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仪礼论文范文写作 论张惠言的仪礼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仪礼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5

论张惠言的仪礼,本论文可用于仪礼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仪礼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仪礼论文参考文献:

仪礼论文参考文献 普惠金融论文

[摘 要]作为清代中期尊尚郑学派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张惠言在《仪礼》研究方面成就颇丰,著述有《仪礼图》《读仪礼记》等,影响较大.无论是在著述诠释目的、诠释体式、诠释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著述的文献引证、文献校勘实践上,或者是对于《仪礼》郑注、贾疏的认知态度上,张惠言的礼经研究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治学趣向.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张惠言的礼经本文诠释并不追求对《仪礼》的通盘解读,更强调前贤礼经诠释疑误的考辨,特色极其鲜明.他延继了通过绘制图标的方式来诠释礼经的手段,所著《仪礼图》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深得皮锡瑞等后来学者的赞赏.

[关键词]张惠言;《读仪礼记》;《仪礼图》;著述旨趣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9-0063-06

“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 是为专门汉学.”[1]清代中期,有部分学者认为,《三礼》之学端赖郑玄遍注之而得以显扬于世,“夫郑氏之注《仪礼》,简而赅,约而达,精微而广大,礼家莫出其范围”[2]3.然而“顾自宋迄明六、七百年间,说经者十九皆以叛郑为事,其叛郑者十九皆似是而非”,因此,研治礼经“所以欲明郑《注》之精者,正为郑《注》明而经义乃明也” [3]1.随着这一认知的催生和一些学者的唱和呼应,尊尚郑学派的《仪礼》研究继之而起,成为当时的一种治学风尚,武进学者张惠言便是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并著有《仪礼图》《读仪礼记》等.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张氏的礼经研究著述情况与治学特色略加探讨和分析.

一、张惠言生平及著述概说

张惠言(1761—1802),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江苏武进人.出身于世代业儒的贫寒家庭,自七世祖张典以迄父张蟾宾,“皆补郡县学生,有文章名,世以教授为事”[4]536.张惠言四岁丧父,迫于家贫,年十四,即为童子师.“少学为时文,穷日夜力,屏他务,为之十余年.”[5]551“修学立行,敦礼自守,人皆称敬.”[6]13241十七岁时,张惠言补武进县学附生,两年后试高等,又补凛膳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张氏因受金杲赏识,被邀至安徽歙县金氏家族担任教习,有幸得与金榜、王灼、邓石如等众多师友交游问学.乾隆五十一年(1786),张氏考中举人,他辞去了金氏家塾的教席,赴京参加春闱,从此开始了多年困居京师的生活,先后就职咸阳宫和景山宫官学教习.嘉庆四年(1799),与王引之、陈寿棋、胡秉虔等人一起考取进士,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嘉庆六年(1801)四月,散馆,奉旨以部属用,朱珪奏改翰林院编修.

张惠言毕生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经学与文学两方面.“皋文为人,其始为词章,志欲如六朝诸人之所为而止.已迁而为昌黎、庐陵,已迁而为前后郑,已迁而为虞、许、贾、孔诸儒,最后遇先生(指汤金钊),迁而为镰、洛、关、闽之说.其所学皆未竟,而世徒震之,非知皋文者也.”[7]就经学方面而言,据《清史稿》记载:张惠言“生平精思绝人,尝从数金榜问故,其学要归六经,而尤深《易》《礼》”[6]1324.主要从事《易》《礼》两方面研究,其中尤以《易》学方面影响最大,著有《周易虞氏义》九卷、《消息》二卷、《虞氏易礼》二卷、《易候》一卷、《易言》二卷,还著有《周易郑氏义》三卷、《周易萄氏九家义》一卷、《周易郑荀义》三卷、《易义别录》十四卷、《易纬略义》三卷、《易图条辨》二卷,尽括汉《易》各家古义,以羽翼虞氏《易》.

在礼学研究方面,张惠言著有《仪礼图》六卷,又著《读仪礼记》二卷、《仪礼词》一卷.张氏从事《仪礼》之学,实得安徽歙县学者金榜(1735—1801)礼学研究之真传.金氏与戴震同为江永之高足弟子,精通三《礼》,著有《礼笺》一书.嘉庆七年(1802),惠言在给金榜所作祭文中称:“则理其秽,则沦其清,拻之拓之,以崇以闳”[8].由此可见,金榜在经学研究上对张氏的影响是很深的.在这三部礼学著作当中,《仪礼词》一卷已佚,无由考见该书原貌及其创作情况;《仪礼图》一书,据张氏《文稿自序》称,嘉庆三年戊午(1798),“图《仪礼》十卷,而《易义》三十九卷亦成”[5]551,是该书这一年便已完稿;至于《读仪礼记》一书,张惠言在世之时并无刻本传世,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记载,道光元年(1821),张惠言之子张成孙曾依其手稿本缮录之,即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抄本,而且,该书颇具札记特点,可能系其平日读书点滴条记所得,据此,该书很有可能在其辞世之际方始完稿.

二、张氏礼经文本诠释特点

强调对《仪礼》文本的研读与诠释,是历代礼经学家的重要共识,张惠言所著《读仪礼记》一书亦不例外.通读该书可以发现,张氏的礼经文本诠释并不追求对《仪礼》文本的通盘解读,更强调前贤礼经诠释疑误的考辨,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兹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发覆:

(一)从诠释体式情况来看.该书属于考辨体著作,不载全文,依篇次寻究,对于郑《注》、贾《疏》之中有疑误者,或需加补充申明之例,先列所解原文,继加考辨,随文注释的色彩十分明显.全书共分卷上、卷下两部分,卷上所论篇目依次为《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凡57条;卷下篇目次第为《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凡62条.在这119条诠释例中,所涉内容主要包括申解《仪礼》经文郑《注》贾《疏》,校勘《仪礼》经文郑《注》贾《疏》,纠正驳斥郑《注》贾《疏》诠释《仪礼》讹误之例,少数条目(5例)中还涉及对敖继公、张尔岐、沈彤等三人礼学诠释见解的辨正,要言不烦,均不以旁征博引而著称.另外,在卷下末尾,附有《席上下升降》一篇,对《仪礼》各篇设席位次、面向及宾主升降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量与剖析,极具礼经学价值,有助于帮助读者厘清礼经设席礼制文化的仪文节制情况,有一个明晰的全局把握.

结论:适合仪礼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仪礼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宋代儒学重建视野中的朱熹仪礼学
[摘要]朱熹《仪礼》学思想的产生与宋代的社会、学术、政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复兴儒学的伟大使命,朱熹直接针对王安石新学的学术影响,决心重振社。

仪礼记录上古时代礼仪重要典籍
《仪礼》与《周礼》《礼记》一起合称“三礼”。今本《仪礼》共十七篇,内容丰富,为我们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礼仪制度、民俗民风、社会经济、宗教文化、伦理。

张惠言三重身份看其词学观
摘要:张惠言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古文学家、词学家,对清代的经学和文学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从张惠言的经学观入手,以《词选序》、《词选》中。

仪礼中士冠礼
摘 要:“冠者礼之始也”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礼是华夏礼仪的起点。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冠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