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历史记忆论文范文写作 如何历史记忆中了解过去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历史记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5

如何历史记忆中了解过去,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历史记忆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历史记忆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记忆论文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历史杂志如何写历史论文

对古埃及文明了解甚少,没有亲眼见过的金字塔,以及在域外的数家博物馆看到过的古埃及的大量文物,只给我留下了一个强烈的印象:古埃及人活着的时候,似乎全部劲头都用来思考和应对死亡了.前些时来华讲学的德国知名埃及学家、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者扬 ·阿斯曼(Jan Assman)的一席话,倒似乎是印证了这一点.在阿斯曼看来,古埃及人全部活动的中心议题,归纳起来无外乎两个: “如何得到后人永久的回忆 ”和“以什么样的形式记忆先人 ”.

死亡让所有的生命,不断地成为过去.寻常情况下,过往人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难免坠入忘川.正像济慈的诗句所云:“人的一生,不过是把名字写在水上.”被人遗忘是自然的,被后人的记忆所眷顾,反而是特殊的和异常的.可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想要被别人想起、被后人记住,又仿佛是人心中最常见不过而近乎 一样顽固的愿望.在中国,要按《吕氏春秋》的说法,夏禹的时代,就开始了 “功绩铭乎金石 ”的传统.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从神庙到墓地,从城市到山间,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碑铭,要让自身的成就在后人的记忆中获得永恒的存在.

近年来,历史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这样一些概念,在学界和更加宽泛的文化生活中成为热点.在历史学界内,甚至有人称之为 “记忆的转向 ”.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自下而上的史学 ”的兴起颇有关联.历史学开始更多地关注普通人在过往生活中的经历,

关心他们吃什么样的食物,他们的穿着如何,他们日常活动的范围、彼此交往的方式,他们的家庭生活,他们怎么看待性和死亡.一句话,历史学开始重视人们生活在某个特定的过去是什么样的情形.尽管史学观念的变化,大大拓宽了史料的范围,绘画、墓志、账本、教会名册、法庭审判记录等等,都成了史家搜罗考察的对象.但过往历史上,更有能力和机会留下自己活动的各种痕迹的,毕竟不会是 “沉默的大多数 ”,比之精英而言,要追索民众的过去,终究还是更多史料不足的缺憾.可是,如果探究的对象是距今未远的时代,不就有着当事人对其经历的鲜活记忆可以凭借了吗?“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的口述史(oral history),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

常识上,我们总觉得,人们对于自己过往的经历,固然也有 “事如春梦了无痕 ”的情形,但是,它们一旦进入了人们的记忆,就得到了保存.记忆的内容就仿佛储存在仓库里的物品.虽然难免会有磨损甚至朽烂,但不管怎样,人们的记忆总是或多或少地保存了过去的真相.当然,如果你想从记忆中知道过去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你对于人们的记忆需要保持警惕.可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史学家法和史家技艺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对文字史料的勘定稽核.文字史料和记忆,不也一样要经受史家的考验和拣选吗?

最早从事口述史的人们,大致就有着这样的期待:过去的经历就尘封在采访对象的脑海深处,等待着被人唤醒.可是,几乎是在同样的时间,不同领域不同国度的口述史的实践者们,都发现了同样的现象,让人们很难再继续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记忆.人们发现,即便是在没有理由怀疑受访者主观用心的情形下,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情形.有的时候,受访者会把他在事后才可能得知的信息,掺杂到自己对特定往事的回忆之中.有的时候,受访者把自己不同时段不同经历中的各种元素,重新组装成了一桩实际并未发生的事情.脑科学和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更多地揭示了记忆作为人们应对当下的工具的一面.口述史的实践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人们往往在对往事的讲述中,有意无意地抬高自己的地位,过度强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常常把自己解释得清白无辜,而让别人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且,就同一件事情采访同一个当事人时,不同的询问方式或者不同的采访时间,都会导致不同版本的回忆.

一个有趣的事例,出现在意大利学者波特利(Alessandro Portelli)的研究中.一九四九年,意大利一家钢铁厂的一名工人,在参加反对意大利加入北约的游行 活动时,在冲突中被 枪杀.可是在二十年后波特利对诸多亲历者的采访中,很多人把此事记错了,将事情发生的背景,记成了是在一九五三年反对资本家解雇和开除工人的 活动中.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lric Neisser)则专门研究了 “水门事件 ”后尼克松身边白宫工作人员狄恩(John Dean)在参议院做证会等场合提供的证言.和别的研究相比,奈瑟的研究有着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狄恩所回忆的诸多场景,都有着当时留存下来的录音带可供比对.两相对照,很容易发现,狄恩的证言,常常会把事后甚至是 “水门事件 ”成为公众关注的丑闻后才可能得知的信息,合并到他对当时发生的事情的记忆中,也经常把本来处于边缘位置的自己的作用加以放大.记忆如此靠不住,让我们想要从中找寻过往真相的企图大打折扣,当然让人沮丧.可是,事情还有另一面.比如,波特利就发现,比起把枪杀事件和北约联系起来,工人和资本家、和作为资本家 人的国家的对抗,对受访者来说,才是更加广泛、更有意义的经历,也更能把他们战后的经历解说为融贯的一体.人们对往事的记忆会受到当下的影响,要服务于当下的需要.波特利得出的结论就是,口述史料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人们做了什么,而且还有他们想要做什么,他们相信自己在做什么,以及现在他们认为自己做了什么.美国犹太裔历史学家彼得 ·诺维克(Peter Novick)对有关大屠杀的历史记忆的研究,也很可佐证这一点.

诺维克曾经写过《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和美国历史学界》那样一部精彩纷呈的史学史著作,他另外一部著作《美国生活中的大屠杀》(此书的欧洲版另有一个书名《大屠杀和集体记忆》)也堪称才华横溢之作.大屠杀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半段,可是纽伦堡审判结束之后,战后很长时期,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欧美其他国家,大屠杀很少被人提及,有关大屠杀的记忆,在施害者、受难者、旁观者那里似乎都被湮没了.我自己去年听过一位研究大屠杀的法国犹太裔女学者的讲演,她就谈到,自己的亲人中有不止一位大屠杀的遇难者,可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她从来没有听到自己的父母说起过这个话题.大屠杀成为热点问题,有关大屠杀的纪念馆、各种形式的纪念物、电影、图书大量出现,见证者的言说被人采集和倾听,这一现象,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美国发生的.诺维克的著作想要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对大屠杀的记忆成为热潮,为何是在 “此时 ”—距离大屠杀的发生已经四十余年,在亲历者已经风烛残年日渐稀少之时?为何是在 “此地 ”—不是在大屠杀发生地的大洋彼岸的欧洲,而是在美国(犹太人占美国人口总数不过百分之二左右,其中和大屠杀有直接关联者更是为数甚少)?粗略说起来,对于有关大屠杀的记忆在 “二战 ”之后沉寂多年,诺维克提供的解释因素和别人并无太大分别:“二战 ”结束不久,分裂的东西德分别成为冷战中两大敌对阵营中的成员,国际政治的格局让大屠杀的话题变得不合时宜了;精神分析学说让我们知道,人们总是倾向于压抑难以承受的创伤记忆;作为受害者的犹太人对于自身遭遇的屈辱感,让他们觉得难以启齿等等.但诺维克对后来的大屠杀热潮的解说,倒是引起了犹太人群体的反弹和愤怒.在他看来,以华盛顿的大屠杀纪念馆、波士顿等地的大屠杀纪念碑、众多的纪录片和音像材料所象征着的这个热潮,原因当然很复杂.比如,从前的美国文化向来是崇拜西部牛仔一般的英雄硬汉的,可后来有一种将社会政治劫难的受难者在道德上纯洁化、偶像化的受难者文化(victim culture)逐渐得势,这就使得大屠杀受难者的形象,不再具有让人尴尬或者产生耻辱感的成分了.诺维克更加强调的是,此时的美国,犹太人的社会政治影响力前所未有地强大的同时,犹太人群体的身份认同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离开故土,离散了两千年的犹太人,是靠着对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传统的顽强依附,靠着自己的血缘纽带,才维系了犹太民族的身份认同的.而如今,宗教和文化传统在日益世俗化的社会中,越来越难以充当有效维系犹太人群体的因素;十九世纪以来曾经激励过众多犹太人的犹太复国主义梦想,在以色列建国以后也不复具备它从前的功能;越来越普遍的和异族的通婚,使得犹太民族的血统也越来越混杂.这一切不免让一些犹太人忧心忡忡,到了担心犹太民族会最终融化消失、让希特勒功成于身后(posthumous victory)的地步.在诺维克看来,犹太教信仰、犹太文化特征和犹太复国主义,都无法支撑当下的美国犹太人群体的身份认同.这个时候,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是,如果不是他们的曾祖父母、祖父母、他们的上一辈移民美国的话,他们就会同样经受欧洲犹太人的命运.“这就成了那个不断被重复而在经验上又相当可疑的口号 ‘我们是一体 ’的历史基础.”在诺维克看来,对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成为美国生活中的热潮,是因为它成了二十世纪后期美国犹太人身份认同的唯一共同指标,而且,这样造就的历史记忆未必对美国犹太人群体、对以色列就有利.可以想见,诺维克这样的论点,当然会在犹太人群体中引起轩然大波,足以让他被有的人视作犹太人内部的叛卖者.诺维克的论点未必就能被很多人完全接受,但他却有力地表明,记忆和当下的相关性,不亚于它和过去的相关性.

结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历史记忆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历史记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论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历史记忆能力
历史讲述人类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而人类的历史浩如烟海,因而,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他们历史的记忆能力就显得格外重。

上海爷叔保安的历史记忆
小区门口岗亭里,戴着大盖帽的是上海爷叔;学校门口戴着头盔的,是上海爷叔;邮局、银行大厅里帮着叫号的,是上海爷叔……曾经,上海爷叔做保安,是上海。

石桥街道文艺汇演现记忆抗战历史永不忘
伴随着《甲午》此起彼伏的枪炮声,在光影交织中,朗诵者高亢激昂的声音将人们带到了多年前烽火硝烟的抗日战场……近日,石桥街道主办的“铭记历史,圆梦。

东亚文都视角下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记忆景观设计
摘 要: "失忆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盲目快速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失去了记忆,新城千城一面,缺乏文化内涵,城市特色缺失。泉州作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