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黄河清论文范文写作 黄河清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黄河清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9

黄河清,该文是关于黄河清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黄河清论文参考文献:

黄河清论文参考文献

2017年10月11日上午,102岁的朱显谟在西安辞世.

上世纪80年代初,朱显谟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该方略实施下,黄河流域治理已见成效,黄河流失土壤泥沙已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

如今,黄河水清,斯人逝去.

红壤、黄土、老饭盒

朱显谟留下的遗物中,有一只带手柄的不锈钢饭盒,朱显谟叫它“食盒子”.30多岁刚参加工作时,朱显谟就带着它做野外调查,一直到退休还在使用.朱显谟的女儿朱琳说,这只老饭盒见证了父亲研究红壤和黄土的岁月.他的毕生研究都与土壤有关.

朱显谟是上海人,生于1915年.1940年,他在国立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同年考入地质调查所,师从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并在其指导下,开始研究江西的红壤.他的第一项学术成就即与红壤有关.

1948年,朱显谟对江西红壤进行综述,包括红壤的分类、成因、特性、利用建议等方面.根据研究,他提出,江西境内的红壤不是近代气候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是古土壤和红色风化壳的残留以及红色冲积物的堆积,而不是现代生物气候的地带性土壤.这一新见解,在当时的土壤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并遭到质疑.但他坚持已见.直到40多年后,1983年,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相关实验,印证了他的理论.

红壤之后,则是黄土研究.20世纪50年代,朱显谟前后参加四次黄土高原土壤和土壤侵蚀调查,集中研究了土壤侵蚀分类和侵蚀区划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一系列创新性见解和研究成果,成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研究的奠基人和引路人.

1959年,考虑到国家的需要和自己的科研方向,朱显谟举家从南京搬迁到陕西武功县的偏僻小镇杨陵,彻底扎根黄土高原.

现年80多岁的李玉山说起朱显谟迁徙之举,赞不绝口.李玉山是朱显谟的老同事,也是我国土壤水分和水土保持领域的老科学家.

李玉山说,当时杨陵条件特别差,买面粉都要提前拿着旧面粉袋去才能买上,很多科研人员虽然为了科研追求来到此处,但大多是只身前来,或者是把小孩留在北京等老家生活、接受教育,全家都迁来的很少有.“这种精神真的很不容易!”

抓住“治黄”的牛鼻子

1954年秋,朱显谟参加了陕北绥德韭园沟水土保持的规划工作.在考察土壤侵蚀情况时,朱显谟总结当地农民的水土保持经验,如挑水沟、大坝堰等.分析之后,他认为应该把生物手段和工程手段结合起来,积极改善土壤,增加期保蓄水分、抵抗侵蚀的能力.这种以植被保护为核心的治理经验,后来也成为治理黄河泥沙含量的重要手段,是朱显谟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的核心.

韭园沟是黄河沙土保持生态工程示范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至今明显.朱显谟去世后不久,他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刘宝元正好在陕北出差,韭园沟在这次的考察范围内.刘宝元介绍,在今年陕北7.26暴雨中,韭园沟地区经受住了考验,和其他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待完善的地区相比,水土保持能力突出.在刘宝元看来,老师当年的研究意义重大.

治理黄河,减少黄河的含沙量,一直是朱显谟的心头牵挂.在他看来,黄河之所以为“黄河”,主要原因在于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朱显谟一直把陕甘交界的子午岭看作是黄土高原治理的样本,以及“黄河水清”的重要突破点.

子午岭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明朝之前,子午岭的土地耕种系数很高,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地.随着人类活动的破坏,明代以后,子午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清朝时期,子午岭的次生林逐渐自发性恢复.

上世纪50年代,朱显谟看到这块黄土高原的森林草坡后,便把这里视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治理黄河的希望所在.他认为,只有研究清楚子午岭没有形成水土流失的内在机制,才能找到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长久有效途径.随后,朱显谟带领30名左右的考察队员在此进行大量实验.荒郊野岭中的观测站,没有灶台、笼屉,他们自己动手做;没有电,油灯就13个人合用一台.条件异常艰苦.

原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田均良认为,朱显谟的想法不是从建设者、生产者角度提出来的,而是从科学家角度提出的,是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结合得出来的.“他总和我们强调解决问题要抓牛鼻子,植被恢复就是他认为的治理黄河的牛鼻子.”田均良说.

黄河不清 死不瞑目

研究黄土高原50多年,朱显谟先后撰写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塿土》《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等专著.

上世纪80年代初,朱显谟提出以迅速恢复植被为中心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即“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这一方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肯定.

为了推广“28字方略”,在最后的30余年里,朱显谟先后5次发文论证该方略的科学性.“五论”,是朱显谟40多年的土壤研究和考察实践的总结,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治理与土地利用具有战略性意义.

2008年,93岁的朱显谟对媒体直陈心愿:“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这番话,他多次跟学生、同事们说过.

刘宝元记得,90多的老师反应渐钝,叫不准人名,可说起土壤学、黄河治理,他头头是道.

2012年,刘宝元把黄河含沙量从每年十几亿吨减到2、3亿吨的事实汇报给老师.朱显谟清晰回答:“黄河水‘清’了,我就能放心走了啊.”

5年后的2017年9月,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发表黄河变清调查的报道.報道称,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据5月实测数据显示,黄河含沙量不超过0.8公斤每立方米.

朱显谟在这则新闻发表的一个月后辞世.

朱显谟去世后,田均良撰文悼念:他是土壤发生学理论执着的探索者、古土壤研究的开拓者、黄土高原土壤研究的奠基者、水土保持研究和群众经验密切结合的践行者、‘黄河清’之梦的执着追逐者.

身边人记得,朱显谟晚年时还回忆,在高中全班同学纪念册上,他的留言是“将来当一名科学农民”.

田均良曾撰文剖析:“朱显谟先生无论在野外考察或农村蹲点时,始终坚持农民的智慧和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的研究方向.现在采用的黄土高原地貌形态概念塬、梁、峁等,是朱显谟根据农民的语言,大力倡导而流行,并成为国际上的通用词.他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充分渗透了科学和群众经验结合的智慧.所提倡的简明易行的生态建设措施,就是在总结黄土高原农民几千年来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正反经验基础上提升精炼而成.”

晚年听秦腔

在五论“28字方略”后,朱显谟因为身体原因,参加学术会议的次数逐渐减少,晚年生活真正开始.

退休后,朱显谟一直跟女儿朱琳住在一起.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楼.朱琳今年67岁.3岁时,她就跟着父母来到陕西,后来参加工作,在科研单位退休.

朱琳说父亲晚年会“蛮不讲理”.朱显谟快100岁的时候办.一看照片,他非说不是自己.“见到家里人,他就说‘重办,必须要重新办,你们弄错了,这哪能是我’.”闹了几个月,家里人就同朱显谟的学生们商量,用工作证的卡片来“骗”他.

关于老人的点滴旧闻,常被翻起,令人感佩.

田均良记得20多年前的一桩小事:朱显谟到所里报销医药费,把部分挑出来,不让报销,有备注:“老伴的药”.“老先生从不让老太太的看病费在他的账上报销,更不让我们拿去报,”朱琳解释说.

晚年的朱显谟好听秦腔,或许因为,他心中有个跟黄土地割舍不了的情结.

两年前,100岁的朱显谟住进医院静养.他开始说不清话,离不开呼吸机和遍布口腔、鼻孔的透明管子,到后来,他不会说话,见人就笑.再后来,他只能靠手微微颤动表达对外界的感应.

朱显谟去世后,朱琳把父亲用过的老家具留在了家里,许多老物件属于上世纪40年代.过去,她曾想换掉家里的老家具,可想到父亲好几次捡回她扔掉的旧东西,就打住了.现在,她会看着这些老物件发呆,睹物思人.

朱琳说,父亲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月里,每天要么盯着天花板,要么闭目养神,他的眼角总会流泪.

结论:适合黄河清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黄河清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黄河变清,是利是弊
受访专家大多倾向于认为,“黄河清”的出现总体上是水土保持等措施取得成效的表现,但也要防止因生态发生变化可能产生的隐患。近日,《瞭望》雜志报道称。

黄河企业之经营管理
摘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黄河开发自己的企业,开展企业经营工作已经三十余年,成果不可谓不大。但有成绩,也有不足。本文以山东黄河河务局黄河河。

关于加快济南市长清区经济
摘要:长清地处济南市西南部,是济南都市圈的主要交通枢纽所在地。近几年长清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济南其他几个区相比,经济实力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从。

关于厘清地方政府和国企关系
摘要: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国有企业改革要达到目的,但前提条件是国有企业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