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材料浏览

关于完美主义论文范文写作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自尊权变性影响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完美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8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自尊权变性影响,此文是一篇完美主义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完美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完美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我是谁的大学生论文大学生恋爱观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

摘 要:完美主义和诸如焦虑、抑郁和自杀观念等在内的心理问题相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考察了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现状,并通过探究自尊权变性对完美主义形成的影响,以期从自尊权变的角度为缓解完美主义的消极影响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自尊 权变性 完美主义 大学生

一、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学生已近2548万人,连续十年呈增长趋势,加之近年发生的多起校园事件,这一群体及其心理健康越来越引人关注.

完美主义是个体内在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追求高标准.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指出完美主义和很多心理问题相关.除了和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三种人格障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完美主义和失眠、社交焦虑、抑郁、自杀观念等身心困扰也有着显著的正向关联,另有研究发现完美主义能有效地预测自杀行为.

那么,完美主义倾向是如何形成的呢?根据“社会期望模型”的观点,如果个体幼年期获得父母的积极评价是有条件的,甚至要求达到很高的标准,那么个体就会形成完美主义倾向,意味着这种倾向是由他人的积极评价所驱动的.相关临床经验显示,在一些不含他人评价意味的事物上,完美主义者并不会有过高的要求,即完美主义者强迫式地追求完美,可能是出于对他人积极评价的渴望.这就将个体追求完美的驱动力引向了自尊权变性.

自尊权变性考察的不是个体的特质自尊水平,而是个体如何维持、保护甚至提升自尊.Crocker等人认为个体的自尊都是有条件的,即在基本特质自尊的前提下,人们都需要某些条件的满足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但是,不同个体会以不同的条件来维护自尊,而这会对个体产生诸多影响.当个体以“他人认可”和“超过他人”来维持自尊时,就可能驱动个体追求完美来得到别人的认可或优于他人以维持自尊,并逐渐形成完美主义人格.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研探究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现状以及完美主义的形成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可以减少完美主义消极影响的解决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和工具.选取浙江地区三所综合性普通高校,针对在校的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测量被试的完美主义倾向,共5个维度,27个题项,里克特5点评分.采用Shachar编制的《依赖自尊量表》测量被试的自尊权变于“他人认可”和“社会比较”的程度,两个维度,8个题项,7点评分.

(二)调查和分析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集体施测,问卷当场发放并回收,两个问卷的施测顺序随机.数据经录入整理后,采用SPSS11.5进行分析.

三、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现状

大学生完美主义总分平均81.81分,根据冯泽永等人基于《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所建的常模,该完美主义的程度属中等,具体维度上表现为“担心错误”最低而“条理性”最高,其他维度处于中等值.说明大学生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完美主义倾向,并突出表现为对条理和整洁的追求,同时伴随一定的高期望、高标准和行动疑虑.

差异分析的结果发现,性别、年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性别方面,男生在“个人标准”和“父母期望”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即男生对自己有更多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并感知到父母对其的高期望,这可能和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有关.

年级方面,不同年级学生在父母期望、个人标准、担心错误和行动疑虑以及完美主义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LSD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大二学生的分数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学生.这和既往研究不一致,唐辉一等人的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不存在年级上的差异,而董雪等人的研究则显示大一学生在父母期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由于几项研究针对的是不同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因此可能和不同地区高校的学业安排、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有关.我们认为,由于本次调查的时间点在高校的第二学期期末,此时,大一学生往往在新的学校获得了初步适应,并逐渐确定自己在其中的定位;大三学生即将步入大学的最后一年,一般此时就业、考研等方向已经确定.而大二学生面临的情况就相对困惑:新学校的生活已逐渐让其失去新鲜感,而新的方向并未明确,此时个体很难从特定的渠道获得价值和意义(自尊),而对自我的高标准恰可以在迷茫中给个体带来这种意义感,却伴随了行动疑虑、担心错误等不适应症状.

四、自尊权变性对完美主义的影响

为了探究自尊权变性对完美主义形成的影响,本研究渐进做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差异分析,以确定两者的关系.

(一)相关分析.依赖自尊总分和完美主义总分存在显著的较强正相关,意味着个体的自尊越依赖于他人认可或社会比较,其完美主义倾向越强烈.具体来看,一方面,“自尊权变于社会比较”和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呈显著的较强正相关,说明越是追求过高个人标准的个体,也越渴望比他人优秀.另一方面,“自尊权变于他人认可”和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担心错误、行动疑虑、父母期望等四个维度呈现显著的中等程度正相关,意味着将自尊建立在获得认可基础上的个体,往往表現出完美主义的不适应症状.表1完美主义和依赖自尊的相关结果

(二)回归分析.以完美主义为因变量,依赖自尊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β等于038,P<0.001),即依赖自尊可以预测个体的完美主义倾向.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自尊权变于社会比较”和“自尊权变于他人认可”可以显著预测完美主义,并共同解释完美主义48.1%的变异.其中,“自尊权变于社会比较”可以单独解释完美主义总变异的46%,说明渴望超越他人、比他人优秀的个体更可能具有完美主义倾向.

(三)差异分析.首先,以依赖自尊总分排序前后各27%的观测值为标准划分高低依赖自尊组.其次,参照冯泽永等人所建的常模,划分完美主义者和非完美主义者.再次,统计高、低依赖自尊组中的完美主义者和非完美主义者的比例.

结果发现,高依赖自尊组中典型完美主义者占70%,并且不存在非完美主义者.表明“高依赖自尊组”的被试均为完美主义者(70%)或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30%).意味着,当个体的自尊依赖于“他人认可”和“社会比较”时,也更可能是完美主义者.

表2高低依赖自尊组中的完美主义者和非完美主义的比例

五、减少完美主义消极影响的建议

总体上,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预测性,和抑郁、自杀观念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但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往往很难短期内改变.因此,无论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抑或高校的学生管理,降低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就显得很重要.

完美主义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但就本文的考察角度和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依赖于他人认可和优于他人以维持自尊的个体,往往具有完美主义倾向.我们认为,一方面,个体追求完美是为了可以超越他人、比他人优秀,并以此维持、保护他们的自尊;这些个体的自尊是“基于能力的自尊”,即他们往往价值感较低,而通过能力感的提升来弥补.另一方面,个体追求完美也可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以此维护自尊.

因此,我们以为,通过改变人们追求自尊的方式,或许可以减少他们不切实际追求完美的动力,即学生需要将自尊的维持建立在内部的、自控的领域里,而不是认可、比较等外部、非可控的领域.具体上,一方面,学生需要找寻自己喜欢的、内心认可的事情,或是完全内化了的外部标准,因为这些领域本身就可以产生自我价值,因此也不需要强迫式地追求过高的标准.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供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尤其关注二年级这一特殊的时期,帮助其摆脱困惑、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定向,如开展自我认知调查并针对性地进行成长咨询.

结论:关于完美主义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完美主义者的心理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大学生完美主义和自尊的关系
[摘 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我认同的关系,以及自我认同是否在完美主义与自尊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我认同、自尊(RSES)、。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思路
摘 要:高校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利用校园网构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一个多途径的。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动机激发
摘 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怎样对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机进行更好的激发,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生自身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