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接受美学论文范文写作 学和接受美学中读者处境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接受美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9

学和接受美学中读者处境,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接受美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接受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接受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护理学论文题目生物信息学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

内容摘 要:无论是传统的阐释学或是接受美学,都没有将读者作为作品意义的唯一创造者.这也许是为了避免了读者权力的过分膨胀,以致出现完全随意的主观主义.由此,伟大的思想家们不论偏激还是客观的批评理论,尽管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都肯定了读者对于文学批评的意义,但读者在获得肯定的同时也受到许多局限,甚至陷入迷惑、困境和悖论,犹如张扬个性却带着镣铐的飞翔.

关键词:阐释学 接受美学 读者处境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阐释学已经注意到了读者对于实现作品价值的意义,其后德国以尧斯、伊瑟尔等人为代表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进一步将重心转移到读者.这是对主导西方文艺理论界达半个世纪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的最强有力的冲击.在诠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讀者似乎终于掌握了话语权,可以光明正大地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来诠释文本,甚至赋予作品意义.然而仔细阅读它们的部分理论,却常常可见永恒的文本、全能的作者、伟大的传统在其中悄悄伸手,扼住读者的翅膀,使读者这个主体在行使自己阐释权利时常常陷入一种迷惑的处境.

传统的阐释学家们已经意识到读者即阐释者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始终坚信作品的意义就是作者在书写时的本意,正确的理解是阐释者在科学方法指导下,消除了先入之见和误解之后的产物,作者的意识、他的自我和本义才是阐释的终极目标.

美国批评家赫希是这种传统阐释学在现代文论中的典型代表,他十分明确而坚决地主张,作者是阐释的终极权威.这源于他对于“客观批评”的追求.因为想要寻找到一条判断批评是否客观的恒定“准绳”,便只有将作者奉上神坛.他的这种观念明显地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意义”和“会解”两个不同的概念上.他认为,“意义”就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是作者赋予文本的全部精神.确定真实“意义”是对文本唯一的正确解释.他并不否认,一部文学作品对于不同的时代的不同读者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但那些都只是读者的“会解”.实际上,这种观念将作者的“意义”上升为永恒的真理,而将读者的“理解”贬低为变幻的误解.读者在赫希这里虽然获得了自由想象的权利,然而他们的思考却并没有获得赞许的微笑和庄严的尊重,处境依旧尴尬.

赫希的阐释学给予读者强大的束缚,不仅是“带着镣铐跳舞”,更要“带着镣铐”奔向作者,无限趋同作者本义.读者如果想探寻真正的价值意义,就必须先消释自我,将自己变为一片真空,一块透明体,以便不带任何偏见和属于自己的杂质,原原本本地把作者的本意复制出来.这种观念不由让人联想起艾略特的那个经典的比喻.他用“一条白金丝放在一个贮有氧气和二氧化硫的瓶里” 的化学反应来比喻创作过程中诗人的心灵起的催化剂作用.他认为诗人像白金一样,促成了作品的产生,但是完成了的作品中不应该掺杂诗人个人的成份.艾略特的这种“非个性化”的创作理论实际将作者看作一架精密的创作仪器,只有不染纤尘,才能准确运行,创造出完美的产品.这种“保持纯净”消除个人杂质的理念同赫希对于完美读者的要求十分相似.同样具有相似点的是,艾略特认为每一个作家个体都要有对于文学传统皈依的意识,他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如果有幸进入文学传统,就会对整个体系做出细微的调整.这实际是在以一种强大的压力要求每个个体作家意识到自己创作行为的可能后果,从而更加谨慎地尊重伟大的创作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这也许是对作家创作个性的束缚.同样的,赫希的理论也在无形中给予了读者即阐释者这样的压力.艾略特和赫希都隐隐约约地走向了一种反理性的神秘主义崇拜,只不过一个的对象是伟大的传统,另一个则是高明的作者.于是,正如艾略特使得个体、个性成为传统的守卫,赫希则令批评成为了创作的附庸.读者看似被解放,实则被软禁.

这种传统阐释学力求解释者超越历史环境,达到完全不带主观成分的透明的理解,而把属于解释者自己的历史环境的东西看成产生误解和偏见的根源.将作者的权威固定下来的理想实际是一种对于理解“同一性”的幻想.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里,一切活动包括理解和认识活动都必然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教育水平、情感经历更使填补作品空白点时充满了主观倾向.这就形成了解释的矛盾,从而破坏了同一性的幻想.卞之琳《断章》的理解向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单纯的情诗,有人则从中看出人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悲剧性哲理,但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无法声称那就是作者的本意.因为也许作者本人在写作时也根本没有完整而清晰的想法,即使有,他无法也不会明显地透露给读者,因为那就破坏了作品本身飘渺的意趣和神秘的诗意.

除此之外,赫希的理论也无法走出“阐释的循环”的怪圈.阐释者在解读一部作品时,往往把作品中的细节、意向连贯起来作为验证自己对全文意义猜测的论据,可是他之所以提取出这些细节、意向,将它们相互连贯,并认定它们所含有的具体意义,却又是以假定了全篇的意义为前提的.这样一来,局部和整体构成了论证的循环,被证明的东西已经是证明的前提.赫希的客观批评理论要求一切阐释以作者意愿为准,可是作者原意究竟是什么,又需要通过理解和阐释来确定,又一次陷入了“阐释循环”的怪圈.

这样看来,探寻作者本义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不仅如此,实际上过于固执地追寻作者的足迹会导致文学意义的丧失.因为批评的价值并不是或不仅仅是认识过去,而是以今日的眼光看过去,在不同的时写作出不同的解释,发掘出不同的现实意义,实现文学的社会功能.真正有创见的批评是能反映批评家自己历史环境的批评.一味的质询作者本义,期求做到“比作者理解自己还要更好的理解他”,其实就将文学作品钉死在作者身上,使其丧失不确定性同时也丧失了应有的活力.且不论这种“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原意”实际只是幻想,就算这是读者力所能及的,在最终探寻出一部作品内涵“真理”之后,对于这部作品的文学批评将要走向何方.读者总不能一劳永逸的找出作者本义,然后便停滞不前,等待枯竭和死亡.读者辛勤地进行文学阐释,难道不是为了赋予其更多活力和时代价值,而避免文学批评的最终死亡么?

结论:关于接受美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接受美学名词解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论接受美学在达·芬奇中的体现
摘 要: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出版后立即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热度持续一年之久。该小说引起了世界各地对艺术、历史、宗教、符号等领。

接受美学下洛丽塔翻译
基金项目:2017年度湖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项目:译介操纵与作品形象变迁——《洛丽塔》在中国的译介研究(项目编号:17XKY023)。摘 要:小。

接受美学对舆论监督报道
摘 要:接受美学重视读者作用对以后的文学创造有很大影响。对于新闻作品而言,无疑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接受美学原理对新闻报道的类型之一舆论监。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博类节目分析
摘 要:近几年,《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纪录片类节目的播出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央视在2017年12月份播出的《国家宝藏》更是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