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因地制宜论文范文写作 因地制宜取舍有度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因地制宜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9

因地制宜取舍有度,本论文可用于因地制宜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因地制宜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因地制宜论文参考文献:

因地制宜论文参考文献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最关键的要求是,教师能够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通过对教材的重组和重构,帮助学生寻求真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然而,对于哪些知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建构又包括哪些知识,这些并不是教师随心所欲可以取舍的.因此,立足对课程标准的深度解析,对教材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恰当处理,是用好“科学教材”教好“科学学科”的重要保证.

一、教材内容的取舍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很符合笔者所在地区的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大胆使用.但是由于课程标准只有一个,而且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出来的科学教科书又是面向全国的,所以不可能所有的内容均适合全国各地.正是因为如此,科学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在尊重科学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时,按教材上的要求是指导学生种植“凤仙花”,并观察其一生.但是考虑到笔者所在的衢州地区凤仙花种子比较稀少(虽然学生的学具袋中有种子,但成活率不高),不容易找到,不利于学生普遍种植.于是,在教学中,笔者将这部分内容改成了种植丝瓜.改种丝瓜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从学生的种植角度考虑,丝瓜在当地非常常见,好种易活,方便学生种植;二是从单元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种子、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以及植物身体各部分是怎样组成的.丝瓜的种植,完全能够满足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三是从课堂教学的实际考虑,3月底4月初,是丝瓜的最佳播种时间,和教材的进度也恰好吻合.于是笔者动员学生、发动家长,将丝瓜种在房前屋后,甚至阳台花盆里,爬在防盗窗上都可以.这样,观察丝瓜成长的一生,将伴随着 个学期的科学学习.

一个学期下来,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绝大部分学生都亲手种植了丝瓜,而且全部都有了收获.学生们都很高兴,因为他们不但看到了丝瓜生长的全过程,而且收获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和家人分享了丰收的喜悦.学生对科学课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不少学生表示,以后还要继续种丝瓜、南瓜及其他植物,进一步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甚至是重新编写,更能体现科学课的精神,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教学时间的取舍

科学是一门非常受当地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的学科.虽然在教科书上,每个教学内容都安排了教学时大致所处的时间和一个内容大致所需的时间.但它并不是硬性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精减或延长.对于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也可以进行灵活的处理.

(一)整组单元调整顺序

有些教学内容受季节的制约比较大,为了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在最佳的时间开展,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调整各个单元的先后顺序,展开教学活动.

比如“观察蜗牛”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将其编排在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如果依据教学进度,观察活动要在10月中旬以后才能开展,而这个时候衢州地区已过了中秋节,天气比较寒冷和干燥,蜗牛比较难找而且行动也变得不灵活了,不利于观察活动的开展.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就将教材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将第二单元和第一单元对调了教学顺序,一开学就先进行观察记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组内容交叉进行

根据科学学科的教学特点,有时候还可以将两组或几组内容拆开,穿插起来进行交叉教学.

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一、第二单元分别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可能是出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考虑,编者将两个内容各编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碰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过程,无论是先观察“丝瓜的一生”还是先观察“蚕的生命周期”,都存在着动植物的成长速度跟不上教学进度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进行真实而深入的探究活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突发奇想,能不能将两单元内容拆开交叉起来一起上,先上一节植物,再上一节动物,这样交叉进行,教学的进度不就基本上和生命成长的速度同步了吗?

事实证明,这样两组内容交叉起来同步推进的方式,不但没有使植物和动物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稀里糊涂.相反,由于两个内容都是讲生命的成长,再加上学生都进行了同步的观察和探究活动,这样将动植物的成长过程比照起来教学,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更加深刻,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学生也学得更加投入.

三、教学方式的取舍

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作为一个工具时,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成为如何帮助学生寻求真知和建构知识;要帮助学生寻求真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前提就是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深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在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提炼探究的成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溶解》这一单元时,《溶解的快和慢》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更是难点.因为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科学的知识.为了打开学生探索新知的大门,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笔者就颇费了一番心思.

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会发现溶解的快和慢学生在生活中是有一定的亲身体验的.再分析教学内容,则发现本课探究的关键点在于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所以笔者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式.1.生活提炼.让学生回顾自己吃雪糕的经历,提炼出物质的溶解可能和温度、搅拌甚至物质形状的大小有关;2.探索新知.在提炼了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以“食盐”为样本,开展小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分别验证温度、搅拌甚至形状大小是否能改变食盐的溶解速度.在活动中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对比情况就可以了;3.课外延伸.经过饶有趣味的课堂探究活动,学生大多意犹未尽.“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这一教学内容,就很自然地可以向课外进行延伸.

这样的教学方式,科学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科学探究活动不是为探究而探究,而是为了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课外探究活动自然就成了学生主动的、快乐的“娱乐节目”.

总之,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时,不管是教材内容的增删、教学时间的灵活掌握,还是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都必须以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取舍,切不可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在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时,需时刻把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可以保持和发展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将有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今后科学课程的学习.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四小学 324000)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因地制宜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因地制宜和有的放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因地制宜中国城市智慧路径
全球智慧城市的实践经验智慧城市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对它的认识有待深化,目前智慧城市尚未形成共。

因地制宜居住区人车分行模式
【摘要】本文以大连软件园东沟地块概念规划为例,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采用 “人车分行”模式的探索和尝试进行介绍。【关键词】居住区;人车分行。

因地制宜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关注差异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区域因发展阶段不同,其建设重点也应不同。通过对不同区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践对比分析,梳。

设计师要做平衡而非取舍
今年四月,意大利米兰家具展,著名工业设计师杨明洁有两件作品参展。作为第一位携作品进入米兰家具展主展场的华人设计师,而与意大利NATUZZI合作的。

相关频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