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庄子中道论文范文写作 神秘主义抑或怀疑论老子、庄子中道和名言关系探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庄子中道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神秘主义抑或怀疑论老子、庄子中道和名言关系探析,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庄子中道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庄子中道论文参考文献:

庄子中道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投稿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摘 要:

《老子》和《庄子》通过对名言表达能力的怀疑,提出了道不可言说的主张,从而赋予道不可认知的神秘色彩.然而,通过对《老子》和《庄子》中道和名言论证过程的重建,就可以揭示道的形而上学性以及道和名言关系所蕴含的两个内在区别:一个是重视综合和体悟的认知方式和重视分析和论证的认知方式之间的区别;另一个是依赖于经验且可以验证的知识和不可确证的形而上学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 道;名言;论证;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112-05

在中国哲学中,“名言”是和“名实”、“名辩”相联系的一个概念,三者同属认识论.对应西方认识论,名言可以被近似地当作描述人们经验、思想和信念主张的命题或命题集合.在先秦哲学中,关于“认识是否可能”的问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一般经验知识是否可能?第二,对“道”或“真知”的认识是否可能?对于前者,儒家和墨家持肯定态度.如孔子、荀子和墨子都讲正名.道家虽对此没有专门论述,但也没有否认日常经验知识的获得.而“道”或“真知”是否可以用名言来把握就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大争点.[1] 各家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并给予不同回答.儒家和墨家持积极态度,特别是荀子.他不仅认为道可以把握,而且指出认识道需要通过“虚壹而静”的途径.《荀子·解蔽》中说: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

《易传》虽然认为名言不能把握“天道”,但是通过“圣人立象、设卦、系辞”就可以直观“天道”,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天道”可知论.和此相对,《老子》和《庄子》认为道不能用名言把握,因此是不可认识的.这一观点及其论证在哲学史上极为重要,为此后在哲学、文学以及绘画领域开展的言意之辩开启了帷幕并确定了基调.为了分析其论证的可靠性和揭示其结论的内在特点,本文依次重建了《老子》、《庄子》中“道”和“名言”关系的论证过程.

一、《老子》中“道”和“名言”

论证过程的重建

《老子》中表明“道”不可言说最直接的表述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第一和第三个道、名都是《老子》的专有名词,用来指称和命名最根本的、不可认知的那个东西,而第二个道和名作为动词,有言说、表达之意.由于作为专有名词的道和名指称同一个东西,且“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结构相同,因此,笔者只对前者做论证分析.

(一)两个前提的推导

“道可道,非常道”作为结论,应该是从前提按照逻辑规则推演出来的.现在我们来重建论证的前提和过程.首先,把“道可道,非常道”翻译为日常语句就是“道是不能言说(认识)的”.把这个命题进行还原就形成完整的语句:人不能认识道.而要做出这个判断就必然涉及两个认知环节:一是人的认识能力,二是作为认识对象的道.把“道是不能认识的”这个命题作为结论,在前面两个认知环节的维度上,推论的前提有且只有两种可能:

§1人没有认识能力并且如果人没有认识能力,那么人就不能认识道.

§2人有认识能力并且如果人有认识能力,那么人就不能认识道.

用K表示知识;a代表任何具有健全认识能力的人;p表示命题:人没有认识能力;q表示命题:人不能认识道.那么上述两类前提可以形式化为:

§1′: Kap∧(Kap→Kaq) §2′:瘙 綈 《Kap∧( 瘙 綈Kap→Kaq)

由此可见,在逻辑语法层面,前面两类前提都能有效地推出结论“人不能认识道”.但为了确证这个结论是否可靠还应该对两类前提进行逻辑语义分析.下面笔者依次分析这两类前提为真会产生什么样的认识结果.

(二)第一类前提的分析

第一类前提是由“并且”作为联结词形成的合取命题.如果这个合取命题为真,就要求两个合取支命题同真.首先看第一个支命题“人没有认识能力”.如果这个命题为真,则必然导致悖论,即必须肯定它为假.具体来说,如果“人没有认识能力”为真,那么,这个真命题本身就不会形成,或者说,我们至少具有“‘人没有认识能力’为真”这一知识.如此一来,就必须接受人有认识能力这个现实.既然如此,“人有认识能力”就为真,而第一类前提也就转变为第二类前提.

另一个合取支命题“如果人没有认识能力,那么人就不能认识道”是逻辑蕴涵式.从命题表达的意义本身来看,如果人没有认识能力,显然就会得出人不能认识道.前面已经证明“人没有认识能力”为假,也就是说,第二个支命题的前件为假.在逻辑语法层面,前件假,不管后件是真是假,逻辑蕴含式恒真,或者说,从“人没有认识能力”为假并不能推出“人不能认识道”的具体真值.但在二值逻辑系统中,其真值只能有两种可能:要么为真,要么为假.在逻辑语义层面,由于“人有认识能力”为真,第二个支命题就有且只有两种可能情况,具体表述为:

§1.1如果人有认识能力,那么人就能认识道.

§1.2如果人有认识能力,那么人不能认识道.

第一种可能情况属于强的可知论,这和《老子》和《庄子》中道的不可知论不相符,故不作具体分析.而第二种可能情形和第二类前提的第二个支命题相同,因此在分析第二类前提时再作说明.

(三)第二类前提的分析

第二类前提的第一个合取支命题是“人有认识能力”.从常识的维度看,其合理性显而易见.但要对其进行逻辑辩护就应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从认识结果分析.尽管有极少数怀疑论者否认人有认识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否认我们具有知识,至少在常识层面.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具有认识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辩护.第二,从论证系统的外部进行反证.中西方哲学都有对认识论进行反思和怀疑的内容,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是形成了自古希腊延续到现在的怀疑论传统.其中,笛卡尔对外在世界和休谟对经验知识的怀疑成为近代以来西方认识论必须要解答的难题.但反过来看,这种反思和怀疑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人有认识能力.如果人没有认识能力,就没有正常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谈不上对自身的反思和怀疑.换句话说,反思和怀疑都要立足于一定的认识能力和知识之上.由此可知,“人有认识能力”为真.

结论:关于对写作庄子中道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庄子的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人民性和现实性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理论内容和现实内容。因为中国梦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主旨,这就将今天的中国与170年来的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训根本途径
提要: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形势下,提高广大新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水平,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对马克。

退休年龄、养老待遇和劳动关系相关问题
摘要:退休年龄和养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内容,我国在退休年龄上有规定,只要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均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养老金。但同时也。

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关系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会计、财务管理与审计这三大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支柱,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科学性和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