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共同体论文范文写作 重构基础社会:日常生活、共同体和社区建设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共同体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3

重构基础社会:日常生活、共同体和社区建设,本论文可用于共同体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共同体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共同体论文参考文献:

共同体论文参考文献 和谐社会论文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生活和数学论文社会心理学论文

摘 要:从古至今,国家的组织与治理离不开两大要素:一是有序的社会;二是有效的制度.各国现代化发展都必然面临社会再造和制度重建的问题,各国情况不同,这两大问题对各国现代化构成的挑战是不同的.中国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现正日益趋向系统化、规范化,但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使中国社会结构长期处于流变之中,没有形成稳定的基础结构,这对于构建成熟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大挑战.为此,中国应该重构基础社会以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并且,中国的基础社会重构应着力于发育日常生活共同体.

关键词:基础社会;日常生活;共同体;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4-0003-08

作者简介:赵宇峰,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广东 深圳 518060)

国家的组织与治理,离不开两大基本体系:一是成熟的国家制度;二是有机的社会结构.前者保证国家的有效治理;后者保证国家的协调统一,共同创造国家稳定、社会有序的局面.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前现代,基于家国同构理念和民为邦本的思想,始终坚持同时从国的层面和村落家族层面来建构王朝体系,打造国泰民安的格局.迈入现代,中国开始了共和的现代国家建设实践,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实践,建起了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体系.社会制度与国家政权体系的变化,在全面开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开启了全面重构中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时代,以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相适的新社会.在新中国重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建设实践中,先后经历过两次大的发展阶段:一次是新中国诞生之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而开启的社会建设,其最终形成了单位制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另一次是改革开放所推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而开启以增强社会活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为使命的社会建设.这两个阶段社会建设分别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展开的,因而,两者的建设实践不是前后继承的,相反,而是一种解构和重构的关系.所以,今天的中国社会建设,实际上还是在重构新型的生产和生活形态,不仅对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来说,这是新型的;对于改革前的中国社会建设实践来说,这也是新型的.这种重构依然在路上,但其发展不论是对国家建设的全局,还是对国家制度的定型;不论是对社会和谐的发展,还是对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追求,都具有决定的作用.

实践表明,从发育一个稳定协调的社会角度来看,这种重构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资源、体制和决心,而是重构什么以及怎么重构这样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基础社会”概念,从发育社会的角度,将这种重构定位为“基础社会”重构,并从理论上回答如何通过“基础社会”重构来推动社会的真正发育和成长,推动社会结构的有机化,为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效的“基础社会”支撑.

一、概念辨析:基层、基础与基础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更多地是从家与国、民与官、百姓与天下等这样概念组合来把握整个社会或整个国家的1.到了现代,尤其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更多地从“基层”与“基础”这些概念,来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党与人民的关系.在中国的政治发展逻辑中,这两个概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明晰过程,并形成各自约定俗成的含义.据研究,党的七大的文件中,“基础”和“基层”这两个概念并没有推敲的特别明晰,以至于把群众定位为“社会基层分子”,把党的支部定位为“党的基础组织”.到了党的八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基础组织”的提法改为了“党的基层组织”,与此相应,在国家政权体系的描述中,也越来越多地用“基层”这个概念,例如刘少奇在关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就用了“基层选举”这个概念.但是1954年宪法中,没有“基层”这个概念,而“基础”这个概念多处使用.1978年宪法,有了“基层政权组织”这个概念,而1982年宪法,则同时有了“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自治”这两个概念2.此后,在和国家的各类文件中,就开始逐渐用集合性的“基层”这个概念来表达各类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基层领域.这样,在中国的社会与国家体系中,基层,不是指基层群众即广大百姓,就是指党和国家体系中的最底下的一层.而“基础”的概念,更多地用于表达党和国家赖以存在的根基与力量,例如执政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显然,在中国的政治逻辑中,“基层”是作为体系的组成部分来讲的,因其处于体系的底端,所以被视为基层,而“基础”是作为体系的外在支撑力量而言的,因其有“支撑”和“决定”功能,被视为“基础”力量.

之所以要从中国的政治逻辑中去辨析“基层”与“基础”,目的就在于为社会重构寻找合理的逻辑定位和实践方位.上述的辨析说明,中国政治在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还是回到了中国文字概念的内在意涵中来使用的.“基层”是描述层级结构中的概念;而“基础”既可以是描述层级结构的概念,同时也可以是描述功能结构的概念.所以,一旦两个概念在一起的时候,“基础”概念则自然成为描述功能结构的概念.作为描述功能结构的概念,“基础”强调作为基础力量所具有的鲜明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种主体性和自主性,是内生的,不是外部体系安排和决定的.

根据上述的概念辨析,本文提出“基础社会”这个概念,其目的就是要把现有位于“基层”、并以各类“基层”力量推动的社会建设,从一种外力推动的社会建设转化为具有内生性、主体性和自主性的社会建设.

二、基础社会:日常生活与共同体

从最简单的意义讲,人的集合构成社会.至于人构成社会背后的实际逻辑,在众多思想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得最为彻底和透彻.他们认为构成社会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而非抽象的.人得以存在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能生活,而生活一旦展开,就必然形成四个历史活动:一是生产,以满足生活;二是新需求,生产满足生活后必然带来新需求,不断循环再生;三是生命生产,以延续和再生生命;四是共同活动,这是生命生产所必然构成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1在这个分析逻辑中,这四个历史活动是有机统一于人的生存所必然展开的生活之中的,是与生俱来的.“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它不需要用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呓語特意把人们维系在一起.”2正因为人的存在必然产生“物质的联系”,必然形成“共同活动”,即社会关系,而人们“共同活动”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至此,马克思恩格斯完整地揭示了人集合组成社会的内在逻辑体系以及现实运动规律.由此,本文提炼出这样的理论判断:人及其共同活动,是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原点和基础;对人类创造的现实世界的把握都必须从这个原点出发,必须确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这个理论判断将构成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基点.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共同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共同体方面论文范文。

在品德和生活、品德和社会课程中关注学生
摘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中,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关注学生发展”是教师进行品德与生活、品德。

高中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金融
[摘 要]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增多,要使资金持续增加,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投资理财方法。现如今这种投资理财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

股市财富效应对日常生活影响
[摘 要] 股市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投资形式,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折不扣的“晴雨表”。大到国家经济的发展走向,小到平常百姓的柴米油盐。任何风吹草动都。

移动互联对日常生活影响
摘要:“移动互联”以迅不可挡之势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它的出现,为日常生活带来了看得见的乐趣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看不见的担忧与思考。诸多现象值得我们。

论文大全