建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等它们的出现如雨后春笋等来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凡是它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它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1]“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能实现由农业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变,工业就会因为脱离城市而减弱发展动力.”[2]可见,资本主义城镇化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在聚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所需的资本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它以其先进的生产力和更高生产效率,不断摧毁旧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建立起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城市形态,为维持和延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物质空间载体.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者,因此,资本主义城镇化不可能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目标,而必然是以满足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为基本取向和终极目标.资本主义的城镇化无法克服资本主义体系本身固有的基本矛盾,从而决定了资本主义城镇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过度积累而引发的经济危机,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

自1984年中国第一次提出发展小城镇战略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从初期的恢复阶段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的重心也从规模扩张逐渐转向质量提升阶段.当前,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投资规模下降,消费需求不足,新常态下的城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城镇化转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使新型城镇化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一)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传统城镇化是以片面追求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核心是“物”的城镇化.在改革开放初期,传统城镇化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新型城镇化是对我国传统城镇化的扬弃,它以人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利,注重保障、改善和提高民生.因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人口城镇化率等数量性指标来衡量,而是要围绕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问题,综合考虑人民生活质量、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反映人民生活发展水平的质量性指标.过去依靠圈占土地,以土地换项目推进城镇化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只有转变观念,立足人的城镇化需要,彻底改变“要地不要人”的病态格局,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让新进入城镇的农业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才能真正激发城镇化的内生动力,不断释放城镇化红利,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二)五化同步、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价值目标

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遵循“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更加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更加强调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并通过一系列改革,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还强调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协调发展,强调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以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现代城镇是工业化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同时,城镇作为工业化发展的空间载体,其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仅为工业化发展所必须的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也为产业集群和工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这种互促共生关系,客观上要求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并不协调,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一些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城市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城市交通拥挤、房价高涨、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相对较低.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为基本动力,通过城乡互动、工农互促,带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协调发展.

结论:适合城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农村未来发展趋势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新常态下西部城镇化
【摘要】提到“新常态”这个名词,许多人对此持悲观负面的认识和理解,诚然当前发展增速下降,股市波动、部分企业停产、城市建设放缓等等现象,不无在提醒。

新常态下央行会计财务工作转型路径选择
【摘 要】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巨变,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金融改革迅速推进,人民银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为。

新常态下大学生型创业逻辑和实现路径
摘 要: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竞争的逐渐加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得多样化,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形势逐渐严峻,在面对社会需求之时,作为高校应该更加。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阈下行政改革理论困境和路径选择
[摘 要]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维度,行政改革试图从多方面实现政府重构,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行政改革面临来自政治因素、经济形态和历史传。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