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民族文学史观论文范文写作 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和多民族文学史观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民族文学史观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1

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和多民族文学史观,这是一篇与民族文学史观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民族文学史观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文学史观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文化论文中华文化论坛杂志民族文学杂志社民族文学杂志

内容提要:中华文化是由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江南稻作文化圈构成的,以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的汉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其他三个分布少数民族的文化圈呈“[”形围绕在中原文化圈周围.由于相邻文化区之间都有重合部分,遂使11个文化区呈链形勾连,在时空上环环相扣.各文化圈、文化区之间的文化互相辐射,并由经济纽带、政治纽带、文化纽带和血缘纽带连在一起,从而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格局.正是这一格局,构成了中华文学的历史背景,使汉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中华文学是由汉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构成的,中华文学史应当是以汉文学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学史.

关键词: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多民族文学史

中华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由众多民族文化有机地组合而成的,有悠久的历史.田野调查和史籍记载表明,中华文化的起源是多源的.在东北地区,有早期的红山文化,大草原有细石器文化;黄河流域有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华南有柳江人文化、麒麟山人文化、甑皮岩人文化、石峡文化;西南有三星堆文化等关于中华文化的结构,诸家有两分法、五分法、六分法等多种说法,主要是以考古为依据的,其局限是往往没有考虑不同语系语族民族的分布.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脱离了民族去谈文化,何来文化?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民族分布、文化特征四个方面综合考察,划分为四大板块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文化特征主要选择其中的制度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主要是饮食、服饰、居住、人生礼仪、岁时等)、宗教文化、娱乐文化、文艺生活等作为对比.

板块结构原是地壳结构概念,地壳就是由五大板块构成的,这里将地壳结构概念扩展为地理空间概念,再引申为文化区域时空概念.文化板块结构的理论基础是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考古学成果,同时参考了欧洲德奥学派格雷布尔等人的文化圈概念,美国学者C·韦斯勒的文化区概念,法国基亚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美国韦勒克的平行研究,根据中国文化结构的特点综合而成.格雷布尔等人认为,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因素的区域是为文化圈,它包括一个在功能上互相关联的文化丛.但德奥学派认为文化丛在一个文化点上产生,然后在地球上广泛传播,有明显的欧洲中心论色彩,为我所不取.文化区小于文化圈,所谓文化区,是指若干相似文化存在的区域.基亚和韦勒克的理论指的是两个国家之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我则扩展为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比较研究.笔者吸收上述诸家理论的积极成果,克服它们的局限,根据中国文化结构进行调整,得出四大文化板块的结论.意在使中华文化的结构在人们面前呈现出明晰的图谱,从而为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提供背景.

四个文化板块是:

(1)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由黄河中游文化区、黄河下游文化区组成,这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2)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由东北文化区、蒙古高原文化区、西北文化区组成.

(3)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由青藏文化区、四川盆地文化区、云贵高原文化区组成.

(4)江南稻作文化圈,由长江中游文化区、长江下游文化区、华南文化区组成.

这四大文化圈在先秦即已形成,古籍所说的和华夏相对的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基本反映了四个板块的民族结构.西周时“四夷咸宾”,可见已经形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羊部》载:“羌,西戎,羊种也,从羊儿,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等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反映了四大板块的民族分布.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各个文化圈已经发生很多变化,但其基本格局尚存,轮廓清晰.

中原文化圈自陇东直抵东海之滨,北到长城,南抵长江,是中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其西部黄河中游文化区,是龙集团的崛起之区;黄河下游文化区是凤集团的崛起之区.这一文化圈以陇东、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为中心地区,两个文化区之分界大致在河南中部偏西,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中原文化圈大致在北纬30°~40°,东经105°~125°之间,沃野千里,土地平旷肥沃,气候、雨量适中,年无霜期长达7、8个月,宜于作物生长,生物群落密集,适于人类生存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历代 王朝的都城都在这一中轴线内自西向东移动,于今亦然.其经济生活主要是旱地农业,以小麦为大宗,五谷俱全,辅以家庭饲养,物阜民殷.千里沃野孕育了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汉族在这里生存繁衍,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圈内的其他民族皆后来移入,而且大多融入汉族,使汉族不断壮大,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大民族.其语言汉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中原文化圈有发达的文化,发达的农业带动了手工业、冶炼业、丝绸业、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一连串的规模庞大的城市.历史上,汉族的冶炼科学、印刷术、航海科学、数学、天文历法等等,皆在世界前列,四大发明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儒家倡导的教育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韵士如云,名流如雨,文史哲著作浩如烟海.从汉文化中孕育而成的道教,适应了旱地农业民族的心理需求.在这个背景下,孕育出了大批名垂千古的作家诗人,骏才辈出,各领 ,汉文古典诗词、传奇、小说、散文汗牛充栋,多如繁星.中原文化圈汉文化作为中华的主流文化,对各少数民族产生了强大而持续的影响,使中华文化由多元而出现趋同现象.

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大致在长城以北,从东北绵延到新疆,处于东经74°~135°,北纬35°~55°地带,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的西北部.这一文化圈以森林、草原、沙漠、绿洲、沼泽为其地理特征,草原无垠,瀚海茫茫,干旱少雨.冬季风沙弥漫,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夏季无霜期短,气温不高.由于降水少,流水浸蚀作用弱,地面切割轻,风力强,故风蚀地形和风积地形广布,我国的大沙漠都在这一区域.这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带长期以狩猎牧业为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其经济生活的生动写照.农业后起,只在东北辽河流域占主导地位,在新疆则为绿洲农业.这种适于游牧的自然条件,孕育了阿尔泰语系的三个语族民族.东北文化区长期是满一通古斯语族各民族、朝鲜族的聚族之地,}往西的蒙古高原文化区,是蒙古语族民族的繁衍之地;再往西的西北文化区,则是突厥语族民族的生息之地.从东到西,整齐地排列着阿尔泰语系的三个语族民族,至今分布也没有多大改变,只是东北、西北的汉族比重增加了.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动荡不定的游牧生活,铸造了各族人民粗犷、剽悍、豪放的民族性格.人们以食草动物为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民族文学史观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民族史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文化话语视域下的民族文学与其
[摘要] 进入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学者们提出了少数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在本文里,为着同样的发展和创新的。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中)
五、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而一个民族的人生观往往为这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所支配,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决定了一。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事实上,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文化的内核,。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下)
九、以德服人的全球治理方式“天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观念。在传统社会,中国人一向重视“天下”,而相对忽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