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俄瑞斯忒斯论文范文写作 俄狄浦斯情结到俄瑞斯忒斯情结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俄瑞斯忒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6

俄狄浦斯情结到俄瑞斯忒斯情结,此文是一篇俄瑞斯忒斯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俄瑞斯忒斯论文参考文献:

俄瑞斯忒斯论文参考文献 中俄关系论文俄狄浦斯王论文小福尔摩斯杂志

摘 要: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上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长久以来,它盘踞着精神分析哲学话语的霸权地位,因而掩盖了其不为人知的兄弟概念“俄瑞斯忒斯情结”.“俄瑞斯忒斯情结”取自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以其中为父报仇、杀死母亲的俄瑞斯忒斯为原型.它一方面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反思和超越,另一方面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对立话语”,象征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精神分析领域从“象征的父亲”到“具体的母亲”的转向.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俄瑞斯忒斯情结;弗洛伊德;反抗话语

中图分类号: B84-0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4003105

“俄瑞斯忒斯情结”的名称来源于英语“Orestes complex”[1] (Oresteia).俄瑞斯忒斯(或俄瑞斯忒亚)是古希腊国王阿伽门农和其妻克吕泰涅斯特拉的儿子.由于阿伽门农为平息海神带来的风浪将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杀死,克吕泰涅斯特拉一直记恨在心.随后,她受到情夫唆使,在家中将凯旋而归的阿伽门农杀害.寄养在他人篱下的俄瑞斯忒斯成年后得知了自己父亲的死因,便和妹妹厄勒克特拉共同策划了弑母的阴谋.最终,他为伸张正义、为父报仇,将母亲杀死.

国外对“俄瑞斯忒斯情结”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心理分析领域,其中以梅兰妮·克莱因的《关于〈奥瑞斯忒亚〉的某些省思》一文最为详细(尽管她并没有采用“俄瑞斯忒斯情结”这一专用名词).国内对“俄瑞斯忒斯情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柳鸣九先生在《二十世纪的俄瑞斯忒斯怨恨——谈〈毒蛇在握〉》中提及的“俄瑞斯忒斯情结”[2].其后便没有更多的研究.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长期以来占有统治性地位,因而掩盖了其兄弟概念“俄瑞斯忒斯情结”的声音.本文在对这一概念进行理论回溯的基础上,以《俄瑞斯忒斯》为分析对象,一方面阐释了俄瑞斯忒斯情结这一心理学概念,另一方面揭示了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哲学从“象征父亲”到“具体母亲”的转向.

一、“俄瑞斯忒斯情结”的“俄狄浦斯溯源”

论及俄瑞斯忒斯情结,首先进入解释视野的理所当然是一个更加广为熟知的概念“俄狄浦斯情结”.很多学者认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没有一个观点能够比其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影响更大.”[3]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基石长久以来在各种分析实例中均有所应用.俄狄浦斯情结取自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剧中,俄狄浦斯王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为妻.通过对这出悲剧的分析,弗洛伊德将弑父娶母的主题引入到精神分析的认识领域内.他认为,充满生命冲动的男孩,其第一个性冲动对象是其母亲.对于母亲的依恋促使男孩想占有母亲的全部.而当他发现父亲的存在之时,他通过弑父试图来占据父亲的位置,夺得母亲的爱.值得注意的是,俄狄浦斯情结长久以来扮演的并非只是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由于它植根于整个西方哲学话语的男权制度之中,因此它的表达结构虽然是母亲,但是其本质上是“象征的父亲”.可见,弑父娶母的重心并非是母,而是父,即通过弑父娶母来承袭父亲的地位,占据父亲的象征性地位.当然,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并非一成不变,在《自我和超我》中,弗洛伊德注意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两个方面,并将它们称为“正面俄狄浦斯情结”和“ 俄狄浦斯情结”.前者是传统的弑父娶母情结,强调的是孩童和母亲的联盟,而后者是弑母爱父的情结,强调的是孩童和父亲的联盟.除此之外,弗洛伊德还创造了一个单词“暗恐”(uncanny),用来指他所发现的婴儿和生俱来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示出来,其本质正如其字面意思那样,是和母亲分离之后对被分离的母亲的恐惧.进一步解释,即是一种分离的抑郁.

尽管弗洛伊德在这两个问题上并没有走的太远,但是在其后期的著作中,超快感原则的提出无疑从侧面反映了他早期的弑母爱父的学说.在《超越快感原则》一书中,弗洛伊德发现了活着的有机体有两种共存的 :“一种 的目的是引导生命趋向死亡,而另一类 ,即性 ,众生奋力以求和产生的则是生命的复苏.”[4]性 一直以来都是弗洛伊德式的古典精神分析学的中心.生之 既是性驱力,也是“爱”的来源,其生殖特性是所有生命必不可缺的动力.而死亡 则是他后期发现的“活着的有机生物中先天存在的一种倾向,”[4]28是性驱力的对立面,也是爱的对立面——恨的来源.死之 的发现以一种辩证的角度充分揭示了生命的维度.生命之所以为生命主要是因为一种死不想生、生不想死的张力,而并非只是生殖特性.由此可以看出,死亡 和生之 是朝向对方存在的,爱和恨也是朝向对方的存在.这一点无疑挑战了弗洛伊德早期视为中心的“俄狄浦斯情结”,将爱和恨的交织视为生命之驱动也无疑是弗洛伊德对自我理论的反思.只不过,为维护其理论的统一性,弗洛伊德策略性地用时间割裂了这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爱和恨的对立关系必须以已经建立起来的生殖结构为基础.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的继承者和超越者——梅兰妮·克莱因则比老师走得更远.她质疑了这种“时期分割说”,认为这个分裂一开始就在婴儿的自我之中悄然进行着.她将母亲纳入到爱和恨的客体研究中,更加详细地阐释了婴儿对母亲的爱欲和仇恨的并存,从而确立了西方精神分析界“母亲”的地位.

二、“俄瑞斯忒斯情结”的克莱因溯源

如果说在弗洛伊德的时代,传统的俄狄浦斯情结仍然保留了其有效性和霸权性,那么20世纪40年代之后,俄狄浦斯情结就受到了诸如克莱因等人的挑战.恰如Hendrika C. Freud 所说:“作为二战的结果,彼时的重点已经放置在失去和遗弃之上.母亲也被逐渐视为病理和正常的区分手段.”[5]梅兰妮·克莱因是第一个在真正意义上提出“俄瑞斯忒亚情结”的人[6].她在分析“俄瑞斯忒亚”时指出:母亲“一开始满足了我们所有自我保存的需要和感官需求,给了我们安全感.她在我们的心灵中所起的作用是持久的.”[7]因此,婴儿情操主要奠基在母亲和孩子二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母亲、父亲和孩子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接着,她又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在自我中发生一个相应的分裂,自我就无法将(内部的和外部的)客体分裂.”[8]这也就是说人类的爱和恨和弗洛伊德的生之 和死亡 一样,一开始便共存于有机生物体内.其后发展出来的爱和恨的分离则是由于它在出生的头一年中,在和母亲/ 的互动中逐渐被激发出来,并通过 和外射的作用最终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情操状态(1).在克莱因看来,当婴儿需要 的时候, 的出现提供给婴儿犹如子宫内部的极乐快感.婴儿因哺育而得到满足,由此产生了“好 ”的幻想.如果 并没有在婴儿情感和生理需要时出现,它就被幻想为“坏 .”此时,恨和攻击的情感就会被激起.它想要撕裂、啃咬、吞噬 的冲动被投射在 、母亲之上.据她所说:“婴儿起初无法区分自我和母亲,当区分开始产生的时候,在此之前的至善和极恶的幻想很容易由自我转移至母亲,同时由母亲转移至自我.”[9]好 和坏 一方面被投射在母亲客体之上,另一方面又被 (introjection)回婴儿自身.婴儿将爱欲对象和死亡对象投射在母亲,又反过来 在自我之上.至此,婴儿的自我将同时融合了恋母和自恋、仇母和自怨的四重情操,从而形成日后的人格.总结克莱因的思路可以发现,母亲作为“最初客体”对人格的发展起关键作用,而“性 的主要客体对男孩而言,母亲——也激起了恨和报复.”[7] 57爱和恨统一于母亲的 这一观点不仅确立了母亲的具体地位,动摇了俄狄浦斯中心的大厦,更为“俄瑞斯忒斯情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俄瑞斯忒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俄瑞斯忒斯的悔恨方面论文范文。

论李永平小说中呈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摘 要: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的提出深刻地揭示了人童年期形成于潜意识中的恋母仇父的情感倾向及其对作家创作心理和动机。

俄狄浦斯王悲剧性
摘 要:古希腊著名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他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命运悲剧作品,从现在看来仍然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它的出世标志着希腊悲。

不朽的俄狄浦斯
摘 要:文章解析了萨特的作品《局外人》荒诞的生存状态:冷漠的生活态度、感情的局外人、生活的局外人、生命的局外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荒诞的来源及不。

分析俄狄浦斯王情节安排
亚里士多德曾称赞《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十全十美的悲剧,并在《诗学》中提到“情节是悲剧的目的[1]”、“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