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材料浏览

关于模态论文范文写作 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和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模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2

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和,关于免费模态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模态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模态论文参考文献:

模态论文参考文献 期刊翻译外文文献与翻译论文文献翻译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

[摘 要] 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隐喻化的活动,伴随隐喻研究发展的多模态性,翻译本身也呈现出多模态发展趋势,尤其是本地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下的翻译硕士(MTI)学科的设立与发展,对于译者在翻译产业链条中多模态能力的要求可见一斑.文章通过引入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概念,提出多模态性对于译者多元能力培养的重要指示意义,通过进一步解析国内外部分院校构建翻译硕士(MTI)专业的特点和成绩,逐步呈现并发掘多模态化理念对于各类高校进行MTI学科建设在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航标性与创新性,力争培养具有高校品牌专业特色的高层次翻译人才.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翻译;翻译硕士;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6-0195-05

一、引言

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有关语言的产生、发展及后期演变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修辞学、语言学、哲学等层出不穷的学科纷纷延续着语言发掘的魅力(李毅、石磊,2010).同时,语言也伴随着不同语言学流派的研究被语言学家们重新诠释和完善着.20世纪上半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对于语言的定义开始了现代语言学研究时代,而索绪尔的伟大之处更在于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伴随计算机语言、网络语言等多种非文本新生语言的出现,索绪尔的诠释从一定意义上预示了:语言本身正在既定情境中融入更多的其他因素提升为多元有机体,并呈现出多模态的发展趋势.同时,语言本身的隐喻性也决定了,对于隐喻学的研究也由原来单模态的以文学和修辞学为基础的传统隐喻修辞观, 转向以认知语言学为导向的思维性多模态化的认知观.在这种转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有Lake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 1980)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了揭示思维规律的层面; 而传媒研究学者Charles Forceville在其《广告中的图片隐喻》中从视觉层面探讨了广告中的图片隐喻,使得隐喻研究从此突破了文字隐喻的限制,跨学科多触角地将隐喻理论应用到理解和体验视觉形象上, 通过多种渠道和模态进行信息互动,并开始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新篇章(冯德正,2011).

隐喻研究发展的多模态性,也决定了单一的本体对于客体的认知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在认知速度与广度上的要求,社会对于语言类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的需要也由单模态性走向多模态化的发展趋势.翻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本地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下的翻译硕士(MTI)学科建设的根源就在于翻译本身的性质.正如George Lakoff 等人认为的那样“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产物, 是人类利用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活动”,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就是一种跨域映射活动.译者阅读的是原语文本, 通过隐喻化活动产生译入语文本.译者要在做隐喻化的过程中产出译本, 并使其具有解释性和创新性(张蓊荟, 2006).由此可见,翻译是一种隐喻化的活动,其多模态化培养趋势可见一斑.因此本文中,笔者将通过介绍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多重维度,力求清晰地构建翻译硕士专业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各个环节,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争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

二、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基础

(一)隐喻研究呈多模态化发展的根源

西方世界对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述至古希腊罗马时期修辞学中关于诗学的研究,随后经历了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代的过渡阶段,并逐步迈入了20世纪上半叶以语言学研究发展为依托的系统的独立的研究阶段.而西方对于人类语言的研究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语法研究、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过渡阶段直至20世纪最终确定语言学为独立的研究学科的岁月洗礼的过程.发展历程历史性的同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语言天生就是具有隐喻性的.

语言的隐喻性决定了语言的多模态发展趋势势必影响隐喻研究的发展模式.早在20世纪上半叶,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在1916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就明确指出:“实际使用中的话语才是语言学真正需要的,从文本出发对于语言形式和结构的研究只是权宜之计, 时空上的限制使得文本不可能总是出现在话语发生的第一现场.”这种对于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时预示了20世纪下半叶认知语言学中超脱语篇研究桎梏总体把握语言研究的多模态性,隐喻研究也从传统的仅限于语言隐喻的修辞观走入非语言模态(如手势、表情、图画、音乐等)即认知观多模态发展领域(李毅、石磊,2010).

(二)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维度

在阐述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维度之前,要首先对模态、单模态与多模态的定义做出清晰的判定.模态即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其中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朱永生, 2007).

在这其中,单模态隐喻的定义结合引言中认知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的诠释及福科尔尼和特纳的合成空间理论 (顾征, 2012),可以总结为:始源域与目标域出现在同一模态之中,如在语言中、图画中、或电影中等;与之相反,多模态隐喻定义为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出现在不同的模态之中(Forceville,2006).“人们在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对周围世界进行概念化的同时,隐喻无处不在”(Lakeoff & Johnson, 1980),通过单一隐喻模式或者组合两种或更多的单一隐喻模式进行多模态隐喻式的交流,并且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

结论:适合模态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模态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白酒音乐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认知
1 前言随着多媒体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愈发重要,其有力地促进了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从认知视角的多模态语料分析也是该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德语影片啊,男孩多模态隐喻认知
摘 要:基于概念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理论,从认知的层面对德国“后青春式”成长电影《啊,男孩》中运用的多模态隐喻进行分析,利用描述性统计,归纳总结该影。

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构建
摘要:多模态隐喻是现在隐喻研究发展的趋势,因为它不再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表层。本文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框架,以一则啤酒广告为例,分析其中的隐喻现象并深。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