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陶诗论文范文写作 论陶诗韵味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陶诗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2

论陶诗韵味,这是一篇与陶诗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陶诗论文参考文献:

陶诗论文参考文献 诗潮杂志现代诗投稿

摘 要:韵味是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亦是诗歌评价的重要标准,其主要内涵是指“有余意”“有余味”,本质是读者的一种感觉.古人认为陶诗臻于至境,主要是因为其有韵味.本文认为陶诗的韵味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有“奇趣”,二是有“至味”.其“奇趣”主要表现为反常合道,其“至味”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诗化和常言中含至理.

关键词:韵味 陶诗 奇趣 至味

陶渊明诗风平淡,似已成古今定论.但是,如果我们论及陶诗之时,仅以平淡概之,必是大谬不然.明代黄文焕在《陶诗析义·序》中曾说:“古今尊陶,统归平淡,以平淡概陶,陶不得见也.”清代龚自珍亦有诗云:“莫信诗人竞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基于此,我们欣赏陶渊明诗歌之时,似应透过其看似平淡的表象,去深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意味.这种深藏于陶诗中的意味,仅凭聪明才智是品味不出来的,年少轻狂不谙世事者亦品味不出来,诚如宋代黄庭坚所云:“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每观此篇,如渴饮水,如欲寐得啜茗,如饥啖汤饼.今人亦有能同味者乎?但恐嚼不破耳.”陶诗之中的这种需要经历岁月沧桑洗礼才能“嚼破”品味的特殊之“味”,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正是我们古典诗学中所经常谈及的“韵味”.宋人推崇陶诗的平淡之美,无疑是发现了陶诗平淡的表象下所蕴含的深长韵味.

韵和味,是传统诗学批评中两个关系密切的美学术语;韵本源于音乐,味发生于烹饪,在感官上分属于听觉和味觉,但后人常把它们合而言之以论诗.韵,语源于音乐.《说文》《广雅》皆训韵为和,《尚书·尧典》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之句,曹植《白鹤赋》有句曰“聆雅琴之清韵”,嵇康《琴赋》亦有旬日“改韵易调,奇弄乃发”.可见,韵初始不但有形容音乐的互相唱和之义,而且还指音乐所达到的一种美妙的境界.韵,作为一个文艺批评术语,经历了一个由论音乐到论人,再由论画推而论诗的过程.②自古以来,雅韵清音、高人韵士、诗画神韵也一直是士人艺术家对最高人格和艺格的追求.味,《说文》训为“滋味”.以味论诗,要早于以韵论诗,《文心雕龙·情采》篇云:“繁采寡情,味之必厌.”钟嵘《诗品序》批评玄言诗“淡乎寡味”,推崇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这说明早在南朝齐梁时代就已经有以味论诗的风气了.此后,晚唐司空图在《和李生论诗书》中明确提出了“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著名观点,并认为诗歌应该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味”,把韵味作为品评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苏轼继承了司空图的观点,并将其标举为“美在咸酸之外”.我们把韵和味合论,是因为古人在品评诗歌之时,常常把它们相提并论,如《文心雕龙·声律》篇云:“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上述司空图的诗论亦是如此.特别是在宋人诗论中,他们不但经常韵味同论,而且常常把韵和味作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加以推崇.如宋人张戒就认为诗以韵胜的曹植为古今诗人第一,苏轼也认为陶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陈善《扪虱新语》亦载:“乍读渊明诗,颇似枯淡,久久有味.东坡晚年酷好之,谓李、杜不及也.此无他,韵胜而已.”现代美学家们则把“韵味”等同于“韵”,如乐黛云等编的《世界诗学大辞典》就明确说“韵,也称韵味”.

明确了“韵”和“味”之关系,再来探讨“韵味”的诗学内涵,我们这里采纳宋人范温的观点,范温《潜溪诗眼》有专文《论韵》,其文曰:

有余意之谓韵等凡事既尽其关,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关.夫立一言于千载之下,考诸载籍而不缪,出于百善而不愧,发明古人郁塞之长,度越世间闻见之陋,其为有包括众妙、经纬万善者矣.且以文章言之,有巧丽,有雄伟,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隐,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则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备焉,不足以为韵.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观于世俗,若出寻常.至于识者遏之,则暗然心服,油然神会.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也.其次一长有余,亦足以为韵;故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如此之类是也.

“有余意之谓韵”,这就是范温的观点.“有余意”其实就是有余味.范温认为书画文章皆以有韵为最高境界,有韵才能尽善尽美,无韵则亦无美.这确实是极有见地的.在我国古代诗论史上,如此系统论述“韵味”这一审美范畴的,唯范温一人而已.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说:“吾国首拈‘韵’以通论书画诗文者,北宋范温其人也.”钱先生也曾给“韵”下定义日:

诗之道 ,不贵详尽,皆须留有余地,耐人玩味,俾由其所写之景物而冥观未写之景物,据其所道之 而默识未道之 .取之象外,得于言表,“韵”之谓也.

显然,钱先生吸收了范温的观点,先生所云“未写之景物”,“未道之 ”,“取之象外,得于言表”的这个“韵味”,其实正是读者阅读欣赏诗歌之后所体味到的意蕴情趣.

明确了“韵味”的诗学内涵,我们再来品读陶诗的韵味.

陶诗,正如魏晋时期其他文人五言诗一样,当属于钟嵘《诗品序》中所云,是“众作中之有滋味者也”.据笔者研究,在具体理解陶渊明诗歌上,或者说在对陶诗的感觉上,古*陶诗者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那就是以苏轼为代表的“奇趣”说和以范温为代表的“余意”说,换言之,陶诗之“韵味”主要就表现在有“奇趣”和有“余意”上.下文亦从这两个方面讨论陶诗韵味.

陶诗有“奇趣”,这是苏轼首先提出的观点.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云:“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此为以“奇趣”论陶诗之始.然何谓“奇趣”?苏轼借评柳宗元诗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其“奇趣”涵义的范例,其《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可见,苏轼所理解的“奇趣”正是以“反常合道”为特色.苏轼认为韦应物、柳宗元诗“发纤械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并认为柳宗元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可见,“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亦可以之评价陶诗.结合另外两处评价陶诗之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我们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苏轼这些评陶诗之语几乎都由截然相反的两种感觉组成:纤秾一简古、至味一澹泊、质一绮、癯一腴、外枯一中膏、淡一美,每一组都是反义词,这些看似矛盾而实合情理的感觉,就是苏轼所讲的“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就是典型的“反常合道”.苏轼能在李杜韩柳诸大家之外,独推重陶诗,固然是“于其为人,实有感焉”,但和陶诗这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也是不无关系的,也可说是苏轼第一次在文学史上发现了陶诗的“奇趣”之美,并进而把这种“寄至味于澹泊”的美学风范大力加以提倡,使之成为宋代诗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功莫大焉.

结论:关于陶诗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陶诗夫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陶渊明诗两首赏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作为古代名家常被选入中学教材,有论者凭自己的感悟、体验去解读,去鉴赏,见仁见智。从陶渊明427年去世算起,至今。

陶诗中的语文教育智慧
一、语文:用书如用刀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了“大语文”。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又有人提出了“小语文”。一前一后,间隔约30年,这正应了那。

陶渊明饮酒诗和其人生抉择
摘 要:陶渊明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一生愛酒,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将饮酒诗作为创作主题的诗人,且是大量。

豆瓣的诗和远方钱途未卜
试水被称为“文青大本营”的豆瓣,现在想踩准付费内容大潮的节拍。3月7日恰好是豆瓣成立12年后的第一天,豆瓣颇为高调地上线了“豆瓣时间”这一付。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